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本周继续净流入 红利板块成避风港 ,绿茶集团上市首日破发 能否脱离“网红
本周港股市场显现韧性,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1%,南向资金以189。59亿港元净流入再度发力,今年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突破622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近1。5倍。银行等红利板块获资金青睐,建设银行单周吸金近60亿港元。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南向资金持续流入,近期恒生AH股溢价指数已回落至近四年低位,A股相对H股溢价收窄至31%。
机构表示,当前港股红利资产正成为资金抵御不确定性的“压舱石”,随着美国经济周期性走弱和美元进入下行通道,港股有望承接美元外流带来的流动性红利。
红利板块再获资金青睐。
本周,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1%,恒生科技指数微跌0。65%,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1。36%。
本周,南向资金再度录得净流入189。59亿港元,红利板块获资金青睐。按申万行业分类来看,银行板块本周净流入71。96亿元,医药生物、通信板块分别获得48。59亿元、32。87亿元净流入。
具体到个股,本周,建设银行获57。2亿港元净流入,美团-W、中国移动分别获36。25亿港元、22。49亿港元净流入。此外,中国海洋石油、泡泡玛特、中国银行、石药集团、信达生物、吉利汽车、康方生物位居加仓榜单前列。腾讯控股、盈富基金、小米集团-W、阿里巴巴-W、小鹏汽车-W、美图公司、中芯国际等公司在资金面上呈现净流出态势。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在研报中表示,本周南向资金维持净流入趋势,但速度有所放缓。期间,南向资金最青睐银行行业。整体来看,内资再次拥抱高分红行业,选择在科技行业获利了结。资本市场习惯性“买预期、卖现实”,由于内资在年初大举布局科技互联网行业,而多数科技互联网企业近期公布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所以资本市场有获利了结的需求倾向。从政策面来看,中国香港立法会5月21日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以在香港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完善对虚拟资产活动的监管框架,以保持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创新。
AH股溢价率大幅收窄。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整体加速流入。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录得逾6229亿港元净流入,远超去年同期的2516亿港元。
在持续流入之下,南向资金在港股的定价权边际提升。海通国际在研报中表示,近年来外资虽因为持续流出使得规模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港股的比重仍超过60%。从持股规模看,截至5月13日,港股通的持股市值占比较2020年9月的8%提升12个百分点至20%;从成交规模看,当前港股通成交规模占港交所成交额的比重已超过20%。
在南向资金以及海外避险资金共同推动下,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推动AH股价差大幅收窄。Wind数据显示,5月23日,恒生深沪港通AH股溢价指数已回落至131。88点,接近近4年来震荡区间的底部水平。这意味着A股相对H股的整体溢价空间压缩至31%,较2024年高点时的61%显著收窄。
华泰证券表示,AH股溢价有结构性收窄趋势。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可关注潜在AH股溢价收窄标的和科技消费板块。对非两地上市公司而言,科技+消费的成长性标的依然是内外资配置香港的核心资产,这些标的公司估值相对美股头部科技企业仍被低估,有重估空间。
看好港股灵活性及发展空间。
针对港股后市走势,机构普遍看好港股长期配置价值。周浩表示,当前港股市场情绪及估值水平已修复,后续港股新的上涨动能仍在孕育之中。在国际局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情况下,建议投资者短期内以红利风格作为底仓,耐心等待观望局势明朗化。历史经验表明,电讯和公用事业等红利行业能凭借其稳定现金流和抗周期性,在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往往能够跑赢大盘。随着局势逐步明朗,逢低切换风格、加大配置国内政策支持的方向是获取投资超额收益的关键。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港股国际化进程加速,成为美元外溢背景下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宁德时代赴港上市的基石投资者中,非美外资占比显著,如科威特投资局(KIA)占比近20%,显示港股对外资吸引力增强。此外,多家国际机构如阿布扎比投资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瑞士Partners Group等陆续在港设立办公室,表明港股国际化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展望未来,陶川表示,随着美国经济周期性走弱和美元进入下行通道,港股有望承接美元外流带来的流动性红利。相较于日本加息预期受限和欧洲财政刺激缓慢,港股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是美元外溢后的理想配置标的。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南向资金本周继续净流入 红利板块成避风港
5月16日,在经过多年的上市之路之后,绿茶集团(06831。HK)终于正式在港股市场上市。但其上市之后股价破发,上市首日,绿茶集团开盘价为7。19港元/股,截至5月23日收盘,绿茶集团已经跌至5。79港元/股。
绿茶餐厅是中国内地休闲中式餐厅品牌,2008年第一家绿茶餐厅在杭州开出,之后凭借有创意的产品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迅速发展。截至2024年年末,绿茶集团的餐厅数量已达465家。
连锁经营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绿茶餐厅有一定的规模体量和品牌影响力,顾客的体验感也不错。但是在整个市场、行业环境加速竞争的情况之下,绿茶餐厅在产品上的特色和性价比方面并不是特别突出。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调整的话,未来还是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上市后股价破发!
