现如今这个社会,但凡你手里有一丁点的存款,不管是两万三万!
最近看到不少年轻人因为口袋空空陷入窘境,真是让人感慨。有人突发急病,连挂号费都得靠网贷凑;有人老家亲戚住院,自己信用卡刷到爆。这些故事不是个例,朋友圈里隔三差五就跳出水滴筹链接,ICU的账单一甩出来,中产家庭瞬间回到赤贫。
这年头,嘴上喊着“及时行乐”的人,真遇到大事有几个不慌?存款这事,说到底不是抠门,是给自己留条退路。上海封控那会儿,有人靠着三年前囤的速食罐头撑了两个月,这事在微博上火到爆,阅读量都破了两亿。说到底,存款就是普通人的防弹衣,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再看看数据,2023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回升到了36%,可00后里还有将近三成是月光族。老一辈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知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不是空话。反观现在的年轻人,被消费主义狂轰滥炸,花呗、白条用得跟不要钱似的,结果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钱是赚出来的”这话听着挺励志,但放到现实中,还真不一定靠谱。深圳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人月薪五千,还能存下两千;而有些月薪两万的白领,月底居然得靠借钱吃饭。差距在哪?不是收入高低,而是对消费欲望的掌控。心理学上有个“拿铁因子”理论,每天省下30块买奶茶的钱,十年复利下来能攒出二十万。医院缴费窗口可不管你钱是省的还是赚的,认的只有账户上的数字。
那怎么才能把钱存下来呢?得讲究方法。支付宝有个“笔笔攒”功能,每笔消费自动存个零头,去年帮900万人悄摸摸存了87亿。豆瓣有个叫“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地方,有人用52周存钱法,三年居然攒出首付。要是实在控制不住花钱的冲动,不妨试试“先存后花”——工资一到账,先转20%到专用账户,剩下的再用来开销。这事儿跟健身一个道理,开头难受,但一旦养成习惯,反而会越攒越上瘾。
再看看隔壁日本,泡沫经济一破,全民都开始“低欲望生活”,家庭储蓄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韩国年轻人还发明了个“三明治存钱法”,工资按5:3:2来分,五年存下百万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说到底,存款不是抠门,是对未来负责的一种生存策略。哪天真在急诊室门口借不到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银行卡里的数字,远比朋友圈里的精致生活实在得多。现如今这个社会,但凡你手里有一丁点的存款,不管是两万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