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净赚5亿!佛山兄妹干出行业第一股,市值超300亿
7月的最后一天,股市迎来一个“黑马”——悍高集团,一家做家装五金的公司。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甚至连名字都念不准,但当天它一开盘就直接飙涨四倍多,市值一度冲上320亿!
再细看掌舵人,竟然是佛山一对兄妹——哥哥欧锦锋,妹妹欧锦丽。
二人联手创业20年,靠卖拉篮、水槽这些家里常见的小五金,做成了中国功能五金第一股。
一年净赚5个多亿,还顺利敲钟上市。
可别小看这小五金,悍高已经悄悄把它卖进了191座城市、110多个国家。
从厨房到阳台,从柜子到阳台,只要是你家能开合的地方,很可能就用上了他们家的产品。
不过,谁也没想到,起初这家公司的起点,不过是南朗村里一个1500平的小厂房。
一家五金小厂,兄妹俩接手后干成“收纳之王”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1989年,佛山顺德。哥哥欧锦锋的父亲欧汉章干起了金属烤架的生意,主打出口,赚的是外汇。
那时候,全村人都羡慕他这个“能人”。
不过,这生意后来却陷入瓶颈,产品单一、竞争激烈、利润稀薄,正当大家摸不着方向时,留学回来的儿子欧锦锋站了出来。
2004年,刚从德国回来的欧锦锋,没有一头扎进老爹的老业务,反而拉着妹妹欧锦丽,自己租了个厂房,从头再来,做厨房五金的代工活。
他们给这家公司取名叫“凯高”。
哥哥管生产,妹妹跑市场,兄妹搭档一拍即合。
最初的订单来自展会,给外国客户代工。做的是橱柜里的拉篮、导轨、水槽——
听着不起眼,可那时候国外需求大,中国制造便宜,一年下来也有好几千万的生意。
但代工说到底是给别人打工,技术门槛不高,赚的是辛苦钱,客户一变心就可能全盘崩盘。
欧锦锋意识到:不能再靠这条路混饭吃了。
2007年,他干了一件“胆子特别大”的事:砍掉全部代工订单,换品牌,改方向——
从“凯高”变成“悍高”,从代工变品牌,从国外转回国内,从烤架变功能五金。
在那个人人都在出货、抢客户、拼订单的年代,他却选择转型、砍业务、做研发,说实话,厂里很多员工都慌了。
但他坚持:“拉篮也能做成高科技。”
谁都没当真,直到十几年后,他们靠着“会升降的挂衣杆”“自动闭合的滑轨”,把这门“老土”的五金,玩出了科技感、设计感、高级感。
而这背后,除了兄妹两人,还有他们的家庭团队:妹妹的老公成了采购副总,哥哥的妹夫负责供应链……妥妥的家族作战模式。
金融危机来了,公司差点撑不下去,兄妹咬牙挺过来
然而刚改完方向,2008年金融危机就来了。
大量出口客户不要货了,生产线停了一半,工人发不出工资。欧锦锋当时压力大到整晚整晚睡不着,愁到掉头发。
有员工问他:“我们到底还干不干了?”
他说:“不干才真的完了。”
那一年,他们熬了整整12个月,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全靠之前攒的老底撑住了。
之后,他们学乖了——不再一味追扩张,而是开始控制现金流、做设计、建研发中心。
悍高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他们先是切入厨房五金,之后逐步扩展到衣柜、浴室、阳台、甚至户外家具,把不起眼的五金零件做成了“全屋解决方案”。
到2014年,悍高开始在天猫、京东开店,又搞了自营的“云商平台”,直接和线下建材门店对接,业务一点点往下沉市场渗透。
后来他们又在顺德建了超40万平米的数字化工厂群,从一条条产线到全流程智能制造,既能接小批量客户,也能满足品牌客户的大单定制。
悍高就这么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走出来了。
市值超300亿,一年赚超5亿,这对兄妹现在过得怎么样?
2025年7月30日,悍高敲钟上市。
他们没办什么豪华发布会,也没请明星站台。但这天却让资本市场炸了锅。
股价开盘直接涨了两倍多,一度冲上110元/股,市值320亿,兄妹俩身家瞬间暴涨200亿!
此时的悍高,年营收已达28.57亿元,净利润5.2亿元,三年增长超过60%。在房地产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这种增长速度简直“另类”。
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两个字:管人。
悍高的经销商制度非常严格:先付款后发货,表现不好的直接淘汰,2024年退出的经销商就涨了36%。
他们宁愿少做一点,也要管得住终端。
线下卖给品牌,线上打爆款产品,三四线靠云商渗透,经销网络铺进191个城市,国外也卖到110多个国家。
但强势背后也有争议。
比如员工社保没有100%覆盖,2024年还有179人没缴纳公积金;
比如高管年薪暴涨,董事长一人就拿走400多万年薪;
又比如“云商平台”有不少订单缺收货信息,被质疑是不是“刷单”。
对此,公司回应称:自提货或者客户自己叫物流了,数据会滞后。
目前,兄妹二人仍牢牢把控着公司90%的表决权,是当之无愧的掌舵者。
从村厂房到行业第一股,悍高能否避开“上市即巅峰”的命运?
顺德这地方,有“家电之都”之称,干制造业的人满街都是。
但能从五金件干成上市公司的,还真没几个。
悍高是第一个把“功能五金”干成行业第一股的企业,靠的是选品精准、渠道强势、生产智能。
它不是爆发式的爆款打法,而是长期主义的扎根成长。
它代表的是佛山制造的一个方向:从贴牌走向品牌,从手工走向数字化,从靠人脉走向靠产品。
但资本的世界,不讲情怀。
上市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悍高能不能稳住业绩,不靠房地产,也能持续成长?
能不能靠技术和创新撑起估值,不被市场抛弃?这些才是兄妹俩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
他们已经准备了新的大动作:投6亿搞智能产线、建研发中心、搞信息化升级,试图从“家居五金”变成“智能五金+全屋系统”。
从村头拉篮走向资本市场,这个兄妹联手干出来的IPO故事,还在继续写下去。
下一个敲钟的,也许就是他们新业务的延伸。
如你所见,这对顺德兄妹——靠收纳拉篮、升降挂衣杆、全屋滑轨起家,最后干出了一个百亿大生意。
现在问题来了:
在房地产逐渐退潮的当下,像悍高这样的制造型企业,到底该靠什么撑起未来的想象空间?
悍高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一年净赚5亿!佛山兄妹干出行业第一股,市值超3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