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死亡高峰已至!22年千万,23年超千万,24年或许更惊人?
中国的人口警报已拉响,一场前所未有的“死亡危机”正席卷而来,2022年、2023年死亡人口连续突破千万大关,而2024年及未来,这个数字恐将再次刷新认知!
人口负增长,这个曾经遥远的概念,如今已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新常态。
这场危机会如何冲击我们的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数字不会说谎
中国的人口时钟,似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倒计时,这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增减,而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命运的严峻拷问。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那一年,全国总人口的账本上首次出现了赤字,净减少了将近百万人,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动,它更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紧接着的2023年,这个人口缺口被撕得更大,人口减少量骤增至已破百万。
尽管2024年情况稍有缓和,减量收窄到了139万,但大趋势已然清晰,自然增长率这条曲线,从2022年的不到负百分之一,探底至2023年的负百分之一点多,再到2024年略微回升的负0.99‰,始终在零轴之下徘徊,专家们普遍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的常态化通道。
这一切的背后,是出生与死亡两条线的动态呈现,新生命的啼哭声显得有些稀疏,2022年有956万新生儿降临,到次年却发生大幅度下降,虽然2024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反弹,但依旧是回光返照。
然而,另一端,生命的终点站却人潮汹涌,2022年,死亡人口为1014万,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快速攀升增加了大几十万,创下了多年死亡率新高,2024年虽略有回落,但庞大的基数依然无法忽视。
更令人关注的是未来的预测,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推演显示,2025年的出生人口可能难以突破八百万,而同年,死亡人口预计将轻松突破1200万大关,甚至可能高达1300万的骇人数据,对比下来直接将人口净减少规模急剧放大。
历史的清算与今天的压力
为什么死亡人口会持续高升?这并非医疗水平的倒退,恰恰相反,这是历史人口浪潮与现代医学进步共同的答卷,答案,藏在上个世纪的婴儿潮里。
回顾过去,新中国成立后曾出现过两次生育高峰,一次是1949到1958年间,约有2亿婴儿呱呱坠地,另一次规模更宏大,发生在1963至1972年,每年都有超过两千多万新生儿的诞生,十年累计超过3亿人,这是一个何其庞大的人口基数。
与此同时,我们的平均寿命也在飞速提升,从上世纪50年代的50岁左右,跃升至如今的八十岁,高超的医疗技术大幅度的延长了生命,较少了一些突发病症的疑难杂症的死亡率,让死亡更多地与慢性病、老年病挂钩。
于是,当年那几波“婴儿潮”中诞生的人们,如今正集体步入生命的黄昏,1963年出生的那批人,将在2025年迈入62岁,逐渐进入疾病高风险年龄段,如今,我们65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2亿之多,60岁以上的更是达到了接近三亿。
可以说,今天的人口死亡高峰,正是历史出生高峰的一次因果循环,是长寿社会必然面对的“延迟效应”。
国家的战略
而另一头,年轻一代却普遍对生育显得不为所动,高昂的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教育成本,以及不断攀升的抚养开销,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许多人因此选择晚婚晚育,甚至干脆不婚不育。
国家的“三胎”政策以及配套的补贴措施,虽然用心良苦,但政策效果的显现,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推进,劳动力年龄人口连续多年的掉头向下,生育意愿的持续低迷,无疑让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面对这股不可逆转的人口结构变迁,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寻找应对之道,这既是挑战,也充满机遇,中国的这场老龄化,虽然速度很快,但在全球范围来看,还处在中上水平,并非最严峻的,这为我们的调整和适应留下了宝贵的窗口期。
最直接的压力,体现在了养老和医疗体系上,完善社区服务,增加医院床位,成了现下首当其冲的任务,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2024年死亡人数的小幅下降,背后就有医疗体系在疫情后不断调整、积累经验作为支撑。
同时,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观念正在形成,全国已经建立起超过4000家安宁疗护机构,它们为生命走到尽头的老人提供身心支持,帮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这不仅是在完善社会服务,也是在引导我们树立一种更豁达、更科学的生死观。
而更具挑战的不外乎是巨大的产业机遇,当超过2.6亿的“60后”群体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他们的需求将催生一个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养老服务、医疗保健、健康管理等领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口老龄化已经深深的严重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工厂和服务业已经感受到了劳动力短缺所带来的不便和压力,也在一点一点侵蚀我们的经济结构体。
这场人口转型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持续到世纪末的漫长航行,是我们这代人乃至未来几代人都必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面对挑战,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调整政策、大胆的产业创新、完善的公共服务,尽可能的去协调发展。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