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房子到底是“白菜价”还是“黄金价”?王健林给出了答案
“闭眼买房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你是否想过,五年之后,我们手中的房产,究竟会是像一线城市核心地段那样寸土寸金的“黄金”,还是会像一些没落地区那样无人问津的“白菜”?
这个问题,万达的王健林早在八年前,就用一场价值超过600亿的“世纪大甩卖”给出了他的答案。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现在回头看,才惊觉其眼光之毒辣。
王健林的“胜利大逃亡”:一场早已预见的风暴
2017年,房地产市场依旧歌舞升平,但王健林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断腕求生”。
他以近200亿的价格,将77座万达酒店打包卖给了富力集团;又以超过400亿的价格,将13个文旅项目甩给了融创。
当时,这被外界解读为万达遭遇了重大危机。
然而几年过去,尤其是在行业从2022年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当初接盘的富力和融创,先后陷入了债务的泥潭,步履维艰。
而果断抽身的万达,凭借着“轻资产”的战略,不仅安然度过了行业最猛烈的冲击,甚至在2025年还能继续出售万达广场股权,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从容地优化自己的资本结构。
王健林的这番操作,背后是他对房地产市场逻辑的深刻洞察。他曾公开表示,房地产行业发展了二十多年,无论从供应量还是居民购买力来看,都已经接近天花板。未来的市场,必然走向严重分化。
2025年的市场真相: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进入2025年,王健林的预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现在我们面前。市场的分化,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猛烈。
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以及杭州、成都等少数强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依然是硬通货。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人口和优质资源在持续不断地流入。
根据2024年的人口数据,北京、上海、深圳的常住人口依旧保持着增长势头。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北京朝阳公园附近一套被称为“老破小”的房子,挂牌三天就迅速成交,单价甚至比去年还涨了3%。
在深圳宝安中心区,一套60平米的小户型,其租金回报率可以达到3.5%至4.2%,这个收益率已经跑赢了国债。
这些都说明,在顶级城市的核心区域,优质房产的居住价值和投资属性依然坚挺。
而在另一端,三四线城市以及大城市的远郊地区,则呈现出另一番萧条景象。
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导致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四成。
比如,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中堂镇,房价相比高点下跌了47.2%,一套2017年单价1.8万的房子,如今价格砍到9千,依然卖不掉。
郑州的某些片区,房价更是遭遇“腰斩”,跌幅超过50%。
在东北的某个地级市,3800元一平米的工抵房挂了半年,一个买家都没有,而去年这里的市价还有5000元。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25年5月,百城二手住宅价格已经连续下跌,市场延续着“以价换量”的行情。
这种下跌并非无的放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增速仅为0.6%,远远跑输了同期3.5%的居民收入增速。
这意味着,在这些地方,房产的增值能力已经丧失。
压垮骆驼的三座大山: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已变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市场分化?因为支撑过去二十年房价普涨的几大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房子是给人住的,人口是房地产的终极需求。而中国的人口结构A股上市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
2024年,中国人口再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仅862万,而死亡人口达到1103万。
更关键的是购房主力军的减少。
80后一代还有约2.28亿人,到了90后,这个数字降至1.75亿左右,而00后,则进一步萎缩到不足1.5亿。
每一代人都在以数千万的规模减少,这意味着未来的刚需购房者数量将持续萎缩。
同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他们大多已经拥有住房,购房需求极低。
需求在减少,供应却早已过剩。
住建部曾公布全国有6亿栋房子,理论上足够30亿人居住,而我们只有14亿人。
更具体的数据是,到2024年底,全国空置房数量已突破1.1亿套。
与此同时,二手房挂牌量也在激增,重庆超过34万套,武汉、合肥等城市逼近20万套,连北京的待售房源也压着13万套。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的政策导向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过去是刺激商品房市场,现在则是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国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全国供应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这些价格远低于商品房的房子,将有效分流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
比如上海五大新城推出的共有产权房,价格比周边商品房低了60%,引发了工薪阶层的排队抢购。
这等于从需求侧,给过热的商品房市场又釜底抽薪。
实体经济面临压力,企业降薪、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能力。
以上海、深圳为例,高达40倍以上的房价收入比,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态变了。
央行数据显示,民众更倾向于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投入楼市。
2025年前八个月,居民存款增加了9.65万亿。
社会科学院的调研也显示,认为“现在是购房好时机”的人,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近一半断崖式下跌到不足四分之一。
特别是对于90后、00后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买房就能致富”的信仰正在瓦解。
他们发现,租房同样可以解决生活、工作甚至子女上学的问题,他们更愿意把资金用于理财、旅游和自我提升,而不是背上沉重的房贷。
普通人的出路:王健林的“三无房产”警示录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未来五年,我们的房产之路该怎么走?
王健林的观点,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健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有三类房产会失去价值,甚至“送人都没人要”。这就是所谓的“三无房产”:没有好地段的房产、没有好学区的房产、没有好品质的房产。
这“三无房产”,正是未来“白菜价”房子的精准画像。
如果你手中持有的恰好是这类资产,尤其是在人口流失的三四线城市,那么当务之急,或许是尽快处理,而不是继续等待虚无缥缈的回暖。
拖得越久,接盘的人越少,价值可能越低。
房地产的造富神话已经落幕。
未来五年,将是市场的“大分化”和“大浪淘沙”时期。
房子,正在回归它最原始的居住属性。
王健林用他超前的商业决策,为我们揭示了这场变革的残酷本质。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未来五年,你手中紧握的,究竟是一块能够保值增值的“黄金”,还是一颗无人问津的“白菜”,答案,就藏在你今天的认知和选择里。5年后,房子到底是“白菜价”还是“黄金价”?王健林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