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80年全球人口将突破103亿,中国人口本世纪末将减半!
现在全球的人口就已经挺多的了,现在差不多将近有80亿人,但是联合国在2024年的一个报告让人们跌破了眼镜。
联合国预测到2080年的时候,全球的人口估计会突破103亿人,这个数字真是不敢想象,但是全球人口越来越多了,咱们国家的人口却要变少了。
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地球两端,两个世界
联合国2024年最新发布的人口报告,到2080年代地球上将挤满约103亿人,然后这个数字会稍微回落,但如果你凑近了仔细看,会发现这个数字映照出了一个正在撕裂的全球人口现实。
我们总习惯说“全球人口”里好像我们是铁板一块,可现实是世界正在分裂成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一边是韩国、日本和欧洲多国正在上演的“生命赤字”剧本,生育率也低到了尘埃里,社会活力也日渐消退。
但是另一边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巴基斯坦等地正在经历的“生存过载”,人口像野火一样蔓延,对资源和未来都构成了巨大压力,这种“双速裂变”才是103亿这个数字背后,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真相。
在人口萎缩的国家就会上演一场沉默的危机,因为这不只是统计图表上的一条下行曲线,而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模型的颠覆性冲击,核心问题就是劳动力不够用了,再看看中国,年轻人被高昂的工作、住房和育儿成本压得喘不过气,干脆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
这种个人选择汇集起来就成了国家层面的人口负增长,再看邻国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超过28%,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德国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预计到2060年人口将减少近千万。
劳动力一旦短缺,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慢慢下降,创新能力没人来驱动,养老金体系也摇摇欲坠,因为没那么多年轻人来交钱了,那种“人少了,人均财富不就多了吗?”的想法显得过于天真。
人口“红利”?
一个国家没有了创造财富的劳动力,那么哪里能制造大量的财富,而且社会的人口结构也正在悄然倒置,到2080年全球65岁以上的人将首次超过18岁以下的,未来不再是几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而是一个年轻人要背负起好几个老人的未来。
咱们再来看非洲和南亚部分地区,庞大的年轻人口本该是发展的红利,但在现实的挤压下,这份红利却可能变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未来几十年,全球约78%的人口增量将来自那些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
非洲人口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惊人的38亿,巴基斯坦的人口结构也极度年轻,65%的人都在30岁以下,这些数字听起来充满活力,但背后却是沉重的生存压力。
现在世界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73.3岁增长到了77.4岁,这本是人类的福音,但在资源匮乏地区,婴儿死亡率下降的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嘴巴需要吃饭、更多的孩子需要上学。
当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的时候,庞大的年轻人群体就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人的基本尊严。
在许多低收入国家,孕产妇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3分之一的女性因为家庭暴力在生育问题上毫无发言权,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依然根深蒂固,当生存本身成为一种挣扎时,“人口红红利”就成了一个遥远而奢侈的词汇。
根源在哪?
面对这种全球性的双速裂变,我们该怎么办?答案或许并不在于简单地控制人口数字的增减,而在于回归“人”本身,那就是提升人们的质量和人口福利,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全球女性的地位。
因为在很多国家,女性的地位都是低于男性的,像韩国日本,即使国家很发达,但是女性在他们眼里还是很没有地位的,包括在印度也是,联合国强调,支持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家庭友好政策”最为有效。
这不仅对面临“生育赤字”的国家适用,对“生育过载”的地区也同样重要,延长生育假期、提供育儿补贴、完善医疗保障这些措施能帮助发达国家稳定生育率,而在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和性别平等,则能有效减缓过快的人口增长。
当然具体的政策工具箱需要因地制宜,不是所有国家都适用于同一项政策,对于人口萎缩的国家直接的经济激励很重要。
中国就在农村地区推广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并更新了HPV疫苗政策,降低年轻女孩的接种门槛,这些都是保障女性健康、为生育创造更好基础的深层努力,而对于人口爆炸的地区,政策重心则应放在普及教育和基础医疗服务上。
我们甚至需要摆脱对精确数字的迷信,有学者认为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预测仍然偏高,国内研究机构的预测数字也不尽相同,这也说明了预测未来是极其困难的,说白了,不用管2100年的人口究竟是6.33亿还是6.25亿,主要是如何能让所有人都过的幸福。
有网友就认为,人口多了对社会来说也不是好事情,对资源和土地的压力都太大了,而且现在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很卷,但是也有网友也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都要和自己国家的国情和资源相匹配,关于人口的这个问题你觉得是好是坏?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