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内鬼被抓!央视发声,泄密大量内部机密资料,身份曝光不简单
国家安全无小事,可总有人为了那么些许的蝇头小利,干出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一次,央视曝光的内鬼,身份更是不一般,而且还泄露了大量的内部资料。
内鬼现身
据报道,这个“内鬼”名叫余某,原本在国内一家能源企业的技术部门工作,日常能接触到不少行业内部信息和资料。
2017年,他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了几名外国游客,对方表现得非常友好,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双方聊得挺投缘,活动结束后还互相加了社交账号,保持着联系。
可余某怎么都没想到,这群人里面其实混进了境外间谍人员。
对方在摸清他在能源公司担任技术岗、能接触到内部信息之后,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感情投资”。
一开始只是普通聊天,时不时发来问候,偶尔还夸他“专业能力强”“见识广”。
渐渐地,对方摸清了他的个人喜好,比如他喜欢哪个牌子的电子产品、爱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然后就借着“节日礼物”或者“朋友心意”的名义,送他一些价格不菲的小礼物,甚至直接发红包请他“喝杯咖啡”。
在一轮又一轮的温情攻势下,余某的警惕性慢慢放松了。
等到关系越来越近,对方就开始以“做学术研究” “需要行业数据参考”等理由,请他帮忙提供“一些不太敏感的内部资料”。
余某一开始也犹豫过,可架不住对方软磨硬泡,加上想到之前收的礼物、红包,心里的防线就慢慢塌了。
可这一 “给”,就再也收不住了。第一次泄露资料后,对方很快给了他一笔 “报酬”,数额比他半个月工资还多。
余某拿着钱,心里又慌又窃喜:慌的是知道自己闯了祸,喜的是 “原来这么容易就能赚钱”。
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他陷入了侥幸 ——“做一次没被发现,再做几次应该也没事”。
之后他彻底陷了进去,甚至在对方指使下,多次利用职务权限,违规访问、复制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文档和保密资料,偷偷传过去。
这些行为,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虽说赚了些钱,余某那段日子却过得提心吊胆,总怕事情败露。
于是,结束了最后一次交易之后,就断了和对方的所有联系,还赶紧从原单位辞了职。
或许是因为想彻底“洗白”过往,余某之后还报名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
就在他以为人生可以重新开始的时候,却在政审环节栽了跟头。
有关部门在背景审查中,发现他此前的工作经历存在异常,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他此前泄露内部资料的行为终于彻底曝光。
如今,余某已被依法处理,不仅前途尽毁,还要面对法律的严肃惩处。
原本拥有稳定工作和专业能力的他,就因为一时贪念、放松警惕,最终付出了惨重代价。
网友气愤
这起案子被央视曝光后,立刻在全网掀起热议,网友们的愤怒几乎一边倒。
有人气得直拍桌:“能源行业的核心机密关系到国家命脉,这哪是小事?必须严惩,不然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
也有人替他可惜:“本来是技术岗,好好干前途无量,结果为了一点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太糊涂了!”
还有人联想到背后的风险,忍不住感叹:“境外间谍的手段也太会伪装了,跟人交往真得有边界感,不然很容易栽跟头。”
其实,余某的案例并不是个例。
这些年,境外势力策反的手段越来越 “隐蔽”:
有的伪装成 “合作商”,以谈业务为由套取信息;有的假装 “学术研究者”,打着 “交流” 的旗号要数据;还有的甚至从 “情感” 入手,靠谈恋爱、认干亲拉近关系。
而他们盯上的目标,也不只是技术岗 —— 公务员、科研人员、甚至普通企业的涉密岗位,都可能成为他们的 “突破口”。
这事儿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跟境外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时刻绷紧警惕这根弦,守住原则和底线。
尤其是聊到工作内容、单位情况,或者涉及内部信息的话题,更得多留个心眼,不该说的绝不多说,不该传的绝不多传。
要是发现对方有不对劲的地方,比如总打听敏感信息、给不正当好处,别犹豫,赶紧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只有这样,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