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H股公司股市行情 > 正文内容

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大热 如何紧握商业化质效主导权?

  2025年以来,创新药领域的BD(商务拓展)合作热潮迭起,中国Biotech(创新药企)与国际大药企的合作案例频现,商务拓展日益成为推动创新药企业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

  医药魔方《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显示,近5年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在中国相关交易中的首付款及总金额占比均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License-out首付款和总金额分别达26亿美元和600亿美元,在中国相关交易金额中的占比分别为91%和99%。今年上半年,中国相关交易的总金额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多出37亿美元,实现了129%的同比增长。

  另外,在交易数量上,今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数量达72笔,占中国相关交易数量50%,为近5年最高。今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中国创新药资产贡献率超80%,且交易金额最高的资产也来自国内药企。

  这也使得目前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跨国公司和海外风投的NewCo和BD资金成了中国创新药造血的核心H股上市公司,并为CRDMO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

  “大部分跨国药企在收购biotech企业相关项目后,会加强与我们的合作。对于已经在药明生物的项目,被收购后,其市场定位将从中国本土跃升至全球范围,从而大幅提升项目价值。”药明生物CEO陈智胜表示,药明生物大部分客户被收购的项目,收购方往往也是公司现有客户,这实际上是客户之间的交易,即海外客户收购中国客户的资产。此类项目将全部保留在药明生物,订单价值预期增长。原本仅针对中国市场的项目,订单金额或为一千万元人民币,而进入美国市场后,金额有望跃升至一千万至两千万美元之间。

  “医药行业的特性在于,每五到六个药物中仅有一个能够成功,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皆是如此。目前这一波BD产品相较于前几年的产品有了显著提升,原因在于头部CRDMO企业大幅提高了行业质量标准,从而降低了研发型药企资产的风险。”陈智胜指出,前几年,中国的产品在价格上相对海外更为便宜,主要缘于中国的数据缺乏信任度,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打个“折扣”。然而,近两年来,“折扣”一词已鲜少提及,国内分子的质量已大幅提升,大型药企发现其与自身所做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基本不再存在折扣现象。

  强者愈强,创新药BD授权“出海”能够使药明生物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但也需要面临复杂的三方关系,这使得商业决策更具复杂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生物医药产业的下一程,从“药物研发”到“产品上市”,从“技术创新”到“质量交付”,一条新的服务逻辑正悄然成形。

  

  市场变化中寻机遇

  过去五年,资本市场经历了显著变化。

  2021年融资与创新活动颇为活跃,估值亦被大幅推高。然而,自2022年起直至2024年,市场环境欠佳,融资难度显著增加。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二级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但这一趋势或许尚未传导至一级市场。

  鉴于市场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与新模式,变与不变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谈及当前市场现状,昂阔医药联合创始人、首席商务官富天认为,近十年,医药行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6年至2021年的前五年,第二阶段为2021年至今年年初。后五年,行业步入了资本寒冬,但当前已初露复苏的积极端倪。

  富天观察认为,与前五年相比,在资本寒冬期间,行业出现三个显著差异:

  其一为产品管线方面。2016年前后,几乎每家公司的产品管线数量均在10个以上,彼时若产品管线少于10个,企业甚至羞于对外提及。当然,当时的管线大多属于Me - too类产品。如今,中国公司的产品管线已得到大幅优化,数量减少且更为精良,基本都以追求国际一流竞争力为目标,重点考量管线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以及未来授权出海的可能性;

  其二是资金来源的变化。前五年,企业资金主要依赖一级市场融资。2018年之后,企业可借助香港二级市场进行融资,资金来源全部依赖于投资人。而如今情况有所不同,新增了BD这一资金来源。自2023年起,BD业务的首付款已超过IPO融资额,这表明当前资金来源中,BD位居首位,融资次之。

  其三,前五年每家创业公司都宣称要成为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biopharma),试图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布局,涵盖研发、商业化乃至生产。如今情况已发生转变,企业基本倾向于讲述生物技术公司的故事,专注于某一环节,通过授权合作,甚至并购实现退出。

  “美国的Biotech行业便是如此,历经牛市与熊市的交替,行业和市场变得愈发成熟。保持不变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优质管线的追求,二是不能忽视管理团队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时期。”富天说。

  中国将成为海外药企引进创新药品的关键阵地。这是因为中国凭借较低的成本和创新优势,能够开发出性价比高的药品。特别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促进了新靶点和技术的研发,使中国在药品改良和优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全球市场+欧美定价,未来给创新药行业带来潜在约82亿美元的利润增量。根据行业机构分析,随着已授权项目在海外推进临床试验,经过5~10年的研发周期,预计2020年后授权出海的中国创新药有机会在2025-2030年内在全球实现商业化,给相关企业带来销售分成(净利润)。

