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变脸,普京访美引关注,中美俄三方关系再迎拐点
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刚刚收场,依然没有取得实质突破。距离8月12日关税暂停期到期只剩几天,本该是白宫加码施压中国的关键时刻,特朗普却在外交动作上来了个急转弯。
特朗普态度的这种转变,并非只是谈判策略的细节调整,俄罗斯总统普京很快捕捉到其中的信号。在经历了三年多的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已经被逼到悬崖边缘。2023年,俄罗斯GDP同比下降约2.1%,出口总额下滑近三成,其中对欧盟的能源出口量比战前锐减了近九成。曾经占俄财政收入四成以上的石油与天然气,失去了主要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向东看”的战略,与中国的能源和贸易合作急剧升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23年的进口总量超过5.6亿吨,其中俄罗斯供应占比已跃升至17%以上,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国。对俄罗斯而言,这不仅是外汇收入的生命线,也是绕开美元结算体系、减少受制裁冲击的重要途径。
除了能源,普京去年还主动提出与中国共同开发远东地区。虽然那片土地气候严酷、人口稀少,但拥有稀有金属、煤炭、木材等多种资源储备。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能拓宽资源供应渠道,还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延伸更多战略合作空间。
然而,这样的中俄合作,在特朗普的地缘政治棋盘上显然是需要拆解的。今年重返白宫后,他将“联俄抗中”列为外交重点之一,希望在中美长期竞争中,至少能在莫斯科问题上减少阻力。于是,他先是对中俄能源链动手——限制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既想削弱俄罗斯的财政支柱,又想逼普京在乌克兰停火。
普京的应对并不简单。他一方面加大对乌军的攻势,巩固在战场上的筹码;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释放善意,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冲突。这种“双轨策略”既避免了全面摊牌,也为俄罗斯争取了更多回旋时间。
5月起,特朗普与普京的沟通频率明显增加。到7月底,特朗普甚至放出“10天停战”的最后通牒,威胁若不见成效,将对俄罗斯加征100%关税A股上市公司,并在战略要地部署核潜艇。
然而,当8月8日的期限到来,强硬的言辞却悄然消退。第二天,特朗普反而宣布普京将访美会晤。这背后有两层现实考量:首先,施压手段已近极限,谈判成为唯一的可行选项;其次,拉拢俄罗斯依然是其在对华博弈中的关键筹码。
讽刺的是,就在会晤宣布前,特朗普还曾指责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并扬言考虑加征关税。但这一威胁与对普京的“最后通牒”一样,迅速被搁置,没有任何后续动作。这种反映足以看出,他对中国的策略已明显趋于谨慎,过去几个月的较量让他看清,如今的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贸易国,还是美国债券的重要持有国,2024年持仓规模虽降至约7,700亿美元,但依旧是美国财政稳定的重要支柱。贸然对中国加码,很可能在金融与供应链上引发反噬。
眼下,中美俄三方关系更像三国博弈。利益会随局势变化而重新排列,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不断变动的权衡。对普京来说,如果能借会晤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不仅能减轻制裁压力,也可能吸引部分欧洲国家在能源问题上松口。但一旦中美在贸易上找到新的平衡点,俄罗斯的议价空间将被显著压缩。
至于俄乌战争的前景,美俄会谈未必能触及根本症结。摆在眼前的事情很明确,只要乌克兰坚持加入北约的目标,冲突就难以从根本上化解。若谈判破裂,而中美关系阶段性趋稳,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工具箱还会继续加码,这样就会对俄罗斯形成更大压力。
最终,这盘棋能否收场,仍取决于普京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回应特朗普的条件,以及他能否在战场与外交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特朗普突然变脸,普京访美引关注,中美俄三方关系再迎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