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10万员工丢饭碗,原来央媒早有预警
中国正在失去“世界工厂”的头衔?随着在上海康桥工业区扎根了二十年的昌硕科技离开,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为“小富士康”的代工巨头,直接带走了将近十万个就业岗位。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个代工巨头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其实这一切的一切,央媒早就发出了预警!
中国制造业为何大规模外迁?
这个公司名为昌硕科技,2004年,昌硕科技在上海静安区注册成立,凭借接下苹果的生产订单迅速站稳脚跟。
巅峰时期,这家工厂的员工总数接近10万,因规模和业务模式类似,被业内称为“小富士康”。
只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工人的平均月薪达到6900元,而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工人月薪仅在1500到2000元之间。
苹果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分散地缘风险,明确提出将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的计划,前几年更是公开表示要让印度生产的手机总量占到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作为苹果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昌硕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
随着苹果将部分订单转移到印度和越南工厂,昌硕的订单量开始大幅下滑。
2022年一季度,这种下滑趋势尤为明显,部分生产线因缺乏订单被迫停摆,原本常年进行的招工计划也紧急叫停,厂区里的忙碌景象肉眼可见地减少。
为了应对危机,昌硕先是将部分生产线从上海转移到江苏昆山,同时在东南亚国家开办新工厂,试图通过贴近市场和降低成本维持运营。
但这种调整直接引发了员工的去留问题。
对于工人来说,跟随工厂搬迁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到新的城市重新建立生活圈,这对已经在上海安家的工人来说并非易事。
而那些不愿意搬迁的工人,只能选择离开工厂重新找工作,但更现实的问题在于,这些工人大多没有高学历,就业选择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但当时的市场情况是,多数工厂的岗位已经饱和,尤其是对年龄稍长的工人,不少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年轻劳动力,这让他们的再就业之路布满阻碍。
无奈之下,一些工人转向快递、外卖等服务行业,但转行并不容易,不仅要重新学习技能,适应新的工作节奏,收入稳定性也大不如前。
有前昌硕工人反映,刚做快递员时,因为不熟悉路线,每天要多跑几十公里,工资却比在工厂时低了不少,这种转型期的阵痛让不少家庭面临经济压力。
而工人的转型,以及昌硕的搬迁情况,其实早很多年前就被央视预警过。
央媒早有预警
数年前,央视就曾发文指出,中国低端制造业的迭代升级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章明确提醒,依赖外资订单的代工企业若不加快产业链转型,培育本土核心竞争力,终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种预警过于遥远,直到昌硕、富士康等代工厂接连传出外迁消息,才真正意识到产业变革已悄然来临。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仍绕不开成本差距,毕竟东南亚的工人成本更低,放在资本的眼中,给一个人的钱财换个地就能让三四个人给自己干活,这种获得更多利益的机会谁会放弃呢。
而且,在全球制造业“逐水草而居”的规律下,低端产线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几乎是必然结果。
可是,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了近十万工人的就业,不少家庭瞬间失去稳定收入来源。
但从产业发展规律看,这正是制造业“瘦身健体”的必经阶段,淘汰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环节,才能腾出空间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事实上,外迁留下的空白很快被本土企业填补。
富士康部分产线转移后,华为、荣耀、小米等本土品牌迅速将代工订单转向国内新伙伴,打破了苹果与富士康长期形成的高端代工垄断格局。
如今,国内新兴制造企业更是加速崛起,原本以组装业务为主的比亚迪,靠自研电池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全球突破,销量稳居全球前列。
华为手机国产化率持续飙升,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5亿台,构建起自主可控的软件生态。
大疆无人机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一半,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在结出硕果,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不断加大,电动汽车、锂电池A股上市公司、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出口新引擎。
2023年二季度,仅这三类产品的出口额就超过3534.8亿元,创造了大量高薪、高附加值岗位。
这些岗位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技术能力的研发、生产和管理岗位,取代了传统低端制造的就业缺口。
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定位正在发生根本转变。
从过去单纯“卖劳动力”做组装加工,到现在“卖技术”输出解决方案,不再满足于产业链下游的利润分成。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向“世界市场”和“创新中心”迈进,这种转型虽然伴随着阵痛,却为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网——2023-06-28《制造业转移出中国?中国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是必然趋势》
界面新闻——2024-05-22《昌硕科技调整上海iPhone生产布局,将与昆山立臻精密合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