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数据公布,社会财富正在大转移,第五次致富浪潮已经开始了
四大行数据公布,社会财富正在大转移。
最近,各大银行公布了中报数据,根据数据显示,国内大行的私行管理资产规模大幅增长,
所谓的私行客户,主要指的是在银行中拥有较高金融资产的客户。这些客户的金融资产达到或超过银行设定的特定门槛,如600万元、800万元或1000万元等,具体金额因银行而异。
以农中交建四大行为例,今年上半年的私行客户数量达到了86.4万户,比今年年初增加8.34万户。
这四大行私行资产管理规模加起来达到了11.47万亿A股上市公司。这意味着四大行私行户均资产超过了1300万。
而且,拉长周期来看,6大行近5年的私行户数增速更是惊人。
比如:
工行,2021年私行户数增速9.67%,2022年3.3%,2023年16.3%,2024年9.9%;截止到去年年底,工行的私行客户数为28.9万户,在所有大行的私行客户数量中稳居第一。
而今年上半年工行索性在中报里抹去了私行的数据,引发了大众无限遐想。
农行,2021年增速20.57%,22年17.65%,23年12%,24年14.29%,25年8.98%;
其他就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详见下图:
这几年,大家都感觉找工作难,赚钱难,收入锐减,裁员容易,然而国有大行私行客户数量却在猛增,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究竟哪些人在大家感觉赚钱更难的这几年里,迅速崛起进入新富阶层呢?
工行仅在中报中指出,“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支持科技强国,围绕科学家需求打造综合服务生态,加快科学家客群服务由点及面推广,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转化。”
工行设立了科学家加油站。给科研人才和科技企业提供信贷、到金融服务,再到资产管理,科学家家族信托服务等打造了一个完善的服务生态。
还有不少银行——像邮储、中行、农行、建行,甚至一些地方银行,都在积极对接科研人才和科技企业。比如苏州银行,一看本地青年科学家名单出炉,就迅速走访了名单上的青年科学家。
也就是说,现在银行重点服务的富人群体,正从以前的“老板们”转变成“搞科技的企业家和科研人才”。
而且,科技致富,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比如今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就冒出一批新面孔:Deepseek的梁文锋第一次上榜,身家就高达330亿。
还有更夸张的:
雷军因为小米汽车和手机,一年财富增长1200亿;
宁德时代的曾毓群,一年时间财富增长1000亿;
寒武纪的陈天石,一年财富增长720亿。
科技造富的速度,快得惊人。
比如影石创新今年6月一上市,股价一路飞涨,公司市值冲到1355亿,创始人刘靖康作为90后,身家直接突破200亿,成了90后新首富。
不得不说,AI时代的财富爆发力,远超以前的房地产和互联网。那时候可能要十年才能出一个富豪,现在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冒出一批。
现在靠科技致富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科技公司的老板,另一种就是手里握有科技大厂期权的员工。
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富起来,一方面是因为AI爆发带来全新机会,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家全力支持——从政策、资金,到上市通道,全都向科技企业倾斜。
比如,港股去年优化IPO流程,今年还专门推出“科企专线”,帮助科技公司更快上市。
现在国内还有一大堆科技公司正在排队上市,比如宇树科技、稀宇科技等等。
除了上市支持,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在真金白银投入扶持科技企业。
都说人致富,既要看个人奋斗,也要看机遇,回看几十年,中国几十年来的“致富浪潮”已经换了好几波:
第一次,80年代,个体户摆摊、开饭店就能发财;
第二次,90年代,“下海”做生意成了潮流;
第三次,2001年后,搞房地产、多买几套房的都赚翻了;
第四次,2008年后,互联网创业或进大厂上班,很多人实现了阶层跨越;
而现在,我们正站在第五波致富浪潮的起点——毫无疑问,属于AI。
只要做的事情跟AI沾边,就有机会赚到钱。哪怕你不直接搞技术,也可以关注科技类的股票或基金。
不过也要提醒一句:短期科技股涨得有点猛,可能要调整一波,注意风险。
参考美国“科技七巨头”这些年的表现,未来中国市场上最值得长期看好的,大概率还是那些龙头科技公司。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四大行数据公布,社会财富正在大转移,第五次致富浪潮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