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普京等来了北京的表态,中方给出的18个字,实属意味深长
据央视报道,普京与特朗普将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会晤。要知道,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领导人几乎没有过线下接触,此次会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这场备受瞩目的会面前夕,普京却先一步与中国通了气,而两天后的今天,北京给出了18字表态,耐人寻味。
据美媒报道,8月6日,应俄罗斯邀请,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飞抵莫斯科,与普京进行闭门会谈,会谈时长达3小时。会谈的焦点清晰可见,一是乌克兰危机的解决之道,二是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威特科(右)
外界普遍关注的是,此次会谈的时间节点。
因为特朗普此前定下俄乌停火的“最后期限”为8月8日。很显然,威特科夫此行,带着特朗普的指令。如果俄罗斯方面不能表示出足够的诚意,“二级制裁”的关税大棒,必然砸向俄罗斯的贸易伙伴们。印度已经率先举起了白旗,莫迪已指示国有石油公司停止采购俄罗斯原油。还有哪些伙伴会“倒戈”?普京不敢想。毕竟,在利益面前,谁都有可能变卦。
莫迪
威特科夫刚离开俄罗斯,普京就拨通了北京的电话,通报了与美方接触的情况。在即将到来的俄乌领导人会晤中,除了讨论乌克兰问题,还会探讨北极地区合作等议题。
而中方,给出了18字回应,即“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将坚持一贯立场”。字数虽少,分量却重如千钧,至少透露出三层关键信息。
首先,中方的立场坚定不移,稳如泰山。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无论美俄之间私下达成了什么新的协议,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态度始终不会改变。这一“一贯立场”,核心就是劝和促谈,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直击某些势力想“快刀斩乱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幻想。
要知道,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了三年多,其中牵扯着领土争端、民族矛盾、能源安全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绝非美俄领导人简单会面、签署一份协议就能彻底解决的。中方的这一立场,是基于对事件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守。
其次,这18个字也是在给俄罗斯提个醒。美俄接下来要在阿拉斯加会谈,表面上看,似乎是双方关系“破冰”的信号,但暗地里实则充满了算计。要知道,阿拉斯加这块土地在历史上曾属于俄罗斯。
中方的表态既是在提醒普京不要轻易相信美方的单边承诺,更是向世界宣告:任何绕开乌克兰和欧洲利益的解决方案,注定是站不住脚的。在国际事务中,任何涉及多方利益的问题,都必须充分考虑所有相关方的诉求,否则达成的协议也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者,中俄关系这一“压舱石”更加稳固。普京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先与北京通气,中方则明确告知“立场不变”,这份战略互信是实实在在的。中方一方面表示“乐见俄美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又以这18个字清晰地划定了界限--中俄协作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而这个“一贯立场”,正是双方长期战略协作的坚实基石,能够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跳出美俄关系来看,这场在48小时内上演的外交连环扣,说明了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其一,美俄关系如同在走钢丝,充满了不确定性。特朗普急于在中期选举前解决乌克兰问题,为自己增加筹码;俄罗斯则希望通过谈判获得喘息之机。但双方的核心矛盾并未得到解决,俄方要求西方承认其在战场上获得的地盘现状,美方则想以解除制裁为诱饵引诱俄军停火。咱实话实话,这种“讨价还价式”的谈判,根本无法根除问题的根源,难以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其二,中俄之间的协作在不断深化,愈发牢固。普京特意提到8月底在天津召开的上合峰会,强调要和中方“合力办出彩”,这绝非偶然。中俄已经签署了深化战略协作的联合声明,搭建起了稳固的制度框架。再加上双方在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如火如荼,这份交情是实打实的,能够经受住各种国际风浪的考验。
其三,世界的发展走向不再由美国一家说了算。在美俄紧锣密鼓筹备会谈之际,英法德等欧洲六国突然发表声明,强硬表态“任何协议都不能损害欧洲和乌克兰安全利益”,警告“美俄没资格私定乌克兰命运”。这一立场与中方“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张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随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公平、公正、多元的国际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妄图独霸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中国给出的这18个字,不仅代表了国际社会追求稳定、崇尚规则的主流声音,更是对美俄博弈的清醒判断。美俄之间的博弈还将持续,乌克兰危机的解决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或承认对俄有利领土变更#两天后,普京等来了北京的表态,中方给出的18个字,实属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