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25年来第一次,中国退居全球第三,背后信号很不寻常 ,2025年打死不碰的
一个很不寻常的信号出现了。
今年3月,中国抛售18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有规模降至7654亿美元,被同期增持290亿美元的英国超越。
这是自2000年中国跃居美国国债前两大持有人之后,25年来第一次退居全球第三。
回顾历史,极为耐人寻味。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力挺美债,持有规模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巅峰期持仓突破1。3万亿美元,占各国/地区所持美国国债总额的比例,高达23。2%。
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挑起贸易战,中国持有美债锐减,将第一的位置交回日本。
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贸易战升级,中国继续“抛抛抛”,退居第三,占外国持有美债的比例,已经一路降到约8。46%。
要知道,这些年美债总规模可是在一路飙升,从2008年的10万亿美元,到如今的36万亿美元。
定睛一看,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占比,已经萎缩到了区区的2。1%左右。什么叫“脱钩”?这才是最坚决的“脱钩”。
为什么全球多数国家都在“被迫”买入美债,中国却在坚持“抛抛抛”?
贸易战的下半场,已经悄悄打响。
放眼全世界,中国减持美债的做法,可以说是特立独行。
就拿3月份来说,海外资金买入美国国债的单月净流入为1618亿美元,是2月的1。5倍。当时,关税战尚未开打。
东方大国在3月大手笔抛售美国国债,让人想起关税战后《人民日报》的一句评论——大意是,我们对美方实施新一轮经贸遏压早有预判。
紧接着的4月份,随着特朗普发起关税战后的一系列骚操作,美国资本市场迎来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
一些美国的盟友也坐不住了,开始寻找退路。
比如,日本在 2025 年 4 月两周内抛售超 200 亿美元外国债券,创 20 年来最大规模。市场认为,这200亿美元大部分都是美债。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被视作“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例,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1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4。17%,4月11日攀升至4。48%,创2月21日以来新高。直到如今一直高居4。4%以上。
高企的收益率,给特朗普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
收益率的上升,意味着出现了大规模抛售、美债价格下跌。当持续性的减持行为一旦失控,有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引发“崩盘”的后果。
要知道,对美债来说,今年6月就是一个“借新还旧”的坎儿,当月到期的美债规模达6。5万亿美元,占全年的70%以上,创了战后的历史纪录。其中相当部分都是5年前疫情期间发行的低息债券,利率只有1。8%。
当美债最新利率已经飙升到接近5%,就意味着,发新债的利率最起码不能低于5%太多。一来一回,利息将飙升超过2000亿,压力山大。
正因如此,即使中国手中仅有不到8千亿美元的国债,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制衡作用。
3月的进一步抛售,是否也有“敲打”美债的意图,为接下来的经贸谈判“创造”更多的筹码?这一招,意味深长。
当前,美债确实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
就在5月16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要知道,穆迪自1919年首次给予美国Aaa评级以来,就从未下调过评级,这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在美国国内,马斯克的削减开支计划草草收场,收效甚微;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在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减税法案,有分析人士指出该法案会在未来十年使美国债务再增加约3~5万亿美元。
目前,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已升至18%,远远超过国际安全标准线(10%),处于极限状态。
未来任何一次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那根致命的“稻草”。
更要命的是,不太可预测的特朗普,一顿操作猛如虎,却在无形中动摇了美元资产的避险属性。
当全球央行都在拼命买黄金,置换部分美元资产,就是在向美元投下的一张张“不信任票”。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事实上,近十年来,中国一直在缓慢地减少手中的美债规模,同时不断出手增持黄金。
2000年以来中国持有美债数量的走势(数据来源!Wind)。
2000年3月,我们只有714亿的美债。此后一路攀升,在2011年-2015年间达到一个高峰期。
但在2015年之后,风向就已经变了。中国持有的美债开始逐步减少,2022年4月跌破了1万亿美元,去年1月又跌破了8000亿美元。
