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技术成功反制打七寸,洋品牌两年亏208亿,如今彻底凉了
前段时间,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干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直接关停了自家的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
这消息一放出来,整个市场都震惊了。
戴比尔斯给出的理由是想更专注天然钻石核心业务,可大家看看他们那惨不忍睹的财务数据,就知道这理由站不住脚。
01.
2024年,戴比尔斯的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对戴比尔斯的资产价值减记了29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超过200亿。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戴比尔斯的销售额更是同比暴跌44%,只剩下5.2亿美元。
而且,他们库房里积压的天然钻石库存,已经超过20亿美元,达到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
戴比尔斯关停Lightbox,可不仅仅是放弃了一个看似有前景的业务,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天然钻石帝国的根基都开始不稳了。
英美资源集团甚至都公开表示,在考虑剥离戴比尔斯。
曾经靠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广告语,把钻石和爱情、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业巨头,现在却面临被母公司抛弃的尴尬局面。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正是它让钻石原本的价值体系全面崩塌。
02.
钻石这东西,它的价值本质上就是一个被精心打造出来的“稀缺”故事。
戴比尔斯花了整整一个世纪,把钻石这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结晶体,和永恒的爱情深度绑定,让它成了身份和情感的象征,价格自然就被炒得老高。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能成立的关键——“稀缺性”,在现代工业技术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有位业内专家打了个特别形象的比方,用来解释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的区别。
他说,天然钻石就像是河里自然结成的冰,培育钻石则是冰箱里人工冻出来的冰,虽然形成方式不一样,但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本质上都是冰。
现在,中国的技术可厉害了,让“冰箱”里冻出来的“冰块”,不仅能大规模生产,而且品质比自然形成的还要好。
2019年,中国科学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成功攻克了培育钻石的量产难题。
从那以后,河南商丘的一个四线小城柘城县,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迅速崛起A股上市公司,成了“世界钻石工厂”。
这个小城一年就能生产600万克拉钻石,这数字一出来,天然钻石所谓的“稀缺”,就跟闹着玩似的。
更厉害的是,柘城县的工厂生产出来的钻石,品质相当高,能稳定达到VVS净度、D色、3EX切工的顶级标准。
因为是在工厂里生产,整个过程都能精准控制,甚至能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做出独一无二的钻石细节,品质远超市场上大部分天然钻石。
而且,这些培育钻石都能拿到IGI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有了合法的“身份证”。
当一种商品既不稀缺,品质还能被超越的时候,它原本被构建起来的价值神话,自然就开始瓦解了。
03.
面对培育钻石的猛烈冲击,戴比尔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早在2018年,他们就大张旗鼓地推出了自己的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想着自己进入这个新兴市场,就能定义和掌控它。
但他们采取的策略,充满了矛盾和傲慢,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就像一只被困住的野兽,徒劳地挣扎。
一方面,戴比尔斯想方设法在市场上设置障碍。
他们曾强制要求中国市场在销售培育钻石时,必须非常醒目地标注“实验室培育”字样,想从心理上给消费者暗示,让大家觉得培育钻石低人一等。
他们还联合欧美市场,在珠宝展会上禁止展示培育钻石。
可他们没想到,这些做法不但没挡住培育钻石的流行,反而让消费者觉得他们太霸道,吃相太难看,心里特别反感。
另一方面,戴比尔斯的财务状况越来越差,这让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彻底失去了耐心。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次关停Lightbox,更像是在母公司的巨大压力下,戴比尔斯为了保住天然钻石业务,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就是想向资本市场表明自己要“专注主业”的决心。
但市场已经不买他们的账了。即便天然钻石价格一降再降,消费者还是觉得不值这个价。
举个简单例子,有位消费者花不到10万元,就买到了一枚6克拉的培育钻戒。
要是同等品质的天然钻戒,在蒂芙尼这样的大品牌店里,售价得超过百万元。
这价格差距太大了,根本不是单纯降价就能解决的问题。
说到底,决定商品价值的,还是消费者。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消费观念变得越来越务实、理性。
他们心里门儿清,为了品牌故事和“天然”这个虚名,去支付高额的溢价,太不划算了。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大家说“真香”,这三个字特别准确地描述了他们从一开始对培育钻石犹豫,到后来接受的心态变化。
有意思的是,数据显示,购买培育钻石的客户,八成来自一二线城市。
这些人接受过良好教育,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强,他们恰恰代表了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拿国产品牌“柘光钻石”来说,它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的店铺排名,已经冲到了第二,仅次于那些国际大牌。
这说明中国品牌靠着技术和成本优势,已经有实力和传统巨头在市场上一较高下了。
这股培育钻石的热潮,还传到了国外,连沙特那些被认为不差钱的客户,都被吸引到河南来采购钻石。
消费者用自己的购买行为,正在推动一个全新市场秩序的形成。
在这个新秩序里,钻石的价值不再由产地和营销故事决定,而是回归到它的物理本质,也就是品质、大小和切工。
Lightbox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戴比尔斯严重误判了消费者观念的变化。
结语
当曾经被视为神秘、稀有的天然产物,能被先进的工业技术精准、高效又低成本地复制出来时,附着在它上面的情感溢价和品牌光环,马上就会消失。
这场由中国技术主导的全球钻石市场大变革,才刚刚开始。
以后,决定一颗钻石价值的,不再是它在地下沉睡了多少亿年,而是实验室里那些先进技术所绽放出的光芒。
信源:2025-08-14光明网《美媒:钻石不再“永流传”?》
信源:2025-05-22齐鲁壹点《果然财经从“恒久远”到“卖不动”:钻石行业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