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没有“新规”,但是“真强制”
文|单挑社
人民日报评论发了篇关于社保的辟谣文章。
起因是最高法的一个司法解释被自媒体搞成了全民强制社保,吓坏了一堆人。人民日报出来辟谣:没有新规,一直都是强制的,只是统一了判案标准。
社长在之前的文章《“自愿放弃社保”的游戏结束了》中,分析了9月1日的司法解释。这篇文章还上了头条的热搜。
不知道什么时候媒体的风向开始吹,这是什么“社保新规”,估计大部分人没有看司法解释的原文,把人民日报都惹急了出来澄清。
但这篇澄清文章我看了后,并没有觉得减少了人们的那些担忧。
强制这个词的微妙
文章说,缴社保本就具有强制性。
这话没错。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白纸黑字写着,企业必须给员工缴社保。但现实呢?
中国有2亿灵活就业人员,大部分没社保。有几千万小微企业员工,很多只缴了部分或者干脆不缴。这种强制,强制了30年,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没保障?
原因就是,过去法律层面对于社保的执行相对比较宽松,而这次最高法明确了裁判的标准。
举个例子一个深圳工厂老板,他有200个工人,如果全额缴社保,一年要多花400万。不缴呢?劳动监察来了,罚款10万了事。你说他选哪个?
过去执行相对宽松,其实也是对这种现实的某种默认。
最高法这次统一裁判标准,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找新的平衡点。既要保护劳动者权益,也要考虑企业承受能力,这本身就是个世界性难题。
劳动者的疑虑
文章说,劳动者对参加社保有疑虑,是因为只算眼前经济账,不算长远风险账。
为什么这么庞大的群体只选择眼前,不看长远呢?
一个月薪5000的打工人,社保个人部分要交500多,到手工资变4500。在北京上海,交完房租,吃吃喝喝,还剩下多少余粮呢?这500块可能是一周的饭钱。你跟他说这是为了你老了有保障,他会告诉你:我现先吃饱了再说吧,哪管得了老了以后。
从某种角度看,这不是短视,而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当基本生活都成问题时,谈长远规划确实是奢侈的。
理解这种选择,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亿灵活就业者的尴尬
文章还说,这次司法解释并非覆盖全民,只针对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
这就触及了一个更大的问题:2亿灵活就业人员怎么办?
美团有470万骑手,绝大部分没有社保。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美团的员工,是合作伙伴。通过层层外包,平台把劳动关系变成了商业合作,规避了社保责任。
一个送了5年外卖的骑手,每天工作12小时,月入8000。他想交社保,但只能以个人名义交,费用全部自己承担,一个月要交1500。交了社保,收入少了近20%。不交呢?生病了、老了、出事故了,全靠自己扛。
这2亿人,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他们送外卖、开网约车、做直播、写代码,支撑着数字经济的繁荣。但在社保体系里,他们是隐形人。
消费的悖论
文章最有意思的观点是,社保能促进消费。理由是有了保障,大家就不用预防性储蓄了。
这个逻辑在北欧可能是成立的。
中国人为什么要储蓄?因为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社保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医保只能报销一部分,大病还是要自己掏钱。教育不在社保范围内,学区房、补习班,哪个不是天价?至于买房,就更别提了。
一个北京白领,月薪2万,交完社保和个税,到手1.5万。房租8000,生活费3000,能存4000。这4000是他全部的安全感。你让他拿去消费?他会觉得你疯了。
真正影响消费的,不是有没有社保,而是收入和房价的比例,是教育和医疗的成本,是对未来的预期。这些问题不解决,交再多社保也不会去消费。
没说出来的真相
中国的社保体系,本质上是现收现付制。今天收的钱,今天就花了。没有真正的个人账户,没有真正的基金积累。只要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游戏就能继续。一旦增长停了,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现在,人口增长真的停了。
怎么办?只有两条路:要么提高征缴标准,让更多人交更多钱;要么降低保障水平,让大家拿更少的钱。
社保的初心是好的——让每个人都有保障。但在现实里,它变成了一部分人的可有可无,另一部分人的负担。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