东大现在持有的美债规模,差不多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水平。
中国对于美债的“去风险化”,本质上也反映了近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变化。从南海事件到贸易战,再到HK、TW问题,美国的态度转变,双方合作的空间正在收窄,摩擦在不断增加。
这几年,中国央行对于黄金的储备一路走高,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4月末黄金储备报7377万盎司,环比增加7万盎司,这已经是连续第6个月增持黄金。
美国的债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在全球化前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今天,中美两国都在增加“安全”的权重。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才是明智之举。
北方邻居俄罗斯的案例,让人们看到了“金融武器化”的威力。在克里米亚危机以及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美国家主导了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全方位制裁,甚至冻结了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俄罗斯持有的美国国债,从巅峰时期的1763亿美元,降到2023年末仅有0。31亿美元的水平。
现在,中美关税博弈暂时告一段落,但以懂王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特性,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这一场持久战,只是中场休息。
当前,美债总额眼看就要突破37万亿美元大关,这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平均欠下约10万美元。
如果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了,可能意味着美元代表的信用货币体系开始崩塌,全球经济秩序将迎来一次剧烈震荡。
美债根基动摇,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大的一个变数。
7000多亿的美债是中国手上一张不会轻易打出,又有足够威慑力的底牌。在谈判桌上,一切都还要走着瞧。
参考资料。
1。刘晓博说楼市 减持美债!什么信号。
2。牲产队 跌至全球第三,中国减持美债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最近有个粉丝私信我,说去年买的基金亏了40%,气得差点把手机砸了。我一看持仓,好家伙,踩的全是行业公认的“天坑基”!今天师兄就结合最新数据和血泪案例,给大家扒一扒2025年打死别碰的5类基金。
第一类:小微盘主题基金——暴跌40%的“绞肉机”
去年最惨烈的基金是什么?不是医药也不是新能源,而是小微盘主题基金!金鹰周期优选灵活配置混合C,2024年直接亏了30%,10万块进去只剩7万,比赌场还刺激。
这类基金专炒市值50亿以下的“袖珍股”,看似便宜,实则暗藏杀机。一旦市场风格切换(比如今年北交所基金崛起),小微盘股流动性差到卖都卖不出去。更可怕的是,去年排名倒数的10只主动基金里,9只都是小微盘主题,跌幅全超95%。
师兄建议:别被“黑马逆袭”的故事忽悠,小微盘=高风险+高波动,普通人根本扛不住!
第二类:医药主题基金——连续4年熊市的“无底洞”
医药基金最近又开始吹“政策底”,但师兄劝你冷静!看看数据:2024年214只医药基金平均亏14。49%,申万菱信医药先锋直接亏26%垫底,连葛兰的中欧医疗都亏了1。46%。
虽然老龄化是长期逻辑,但医保控费、集采杀价才是现实。湘财医药健康的张泉都说:“医保收入增速放缓,医药企业利润被卡得死死的”。更扎心的是,今年领跑的医药基金经理全是新人,管理经验不到2年,你敢赌他们的运气?
第三类:高波动赛道基金——AI、半导体的“过山车”
去年AI基金涨得欢,今年就让你哭得惨!某半导体量化基金去年收益44%,但重仓股集中度43。8%,今年1月单日暴跌6%。更魔幻的是,有些科技基金挂着“半导体”的名头,重仓的却是白酒,两年跑输同行45%。
这类基金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估值高到离谱!某半导体板块市盈率35倍,处于历史90%分位,一旦美国技术封锁或国内政策生变,分分钟教你做人。
师兄血泪史:2023年我贪心追高AI基金,结果政策一收紧,3个月亏掉20%,割肉时手都在抖…。
第四类:高回撤债基——比股票还刺激的“伪稳健”
你以为债券基金稳如老狗?民生加银鑫享债券A近1年最大回撤13。84%,收益率却只有9。9%,玩的是“赚白菜钱,操白粉心”。更夸张的是,光大中高等级债券A收益20%看着光鲜,但回撤也超10%,堪比坐跳楼机。
这类债基为啥危险?因为它们偷偷加杠杆买可转债,甚至混入股票。济安金信的王铁牛说得好:“纯债基金回撤超5%就要拉警报,超10%直接拉黑!”。
防坑指南:买债基先看“最大回撤”指标,超过5%的立马pass!
第五类:风格漂移基金——挂羊头卖狗肉的“戏精”
你买的是“智能汽车基金”,结果重仓的全是锂电池?嘉实智能汽车股票基金就这么干,3年跑输基准81%,宁德时代跌66%还死扛,硬生生把基民套成股东。
还有更骚的操作:金鹰多元策略混合A,9年换6个基金经理,去年一季度炒医药,二季度突然all in白酒,结果两头挨打,跑输基准71%。这类基金就像“渣男”,承诺的赛道说变就变,基民的钱包说没就没!
结尾彩蛋:师兄的3条保命铁律。
15%黄金线:收益超15%卖一半,亏损超15%果断割。
3年定输赢:持有超3年亏损概率降到15%(证监会实锤数据)?。
分散到肉疼:单只基金别超总仓位20%,行业关联度低于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