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是中国内地知名的休闲中式餐厅运营商,截至2024年,绿茶集团的餐厅总数为465家。
对于选择在港股上市的原因,绿茶集团方面向记者表示:“近几年港股市场在餐饮消费方面汇聚了国内一众的优秀企业,资本市场的版块效应,包括投资者关注、流动性等愈发得到加强,港股已逐步成为国内头部消费连锁的首要选择上市地之一;此外,我们于2024年开始向中国内地以外地区拓展门店网络,香港上市会在品牌与资金方面为我们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实际上,除了绿茶集团之外,近期不少餐饮企业在港股上市或者选择在港股市场申请上市,比如小菜园、蜜雪冰城、古茗、老乡鸡等企业。
“最近很多的餐饮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或申请上市的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资本经营的阶段,最早的阶段是产品经营,然后是品牌经营,现在是资本经营。很多企业意识到通过上市,获得资本平台,有利于整合更多的资源,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这两年A股对消费连锁类的企业的上市把得比较紧,而香港资本市场企业只要符合上市要求的条件,基本就可以上市。”文志宏向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之后,绿茶集团股价持续下跌。上市首日,绿茶集团股价下跌12。52%,收盘价为6。29港元/股。上市首日即破发。截至5月23日收盘,绿茶集团股价为5。79港元/股。
对于股价表现,绿茶集团方面表示:“考虑到公司基本面是健康且得到不断优化的,我们相信股价波动是暂时性的。长期以来,香港资本市场对标的的价值认同会逐步回归理性。”。
招股书显示,近年来,绿茶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2022年至2024年,绿茶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23。75亿元、35。89亿元、38。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7亿元、2。96亿元和3。5亿元。
而营收的增长与门店的扩张有关。根据招股书,绿茶集团的餐厅总数由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276家增至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465家,复合年增长率为29。8%。同时,绿茶集团计划于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开设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
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向记者表示:“绿茶餐厅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终于上市成功,实际上是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整个港股市场对于中国餐饮赛道有认可和看好。当然绿茶餐厅这几年从数据层面来看也是增长的。但是上市破发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整体来讲,绿茶集团的业绩增长实际上是门店扩张所赐,从平均门店水平以及单店的盈利情况来讲,是不如高峰时期的,这也是绿茶集团当前面临的挑战。”。
未来如何发展?
2022年至2024年,绿茶集团的翻台率分别为2。81次/天、3。30次/天、3。00次/天,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绿茶餐厅联合创始人王勤松曾表示:“绿茶餐厅的翻台率在保证厨师、员工正常工作状态下,一天翻台率4次是下限,7次是上限。”对比当时的数据来看,目前绿茶集团的翻台率距离过去有差距。
绿茶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2023年餐厅并无因新冠疫情而暂停营业,且客流量有所回升。因此2023年翻台率恢复至3。30次/天,与疫情前2019年的3。34次/天的翻台率水平相近。与2023年相比,2024年餐厅表现整体有所倒退,主要由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普遍改变,减少了外出用餐的支出及次数。整体翻台率下降至3。00次/天。
除了翻台率下滑,2022年至2024年,绿茶集团人均消费分别为62。9元、61。8元、56。2元。
对于近年来人均消费降低的原因,绿茶集团回复记者称:“这几年顺应形势变化,我们在开店策略上向二、三线城市倾斜,不同城市的定价是差异化的,所以低线城市门店数量占比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客单价的下降;考虑到行业消费下行的情况,我们在新菜品定价方面,在原性价比的基础上,定价会向价格带的低端倾斜。此外,我们对部分菜品为消费提供了不同规格的选择,比如蒜蓉粉丝虾,在原来大份的基础上提供中份与小份供客人选择,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客单价的下降;2024年的外卖占比相对2023年有所提升,而外卖客单价一般低于堂食3元左右,相应地也会拉低客单价。”。
记者注意到,在门店扩张方面,目前绿茶集团已经覆盖中国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1个二线城市及90个三线及以下城市。在外卖方面,2022年至2024年,绿茶集团的外卖收入分别为3。97亿元、5。17亿元、7。2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7%、14。4%、18。8%。
“从绿茶餐厅的整个发展曲线来看,它的起步是漂亮的,能够用创意、创新满足食客的猎奇心理。绿茶餐厅门店氛围的塑造、服务的体验,在其高峰时期都做得非常好。但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创新的乏力。”林岳认为。
对于未来发展,绿茶集团表示:“菜品方面,仍保持每年定期的上新节奏,既保留传统中餐的传承,也不断向消费者推出新的菜品。让消费者在传统与创新上有更多选择与尝试;继续以高性价比的模式,在现有的市场与新市场开设更多的绿茶门店。不管从购物中心的点位、可比同行的布局来看,绿茶在国内的开店空间仍然广大;加大海外市场的布局。除了已经进入的中国香港外,我们陆续将门店网络推广到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以香港为跳板,辐射东南亚与全球;在新品牌与品类上进行深度调整,比如我们去年收购的百年老字号点心品牌‘望江楼’,目前模型仍在不断地调整中。”。
对于绿茶集团的未来发展,林岳认为:“从绿茶餐厅的发展来看,实际上应该更注重菜品的创新、自建的供应链的效率以及服务体验的创新。因为在当下的餐饮赛道里,特别是休闲餐厅、网红餐厅的迭代非常快,需要餐饮企业在菜品、服务、门店方面做出更快的市场响应。如果停留在比较老的业务模式里,是很难再去获得新客的。绿茶餐厅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初代网红的基因,我觉得这是应该继续发扬下去的。”。
林岳进一步表示,在扩张方面,未来社区市场是餐饮赛道很重要的一个存量市场,借助上市的契机,绿茶餐厅应该重新规划、定位好自己的市场方向,把资本、资源放到改善和创新上,将来再回到巅峰或是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绿茶集团上市首日破发 能否脱离“网红餐饮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