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乳退出!纯牛奶以后只能是生牛乳,百姓关心价格是否上涨
前言:
“牛奶以后会更香!”
这可不是广告,而是国家新规带来的真实改变,自2025年9月16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将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生产灭菌乳只能以生乳为原料,不再允许使用复原乳。
这一政策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消费者欢呼牛奶品质提升的同时,也不禁担忧:这“更香”的牛奶,会不会意味着“更贵”的价格?
复原乳退出历史舞台的背后
复原乳这个在乳制品行业存在多年的“经济适用型”原料,通俗地说复原乳就是用奶粉勾兑还原而成的牛奶,它曾是中国乳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奶源不足的年代,复原乳解决了远离优质奶源地地区的牛奶供应问题,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喝上牛奶。
然而随着中国奶牛养殖水平的提升,生鲜乳产量已完全能够满足液态奶加工需求,2025年上海市奶牛场生鲜乳平均生产成本仅为4.02元/公斤,供应充足且价格处于低位。
这一背景下国家调整标准,要求灭菌乳(即常温纯牛奶)必须100%使用生牛乳,不再允许添加复原乳,标志着中国乳业正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营养差异是这一政策调整的核心考量,生牛乳相较于复原乳,保留了更多天然活性物质与风味成分,尤其是未经热处理,其营养、活性物质没有损失,口味、组织状态等也未被破坏。
而复原乳在高温加工过程中,部分对热敏感的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B群、维生素C)和活性物质(如乳铁蛋白)会有所损失,尽管核心营养成分蛋白质和钙基本不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复原乳并非“劣质产品”,它依然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食品,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出,复原乳在过去解决了我国奶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产业升级,中国奶业已经具备了全面使用生鲜乳的条件,此次政策调整也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一步,在国际市场上,灭菌乳使用生鲜乳作为唯一原料本就是通用做法。
品质提升会否带来成本上涨?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政策调整最直接的关注点莫过于价格,超市货架上那些熟悉的纯牛奶包装,在9月16日后将全部变为“100%生牛乳”制造,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为这“更香”的牛奶支付更高价格?
行业专家给出的答案令人安心:大概率不会,因为目前国内生鲜乳供应充足,价格处于低位,企业完全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全面转向生鲜乳生产,而且尽管新规尚未正式实施,但市面上标注为“纯牛奶”的产品已难觅复原乳踪影。
不过区域差异不容忽视,在远离奶源地的地区,运输成本可能使当地奶价略有上浮,但整体而言,行业普遍认为“品质提升、价格不涨”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这既得益于充足的生鲜乳供应,也源于乳企在产品结构上的调整:通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平衡基础产品的利润空间。
乳业格局的重塑与挑战
复原乳退出纯牛奶生产,看似只是原料标准的一次调整,实则牵动着整个乳制品行业的神经,这场变革中,有人欢喜有人忧,产业链各环节都在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上游养殖业无疑是最大受益者,过去几年中国奶牛养殖场经历了艰难时期,2025年初生鲜乳价格持续走低,许多牧场陷入亏损。
但在新规实施后,生鲜乳需求将稳定增长,为养殖业注入强心剂。特别是随着“养加一体化”模式推广,部分牧场自建加工厂,直接面向本地市场销售,不仅掌握了定价主动权,还缩短了供应链,提升了整体效益。
大型乳企应对这一变革显得游刃有余,很多企业早已布局自有奶源,生鲜乳使用率本就很高。伊利财报显示,其自控奶源比例高达95%,这些头部企业更关注的是如何借政策东风,进一步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
但中小乳企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特别是那些依赖复原乳生产低价位纯牛奶的企业,必须重新调整原料采购策略。
在生鲜乳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这些企业要么寻求与大牧场建立稳定供应关系,要么转向差异化产品路线,河南花花牛乳业开发“荆芥风味酸奶”等特色产品的做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转型思路。
不过新规仅针对灭菌乳(纯牛奶),而酸奶、奶酪、冰淇淋等产品仍可合法使用复原乳,只是必须明确标注,复原乳在方便性、运输经济性方面的优势,使其依然是乳饮料、再制干酪等产品的重要原料。
结语:
复原乳退出纯牛奶生产,表面看是一个技术标准的调整,深层则是中国奶业从量到质转变的缩影,当超市货架上的纯牛奶全部变为生鲜乳制造时,消费者获得的不仅是更香浓的口感,更是一个产业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由此可见这场变革没有输家:养殖户获得更稳定的市场,企业赢得消费者信任,而公众则享受更高品质的乳制品。
所以在中国奶业这场静悄悄的“品质革命”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而复原乳的退出,恰恰是中国乳业真正成熟的开始。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全面禁用!拜拜了,复原乳!
2025-08-07 新京报
全面禁用!事关纯牛奶
2025-08-08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