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品牌全线承压 珍酒李渡交出上市后最差半年报
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高端白酒市场价的下移,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次高端品牌的生存空间。
近期,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06979.HK)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公司营业收入为24.97亿元,同比下滑39.6%;股东应占利润5.75亿元,同比减少23.5%;经调整后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6.13亿元,同比减少39.8%。
这是珍酒李渡2023年上市后首份营收、净利双下滑的中报,公司将其解释为白酒行业正面临若干挑战,白酒消费需求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持续下滑。
事实上,这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目前白酒上市公司半年报均已披露完毕,以贵州茅台、五粮液为首的高端白酒企业仍维持相对稳健的增长。而珍酒李渡的中报则暴露出其品牌价值相对薄弱、高端化发展乏力等问题。
四大品牌全线承压
2019年开始,白酒大佬吴向东先后收购了许多地方酒厂,包括贵州的珍酒和江西的李渡,2021年整合创建珍酒李渡公司。2023年,珍酒李渡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中国酱酒第二股”。
公司目前有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四大品牌,但从上半年销售表现来看,四个品牌可谓全线承压。
其中,作为公司核心支柱的珍酒品牌上半年营收14.9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7亿元相比减少44.8%;销量由去年同期的6932吨下滑至4612吨,平均售价也由38.98万元/吨下滑至32.34万元/吨;在公司内部营收占比下滑至不到60%。
对于核心品牌销量、吨价、营收的多重下滑,公司将其归结为白酒消费需求不振,集团为维持健康渠道库存严格控制销售节奏。
记者注意到,珍酒曾在今年1月发布通知,因产品迭代升级,停止接收珍酒核心单品第三代珍十五产品销售订单。
另外,有券商分析认为,茅台1935、习酒窖藏1988等竞品价位下移,对珍酒珍30、珍15等核心产品造成挤压。这侧面反映了珍酒本身品牌力的欠缺。
水芙蓉摄
李渡被看作是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以2024年的收入统计,其为中国第五大兼香白酒品牌。
今年上半年,李渡是四大品牌中营收降幅最小的品牌,实现收入6.11亿元,同比减少9.4%;叠加珍酒销量的大幅下滑,李渡在集团内部营收占比首次提升至24.5%。
这是以价换量的结果。
李渡品牌今年上半年销量有所增长,但吨价下滑,平均售价仅为34.8万元/吨,与去年同期的49.2万元/吨相比下滑超29%。
另外两个品牌湘窖和开口笑聚焦湖南市场,营收基数一直不大,今年上半年仍有不同程度的收缩。
其中,湘窖营收减少38.7%至2.77亿元,开口笑收入减少63.9%至0.81亿元,二者在公司营收占比分别为11.1%和3.2%。
在“消费降级”趋势下,珍酒李渡的高端化难寻。
从产品结构来看,一个显著的变化正在发生——珍酒李渡的高端产品营收占比为由同期的26.4%收缩至23%,是业绩贡献最小的价格带;次高端产品占比为39.3%,也较同期的40.7%有所下滑;中端及以下产品占比提升至37.6%。
今年上半年珍酒李渡的毛利率有所提升至59.04%,但这主要并不代表产品结构升级,而是得益于基酒及包装材料成本优化。相反,旗下四大品牌的毛利率水平均有所下降。
拟打造“第二个飞天茅台”
合同负债被视为酒企未来收入的“蓄水池”,是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截至上半年末,珍酒李渡的预收客户款项金额为14.27亿元,同比减少18.6%。
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整个白酒行业的趋势仍将继续。珍酒李渡在财报中指出,已采取三大方针应对挑战。
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公司预计今年6月推出的新品“大珍·珍酒”有望在下半年带来可观的销量贡献。
这款产品被公司寄予厚望。珍酒李渡董事长吴向东曾明确提出,希望把大珍打造为“第二个飞天茅台”,下半年绝大部分预算开支会向该产品倾斜。无论是吴向东的个人视频号、还是公司的公开发布会,大珍都被频繁提及,已成为今年业内最受关注的新品之一。
大珍定位为次高端酱酒,吴向东在公开场合透露过,该产品团购价定为600元/瓶,对标的是3000元产品的品质。市场认为,大珍的出现有助于弥补珍酒原有产品“珍十五”和“珍三十”之间的价格空缺。
左宇摄
在渠道方面,大珍启动“万商联盟”计划,希望招募上万家联盟商,通过保障收益、严格价格管控等方式,与联盟商构建利益共同体。但财报显示,珍酒李渡期内经销商数量有所减少,截至上半年末共有7119家,半年时间少了516家经销商。
吴向东和珍酒李渡公司都为大珍新品付出了不少努力,而纵观白酒行业,想成为“第二个飞天茅台”的产品很多、却没有哪个产品真正能做到,茅台的品牌价值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护城河,难以在短时间复刻。
在白酒行业整体下行、珍酒李渡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大珍想要破局并非易事。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91 原标题:四大品牌全线承压,珍酒李渡交出上市后最差半年报四大品牌全线承压 珍酒李渡交出上市后最差半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