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三年疫情结束后,社会上出现几个奇怪现象,值得深思
算下来,疫情结束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本以为随着它的离去,一切都该回归正常,上班的上班,消费的消费,聚餐的聚餐,生活很快会回到2019年的节奏,中产全国各种买买买,普通大众也跟着提高消费品质。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几年的情况非但没有赶上预期,甚至还冒出了几个奇怪的现象,让普通人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口罩也摘的差不多了,可有些东西却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01消费的逻辑彻底变了
关于消费这一块,疫情前后简直就是判若两个世界,口罩事件前,中国人是全球商品的大买家,国内国外都是各种旅游买买买。
然而,最近这几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家变得更抠门了。
就拿过年买年货来说吧,以前过年不买点贵的,都感觉没过年的气氛,可现在呢?买个几块钱的对联也得货比三家。
专家说,普通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了,居民的储蓄却创下了历史新高。可实际上呢?不是大家大家一夜暴富了,主要是太多人见识了突发情况的代价,现在也不敢乱花费,不敢轻易跳槽,更不敢裸辞旅行,精打细算过日子,成了普通老百姓的新常态。
不过也不是啥钱都不舍得花。有些人花钱可“任性”了!像前阵子上海那个动漫展,三天挤进去40万人,机票酒店全订爆。
年轻人追个展,能把一个城市的消费增速一下子拉高35%。泡泡玛特盲盒卖疯了,网上各种潮玩销量蹭蹭涨,有的销售额直接破亿。专家还预测,2025年光是为“情绪”买单的市场规模就要突破2万亿!
一边精打细算啥都舍不得,一边潮玩消费又暴涨,为啥这么“分裂”?
说白了,现在的人开始为“情绪”买单了。这事儿得归功于两拨人:
一拨是单身年轻人。中国单身人口已经突破2.4亿,他们为情绪买单越来越多。听说月薪5000的上班族,竟然舍得花2000块养猫,这让很多中年人直呼看不懂。
另一拨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群体有3.1亿人。可别小看他们!中老年人爱看的那些“土味爽剧”,一年能砸504亿,比年轻人看电影花的425亿还多!
这6亿人已经成了情绪消费的主力军!
.02人情往来,说淡就淡了
以前一到逢年过节,总得大包小包走亲访友,所以那个时候满大街都是烟酒店,礼品店。
再反观这几年,这些店面基本上关的七七八八,以前总觉得去亲戚朋友家不拎点礼品很没礼貌,现在两手空空走亲戚成了新常态。
更扎心的是,现在年轻人的婚姻观。
以前的观念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感情再不和,也很少有离婚的,
现在呢?2025年一季度全国离婚登记63万对,比去年同期多出5.7万对。
离婚窗口排长队,与结婚窗口空荡荡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了民政局新风景。
以前总说婚姻是港湾,现在倒好,闪婚闪离越来越普遍。
亲戚之间走动越来越少了,朋友聚餐也变味了。以前饭桌上热热闹闹,现在群里发个红包就算拜年了。不是人情变薄了,是大家突然想开了:有些关系,断了也没啥;有些应酬,不去也挺好。
.03关于身体健康,永远留了道后遗症
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疫情走了几年,大家疑神疑鬼的毛病却越来越严重了。
以前出门戴个口罩显得异类,现在不戴口罩反而让人觉得很不安全,医院地铁办公楼。哪怕早就不强制了,还是很多人自觉戴着。
这还不算,以前谁家没事囤药啊?现在大家健康意识强多了,感冒药、止咳药、退烧药几乎家家必备,有些抗病毒口服液都成家里常备药了。有网友吐槽:自家药品种类比药店还全!
经历了三年口罩时间,让越来越多人深有感触,关键时刻,手里有货才更踏实。
再有就是健身。以前锻炼身体是兴趣爱好,现在快成刚需了。年轻人一大早跑步,下班去撸铁;中老年人组团体检、买养生套餐。
每年冬天流感准时报到,症状跟当初“阳了”差不多:怕冷、发烧、咳嗽一条龙。虽说一周左右能好,但这熟悉的流程总让人心里发毛。病毒走了,但“健康焦虑”留下了。
写在最后
有人还在怀念2019年以前的日子,却没发现“新常态”早就来了:
花钱变得又理性又任性;人情变得疏远又简单了;对健康是焦虑了,但也更自律了。
这就是疫情过后,留给我们生活的“底片”。
你说这是好还是坏呢?我个人觉得吧,是福是祸都得看个人情况,但不管怎么说,疫情至少让我们学会慢下来:多关注点健康,多存点钱,多陪陪家人。
面对新变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就是积极应对:锻炼身体,多存钱,战胜焦虑的法子就是不让它牵着咱鼻子走。
生活嘛,总得继续,对吧?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万万没想到!三年疫情结束后,社会上出现几个奇怪现象,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