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说到做到,中方一口气对31国发出征税通知,特朗普威胁也没用
近年来,围绕关税和反倾销的争端不断升级,中国和多个国家在经贸博弈中频频交手。这不仅是关税数字的较量,更是供应链、市场格局和战略资源的博弈。过去一年里,全球多地针对中国商品发起调查或加征关税,而中方的反制措施接连出台。
8月28日,中国宣布继续对原产于美国、欧盟27国、韩国、日本和泰国的进口苯酚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五年。这一动作释放出明确信号,即中国不会对贸易压力保持沉默,而是以制度化方式进行回应。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公告,相关措施自8月29日起执行。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列表中国家和地区的苯酚时,必须向中国海关缴纳反倾销税。税率十分明确,美国公司在244.3%至287.2%之间,欧盟公司为30.4%,韩国公司在12.5%至23.7%之间,日本公司为19.3%至27.0%,泰国公司为10.6%至28.6%。从数字来看,这意味着相关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不断向中国施压。就在8月2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聚丙烯瓦楞箱作出反倾销初裁,初步裁定全国统一税率高达83.64%。考虑到抵消补贴后的保证金调整,仍有73.10%的水平。最终裁定预计在2025年11月作出,这一调查延续了今年4月美国发起的系列行动,除了中国之外,美国还对越南相关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这种做法明显是针对亚洲供应链进行整体打压,而中国作为出口大国首当其冲。
欧盟方面的动作更为频繁。今年以来,欧盟先后对中国的装饰纸、环氧树脂、赖氨酸等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8月6日,欧盟裁定对中国装饰纸征收26.4%至26.9%的反倾销税;7月28日,环氧树脂案也落下帷幕,中国多家企业被征收17.3%到33%的不同比例税率;7月11日,赖氨酸案的终裁结果显示部分企业税率超过58%。这类案件覆盖化工、造纸、食品添加剂等多个领域,反映出欧盟对中国商品竞争力的高度警惕。
面对这种态势,中国不仅在单一产品上进行应对,还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近期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就被外界视为一张强有力的“底牌”。我们知道,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国防和高端制造业。全球超过六成的稀土开采和近九成的精炼加工都在中国完成,美国等国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替代供应。正因如此,特朗普在8月25日会见李在明时,再次提出关税威胁,扬言若中国不能保证稀土磁铁的供应,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加征200%的关税。但分析来看,这种表态缺乏实际意义,毕竟美国对稀土的依赖性远远大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回应称,中方立场一贯明确,不愿打也不怕打。如果美方坚持施压,中方将奉陪到底。事实上,在今年4月和5月,中国通过出口管制手段让美国的稀土磁铁进口量环比下降超过80%,导致美国汽车产业部分停产。这说明中方的反制不仅是文件上的宣示,更有现实效果。随后在中美经贸会谈达成休战协议后,稀土供应才逐步恢复。这一过程显示出中方在博弈中有序掌握主动权。
说白了,美国的威胁并不能改变现实。特朗普反复宣称关税是“摧毁中国”的武器,但过去几轮加税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反而让美国本土产业承受了巨大成本。福特、通用等车企的生产节奏被迫中断,制造业供应链一再受挫。正如经济学人智库分析指出的那样,关税战没有赢家,过度依赖关税政策只会加速产业脱钩,最终伤及自身。
未来,贸易争端可能仍会持续,但趋势已经很清楚:单边关税和极限施压无法迫使中国让步。随着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的抗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外部压力,中国既会坚决反制,也会继续通过谈判寻求互利解决方案。正如外交部所说,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平等和尊重。
总之,中方此次对31国发出征税通知,正是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回应,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展示了反制的坚定态度。特朗普的威胁或许能制造舆论效应,但在实际博弈中并没有决定性作用。稀土、关税和反倾销的多重交织,反映的是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性。在这种格局下,中国以稳健、果断的姿态回应挑战,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为国际贸易秩序注入了新的平衡因素。反制说到做到,中方一口气对31国发出征税通知,特朗普威胁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