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600万华为高管,美国公民身份被扒,带13人窃密 下场大快人心
2025年7月28日,一纸判决震动了整个科技圈。一位曾经被誉为“Wi-Fi之王”的华为高管,年薪高达600万元,却因窃取自家核心机密被判刑六年,并罚款300万元人民币,出狱五年内禁止从事芯片行业。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早已不是中国公民,而是美国籍。他在华为工作十年,带着13名骨干组建新公司偷技术、拉融资、做芯片,短短两年估值飙升至10亿。
最终,这一切被戳破。尊湃通讯倒台,员工锒铛入狱,投资人血本无归,技术资料全数销毁。事情闹大之后,不少人才意识到幕后藏着的巨大风险。
一个简单的问题浮出水面——华为如何让一个美国人掌握如此重要的核心技术?他又是如何绕过层层防线,把这些信息一点点“搬出来”的?过去十年,中国芯片行业奋力追赶,而张琨的故事,几乎把一切努力都推向悬崖边上。
那么,这场看似“天衣无缝”的技术窃密究竟是如何上演的?张琨到底是个孤胆“叛徒”,还是背后另有推手?
张琨出身光鲜,本科念的是北京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去了中科院深造,又远赴美国拿了双硕士学位。他在高通干了五年,是核心实验室的重要技术骨干,还拿过“最佳技术奖”。
2011年,他回国加入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尽管当时他已经加入美国国籍,华为依然给予他极高信任。他从一名研发工程师一路升到21级技术总监,全面负责Wi-Fi芯片的设计与量产。
在华为的十年,他不仅年薪过600万,还持有华为的虚拟股权。他是项目操盘手,是产品保密链条的最核心人物,熟知每一个环节的漏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技术大牛”,在2020年年底,动了歪心思。
那一年,美国对华为颁布多轮制裁,海思芯片断供,华为不得不全面转向自主研发。对张琨来说,这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研发芯片本来是个烧钱活,难度高、周期长、风险大。但他手里握着一整套技术路线,算法、电路图、测试数据,一旦拿出去,完全可以跳过原始积累阶段。
他先找了老同事刘某作为合伙人,又用三倍工资和期权诱惑顾某、周某等人加入。这些人都在华为海思干了多年,权限高,信任度强。他们白天在华为打卡上班,晚上就去新公司加班调试技术,连身份都是假的。
张琨没有亲自动手,而是像导演一样,遥控指挥每一个人。他们的操作方式极其隐蔽——有人用手机拍下电路图与流程图,有人手抄代码、口述算法,有人把资料拆分成小压缩包,用智能手表带出公司;还有人把华为的技术伪装成开源项目,上传后再偷偷下载回来。
这种“蚂蚁搬家式”的操作,持续了整整一年。2021年2月,张琨正式从华为离职。一个月后,“尊湃通讯”在南京注册成立。他对外宣称要“打造国产Wi-Fi芯片,打破国外垄断”。听起来正气凛然,实则满是猫腻。
尊湃公司成立后,60%的员工来自华为海思,其中不少人还没有离职。这些人在华为白天干活,晚上就去尊湃“复刻项目”,有些人甚至在尊湃用的是假名。
靠着张琨的名声和这支“豪华技术团队”,尊湃很快吸引了资本的注意。高榕资本在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时就投了1亿元。随后,很多有名资本也纷纷入局,公司估值迅速拉升至10亿元。
2022年11月,尊湃发布了第一版Wi-Fi6芯片,张琨开始对外宣传,他们的研发速度比华为快30%,拥有多项核心专利。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技术其实是从华为“偷”出来的。芯片发布后,张琨立马通知员工销毁原始数据,统一更换手机、清理邮箱、格式化办公电脑,试图抹掉一切痕迹。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一家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就能推出高性能芯片,这在业内几乎不可能。
华为警觉起来,从市场上购买了尊湃芯片做对比分析。一比之下,发现尊湃芯片有40个关键技术点和自家芯片相似度高达90%,有些代码甚至连华为的内部标识都没删干净。
2023年4月,上海与江苏警方联合出击,突袭尊湃公司上海与南京的办公地点。当场查扣7台服务器,抓获张琨等14名核心人员,冻结公司近亿元资金。
司法鉴定结果显示,尊湃芯片的密点重合率超过90%,电路布局、算法、参数设置等关键技术均与华为一致,属于典型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这起案件被公安部列为重点督办案件,审理长达两年多,证据链条严密、技术鉴定详实。
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张琨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罚款300万元,出狱五年内不得从事芯片行业。其余13人也分别获刑2至5年不等,总罚金1350万元。
尊湃公司被强制解散,所有技术资料销毁,服务器清空,投资资金全部冻结。这场判决在中国芯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法院首次引用“技术密点重合率90%”作为定罪核心依据,堵住了以“灵感相似”逃避责任的后门。
同时,张琨的禁业令也开创先例,给技术背叛者敲响警钟。案件曝光后,还有一个细节引发热议。张琨曾在高通工作五年,案件发生后,高通突然关闭其设在上海的Wi-Fi7研发中心,并销毁所有技术资料。随后,高通在美国注册了两项Wi-Fi7关键专利。
这一连串操作,让外界不禁怀疑:张琨偷来的技术,是否也流向了高通?如果真是这样,那这起案件的性质将从企业窃密升级为跨国技术泄露A股上市公司。
这不是空穴来风。张琨拥有美国国籍,与高通曾有深度合作,是否存在信息交换,值得深挖。华为的损失不仅是技术本身。尊湃芯片若量产,将直接冲击华为的市场份额,甚至影响中国在Wi-Fi7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
事实上,这种“人才叛逃”并非个例。2024年,国内一家稀土企业的副总经理因泄密被判刑11年6个月。同年,还有科研人员因使用AI软件上传敏感数据导致泄密。这说明,在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中国企业不仅要防外部攻击,更要严防“内鬼”。
张琨的案例正是“制度漏洞”与“技术泄密”的交叉点。他的履历完美,能力突出,却用这些本该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才能,走了一条偷盗捷径。
对企业来说,这敲响了警钟:不能只看学历、背景、履历,更要看价值观、忠诚度、风险意识。对国家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如何构建更强的技术保密体系,如何在人才引进中设立合理边界,如何在资本热潮中守住法律底线。
这是一场不容忽视的现实警示。谁都不希望,自己苦心研发十年的技术,被人轻飘飘带走,转眼变成别人的成果。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努力,沦为别人“捷径”的垫脚石。
张琨的六年刑期,是对技术背叛的重罚,更是对中国科技安全的警醒。从此以后,无论是谁,想偷中国的技术,都得掂量掂量这张判决书的分量。
信息来源:
环球网——尊湃窃取华为芯片秘密,14人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