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10万家店关门!2025年药店全体大洗牌,为何从稳赚不赔到倒闭
编辑丨卡卡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药店,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为“稳赚不赔”的行业。
可不知道从何时起,街上的药店越来越多,有些地区的药店甚至比饭店数量还要多,一时不知老百姓是要吃药还是吃饭为生。
然而如今境况大变,街边的药店一家接着一家关门大吉,有数据称将要有10万家店陷入关门潮,药店行业面临着格局大变革。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药店的唱衰,药店都关门了,以后老百姓去哪里买药呢?
药店比病人还多
曾经在家门口开一家药店,是许多人眼中一门稳定且高利润的“金饭碗”生意。
大约在十年前,这被普遍认为是一项极为稳健的投资,几乎等同于财富的保障。
毕竟医药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必需品,这种持续不断的消费需求,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相信,只要选址得当,生意便能源源不断。
尤其是在疫情爆发后的那段特殊时期,被业内称为“黄金三年”,药店的销售额迎来了井喷式增长。
口罩、退烧药以及抗原试剂等商品,一度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常常是刚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许多药店经营者在那段时间里,都切身感受到了生意兴隆、利润丰厚的喜悦。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繁荣,却像一层迷雾,暂时掩盖了行业深处早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当疫情的潮水退去,那些被暂时忽略的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进入2024年,药店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倒闭潮。
数据显示,全国约有4万家药店关门歇业,平均下来每天都有一百多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这与人们过往的认知形成了巨大反差。
药店曾被看作是抵御风险的“稳生意”,完全不同于波动性极大的餐饮行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预测指出,到2025年,倒闭的药店数量可能将突破10万家大关。
这一切的根源,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市场的过度饱和。
药店数量的急剧膨胀,是导致当前困境的首要原因。
理论上,一个居民小区配备一家药店便足以满足日常需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一条不长的街道上往往并存着三四家药店。
早在2010年,全国药店的总数就已经达到了40万家左右,市场在那时便已初现饱和迹象。
然而扩张的脚步并未停止,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逼近70万家,远远超出了居民的实际需求量。
药品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它的需求量是相对固定的,并不能通过营销手段来刺激增长。
一个人不会因为药店打折就多买几盒感冒药备着,这种特性使得过量的药店只能在有限的客源中进行残酷的存量博弈。
于是,恶性的“价格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为了争夺顾客,各家药店纷纷压低药价,导致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变得愈发薄弱。
当微薄的收入难以覆盖高昂的房租和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时,亏损便成了常态。
许多曾经盈利的药店,在扩张浪潮的冲击下也开始陷入亏损。
行业龙头企业的财务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国药的业绩下滑了65%,而一心堂的下滑幅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2%。
甚至连漱玉大药房这样知名的连锁企业,也出现了亏损。
为了吸引客流,药店们想尽了办法,比如购物送鸡蛋、送纸巾等促销活动。
但当所有人都开始模仿时,这些手段也就失去了效果。
最终在长期的亏损压力下,许多药店老板只能选择关门止损。
外卖送药加大冲击
如果说内部的过度竞争是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那么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则是另一股更为迅猛的力量。
互联网药房的兴起,对传统实体药店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传统药店的核心优势,一直在于其“近”和“快”的线下购买体验,消费者可以立刻拿到所需的药品,这对于急需用药的场景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线上购药平台的成熟,这种优势正在被快速瓦解。
网络药店不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药品选择和高度透明的价格,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
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是深刻且不可逆的,就像曾经的网购取代了人们去超市进行大采购一样。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甚至包括许多过去习惯于线下购药的老年人,也开始熟练地通过手机在线下单。
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网络药店的销售额已接近270亿元,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线上药店依托大型电商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和资源优势,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参与竞争。
这让小型的实体药店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在线上价格战中,它们几乎毫无胜算。
一些传统药店也尝试转型,开设自己的线上店铺,但很快发现,线上的竞争比线下更为激烈。
线上经营不仅要面对来自全国的对手,还需要额外承担快递费和仓储费等成本。
如果订单量不足,线上业务的维持难度甚至可能超过线下门店。
这使得传统药店陷入了线下饱和竞争与线上立足困难的双重困境之中。
某些药店的骚操作
外部环境的剧变固然是主因,但行业内部长期存在的乱象,也同样损害了自身的形象与生存根基。
部分药店自身的违规操作,加速了消费者信任的流失。
在畸形的盈利模式下,一些药店动起了歪脑筋,医保范围内的药品虽然销量大,但利润微薄。
而利润较高的一些非医保药品,由于线上价格高度透明,消费者又不轻易买账。
这种盈利困境,驱使一些经营者铤而走险。
为了牟取暴利,违规超量销售“特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在黑龙江,曾有药店向单一顾客一次性出售了160盒特种药品,涉及金额高达百万元,这种行为显然超出了正常的用药范畴。
更为普遍的乱象,是通过手写处方、虚开发票等方式,非法套取医保基金。
这些违规操作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不菲的利润,但其背后隐藏着极高的风险。
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处,药店将面临巨额罚款、关店整顿甚至经营者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
许多因此“翻车”的药店,不仅生意尽毁,多年积累的口碑也随之崩塌。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行业的公信力,导致了普遍的信任危机,让消费者在选择药店时心存疑虑。
与此同时,医保局等监管部门正在不断加强对药品销售环节的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行为。
随着监管的日益趋严,过去那些靠“钻空子”生存的药店,其违规操作的空间被不断压缩。
一个更规范、更透明的行业环境正在形成,而那些不合规的经营者,注定将被市场无情淘汰。
结语
当前药店行业所经历的阵痛,是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也是一次迈向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大规模的倒闭潮,实际上是市场在自我修正,将过剩的产能清除出局。
可以预见,行业的未来将逐步走向健康与规范,药店的数量会回落到一个与居民需求相匹配的合理范围。
在经历了大浪淘沙之后,那些真正注重服务质量、具备专业能力、拥有良好口碑的门店,将有望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这场变革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一个更加透明和规范的市场,意味着人们在购药时能够获得更可靠的保障,体验到更安心的服务。
这样老百姓以后能买到更便宜、更有质保、方式更便捷的药了,你说对吗?
参考资料:
【1】红星新闻 2025-07-17《1公里内30家药店,20年老店5折“甩卖”:药店数量首迎拐点之后》
【2】济宁新闻 2024-09-12《近70万家!药店越开越多,利润却不行了?》
【3】华夏时报2025-02-20《从扩张到收缩!“万店巨头”折翼,国药致旗下国大药房启动大规模破产清算》
【4】财联社 2025-02-28《去年药店行业闭店率上升 业内:预计仍有20%的中小药店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