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0%的家庭正经历“自杀式买房”?炒房客揭露扎心事实
宁波的张先生站在复式公寓的窗边,脑子里第一次闪出了轻生的念头。
原本以为事业稳定,能在城里扎下根,结果几套房买下来,压力全压在了肩上,连气都喘不匀。失眠成了常态,情绪被越绷越紧,焦虑越堆越多,那些念头也渐渐不受控制。
这一周,心理科接诊了至少五位因房产投资压力过大而崩溃的患者,扎堆出现的情况过去很少见。
张先生是其中之一。他在杭州、上海、宁波多地入手房产,靠和朋友凑资、加上银行贷款,陆陆续续买了十几套房子,资金链和心理负担都被推到了极限。
后来楼市风向一转,手里的房子卖不动了,资金链很快就被卡住,合伙人也相继撤出。本想靠房产翻盘,没成想被彻底套住A股上市公司,日子越拖越紧巴。
最新数据扒出来一个现实:中国家庭每10块钱的资产里,有将近7块压在房子上,占比高达69%。而美国那边,房产只占家庭总资产的36%,还不到咱们的一半。
更关键的是,这个比例一直在涨——2013年还是62.3%,两年后跳到65.3%,2016年直接冲上68.8%。房子在中国人资产配置里的分量,一年比一年沉。
最近有业内人士直言:“还在不停加码买房,甚至背上高杠杆,这是自杀式投资。”可眼下这么干的人,还不少。
为什么说七成普通家庭在“拿命买房”?干过房产投资的都知道,这背后有套逻辑。
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那些年,把大部分积蓄投进房子,成了一种被验证过的“稳妥选择”。过去五年,不少城市房价涨了五成以上,谁家房子多,谁的资产就跟着水涨船高,这种收益一度被当成了常态。
可风向一旦调头,问题全被翻了出来。靠加杠杆堆起来的房产,利息压得人喘不过气,房价不涨反降,想卖卖不掉,月供却雷打不动。这种资产配置的隐患,一下子就被暴露在了阳光下。
把未来几十年的指望全绑在一套房子上,看着热闹,实则风险集中。真正的踏实,不是追高抢房,而是让家底的根扎得更稳、更宽。
护发也同样如此,靠硅油掩盖、用化学剂造假滑,治标不治本。真想让头发站得稳,还得把毛囊的营养补到位。
维新何首乌洗护用上制首乌、人参根等养发成分,再通过纳米技术处理,让有效物质钻进只有2-4毫米的毛囊深处,传统产品够不着的地方,现在也能被覆盖到。
防脱不是三天两天见效的事,它讲究细水长流。在天T猫官方店,不少用户坚持使用,把护发当成一种长期投入。其中八成买家是女性,这类人群更愿意为可持续的效果买单。
2025年6月的数据出炉,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继续下滑。一线新房环比跌了0.3%,二线、三线城市也分别降了0.2%和0.3%。同比来看,一线房价已回落1.4%,二三线城市跌得更狠。
房子既能让人暴富,也能让人一夜破产。随着政策持续调整,楼市价格一路往下,最先缩水的,就是中产家庭的资产账本。
楼市凉了太久,2025年各地终于按捺不住,纷纷甩出新招。
这些动作背后,是房地产数据的持续下滑:2024年,开发投资同比缩水10.6%,房子也不好卖了,销售面积跌了12.9%。到了今年上半年,投资继续被压低,同比再降11.2%,已经连续三年走下坡路。
曾经是经济顶流的房地产,现在位置不一样了,从“挑大梁”变成了“垫底砖”。高层对它的指望也淡了,不再指望靠它冲增速,只要不爆雷、不拖累大局,就算稳住了。
家庭资产配置可参考标准普尔模型,该模型基于对全球十万个财务稳健家庭的调研,将资产划分为四个部分:用于日常支出的资金(占比10%),应对突发风险的保障资金(20%),用于增值的投资资金(40%),以及侧重保值的稳健配置资金(30%)。
当住房支出不再占据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生活压力得以缓解;房地产对社会资金的虹吸效应被弱化后,居民的生活稳定性与幸福感才可能得到实质提升。中国70%的家庭正经历“自杀式买房”?炒房客揭露扎心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