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串串店逃单后续!老板娘直接报警要钱,对方逆天发言惹怒网友
求求你赶紧把账结了,谢谢!这年头生意难做,所以店家都会尽量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但没想到还真有顾客把自己当成上帝,买个单还要店老板低三下四的请求。
重庆一家串串店就发生了这离谱一幕,店老板忙的脚不沾地,有一桌客人就趁着这个机会溜走逃单,等老板追出去的时候,人早就不见了,无奈之下老板只能报警,本以为这件事到此就结束了,没想到对方接下来的操作才是真正的重头戏,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账单又结了吗?
小本经营者的心酸账本
区区117元餐费能掀起多大波澜?在重庆一家串串店,这笔“小钱”竟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网的诚信风暴!店主身心俱疲,逃单者更面临“社会性死亡”。
对于90后店主朱女士而言,8月28日那个晚上本该是寻常而又充实的一天,店内生意兴隆,她甚至还开着直播,努力为自己的小店多招揽一些人气,可谁能想到正是这份忙碌,竟给了有心人可乘之机。
那桌由两男一女组成的年轻食客,起初用团购券消费,看起来并无异常,但在套餐之外,他们还额外畅饮了整整八瓶酒,并吃掉了23串串串,而当朱女士忙着为其他客人结账时,这三人却心照不宣的,一个接一个地悄然溜出了店门。
等朱女士终于得空,回头发现人去桌空时,她立刻追了出去,可街上早已不见三人的踪影,那一刻的无力感远非金钱损失所能衡量,她没想到这种逃单的竟会让自己遇上。
如果对方是有什么难言的困境,直接说出来她也不是那种铁石心肠的人,虽然现在生意不好做,但请三人吃饭的钱还是有的,可这几人并不像是什么生活困难的人,最重要的是,这明显就是早有预谋的逃单行为。
117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朱女士可以忍受这笔钱是她主动帮人的,但不能忍受是通过这种方式被骗走了,于是她让店员迅速调取了监控,录像清晰地记录下了他们离开的过程和方向,这证实了朱女士的猜测——她确实是遭遇了恶意的逃单。
追回的110元与失去的7元
“这口气我咽不下去”,怀着这样的愤懑,朱女士选择了报警,但她没料到的是,这才只是另一场消耗战的开始罢了。
警方介入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很快锁定了其中一名男子的身份,并立即与他取得了电话联系,然而电话那头的反应,却让事态变得更加荒诞。
该男子矢口否认账单的准确性,辩称自己并非团购券的购买者,理直气壮地将责任推给了同行的女性,可当朱女士向他索要女方的联系方式时,他不仅拒绝提供,还反唇相讥,质问店家为何不通过平台系统联系。
朱女士不得不耐着性子解释,警方是通过面部识别才找到他的,店家根本无权获取顾客的私人信息,没想到对方的逻辑再次升级,竟反过来指控朱女士是在“冒充警察”,认为这就是一场“做局骗钱”的阴谋。
这种顽固的抵赖,甚至让警方都感到棘手,派出所不得不再次用座机致电该男子,郑重其事地重申身份,才让他勉强相信,可即便如此他仍在细节上继续纠缠,坚称自己只喝了六瓶酒,与监控显示的八瓶完全不符。
朱女士不想和他过多纠缠,再次让男子提供同姓女子的联系方式,结果这位男子语出惊人,又开始阴阳朱女士,自己不知道联系,就知道找他要联系。
可能这位男子觉得是同行的女生请客,他不想出这个钱,至于不提供联系方式,可能是怕女生觉得他小气,但自己又不能当“冤大头”,所以才闹了这么一出,一位能糊弄过去,结果没想到店老板不仅有监控作证,还报警了。
面对朱女士发去的监控截图这一铁证,男子终于有所松动,但只同意支付酒水钱,可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又开始在支付方式上百般刁难,坚持要扫店家的收款码,并质疑朱女士的店为何没有二维码。
要知道朱女士的店里一直是用扫码仪扫顾客的付款码,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收款方式,到了男子这里又成了问题,这场围绕着区区百元欠款的拉锯战,在警方的协调下,竟持续了漫长的40分钟,整个过程充满了狡辩、推诿和对店家智商的侮辱。
这一刻那句“很多人的智力其实都不正常,只是生活能自理,所以才显得正常”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以前不理解,现在终于理解了。
事情的最后男子转来了110元,面对这笔迟来的付款和依然存在的7元差额,朱女士选择了放弃,她坦言自己当时已经“身心俱疲”,情绪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实在没有力气再为那7块钱纠缠下去,这笔账看似只损失了7元,但背后耗费的时间、精力和精神损耗,却是一笔无法计算的沉重成本。
网络审判的威力
事件并未就此结束,心有不甘的朱女士将整个事件的经过制作成视频,在9月2日和3日发布到了社交媒体上,她或许没想到这一举动会引发如此巨大的网络海啸,视频迅速传播开来,网友们对涉事男子的行为感到震惊A股上市公司,评论区里充满了铺天盖地的谴责。
公众愤怒的是三人理所应当的故意为之,以及男子的泼皮无赖,三名顾客在消费了额外的商品后,选择计划性地“溜走”,这明显不是一时的遗忘,这本身就显示出他们行为的主观恶意。
而后续男子面对证据和执法力量时的百般抵赖,更是将这种无赖行径演绎到了极致,这不仅是对店家个人尊严的践踏,也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在网络曝光后,这起原本可能不了了之的纠纷,变成了一场公开的道德审判。
这件事肯定给当事人带来了“社会性死亡”的无形惩罚,但有趣的是这场风波也为朱女士的小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流量和关注,朱女士的声音或许会因此变得更好、更加热闹。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