  BD浪潮持续上涨,二级市场回温明显,对比之下,一级市场对于生物医药的投资却犹豫不决、反应迟钝。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一级市场投资从2021年高点时的157.72亿美元下降到2024年的42.19亿美元,降幅达73.25%。

  眼下,鉴于基金来源已从私募股权融资逐渐拓展至包含部分来自BD的交易,这一变化也对创新药企的退出方式产生了影响。无论是对于投资人还是创业公司而言,退出途径将不再仅依赖于首次公开募股(IPO),还会出现基于业务拓展的现金分配退出方式,其中亦涵盖并购的可能性。

  从代工厂到生态伙伴

  目前,跨国制药公司内部管线的内部收益率不足 5%,这一收益率既难以支撑公司的市值,也无法弥补净资产收益率的损失。因此,它们必然会寻求效率更高的企业,比如从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引进更多管线。

  无论是前几年还是今年,biotech业内从业者需要做的是持续提升自身的研发效率,因为未来无论是生物制药、制药还是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都是内部收益率即研发效率最高的企业之间的角逐。

  对Biotech而言,效率已不只是项目节奏问题,更关乎融资窗口、授权谈判甚至临床竞争排序。

  此时,CRDMO(Contract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作为生物药行业中承接创新成果、打通产业链的关键角色,其价值也正从“代工厂”演进为“生态伙伴”。有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医药CDMO市场规模已达1462.9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00亿美元左右,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500亿美元以上。

  陈智胜认为,本年度,我们观察到欧洲、美国、日本市场均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尽管中国整体医药行业的投融资回暖迹象尚不明显,但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等细分领域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目前,跨国公司关注的必然是自身当前相对落后的赛道,否则便无收购的必要。以往,跨国公司并未充分认识到双抗的价值。以PD - 1/VEGF为例,事实上二十年前便有诸多美国公司涉足相关研究,但要使药物通过概念验证(POC),证实其真正具备有效性,极具挑战性。相比之下,在中国市场,同类项目的完成时间可缩短至一半,资金投入更是低至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跨国公司通常采用理性设计(rational design)的方法来评估和筛选药物,由于双抗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难度较大,跨国公司反而未开展相关工作。凭借庞大的数量和低廉的成本优势,加之近年来投资热潮的推动,中国企业凭借时间差和成本优势,开始在行业中崭露头角。每个赛道均有众多处于研发阶段的产品,例如在PD - 1/VEGF领域,该领域汇聚了二十余家积极参与的企业。

  “针对拥有出海项目的企业而言,其资金充裕,且当前上市窗口已然开启,众多公司正排队等候上市。以往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与出海业务协同发展,如今一级市场逐渐降温,而二级市场和出海业务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如同三驾马车,其中两驾已然疾驰,一级市场也将很快被带动起来。”陈智胜指出。

  至于后续的热门赛道,陈智胜认为,双/多抗、ADC及减肥领域是当前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回顾过去三十年,单抗领域最为辉煌,而未来十年、二十年,双/多抗和ADC有望继续引领风骚。此外,mRNA技术也极有可能崭露头角,不再局限于疫苗领域,而是拓展至治疗性药物的研发。”陈智胜说,回溯至2017、2018年,双/多抗、ADC还仅被视为概念性存在,如今却已变为现实。未来,药明生物将持续投资建设新技术平台,并持续关注其他新兴领域的动向。

  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经历由“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由“自主发展”向“全球布局”的深刻转变。跨国公司和海外风投的BD资金成了中国创新药造血的核心。而CRDMO作为生物药行业中承接创新成果、打通产业链的关键角色,其价值正在从“代工厂”向“生态伙伴”演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70 原标题: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大热,如何紧握商业化质效主导权?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大热 如何紧握商业化质效主导权?

相关文章

零跑汽车5月交付量45067辆,增速超148%及理想汽车5月交付40856辆,同

零跑汽车5月交付量45067辆,增速超148%及理想汽车5月交付40856辆,同

        南方财经6月1日电,据零跑汽车公...

携程集团与拉斯海马旅游发展局签署谅解备忘录

携程集团与拉斯海马旅游发展局签署谅解备忘录

     3月4日,携程集团与拉斯海马旅游发展局(RAKTDA)在2025年柏林国际旅游展上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作为合作的下一阶段,双方将在携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