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消费持续上“新” 文化产业加速升级 ,吴小莉专访曹德旺:各学院自负盈亏,教授
视频加载中。。!
一件件文艺精品集中亮相、一个个创新成果闪亮发布,一场场推介订货密集上演……为期5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6日在深圳闭幕。
数字创意、微短剧、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本届文博会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吸引超过12万件文化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参展,“科技+文化”持续创新呈现,催生文化新业态、产业新模式、消费新体验,折射了文化产业的加速升级。
5月23日,在文博会现场,机器人表演弹古筝。本届文博会突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众多文化“顶流”和科技“新势力”齐聚现场,为观众带来新鲜有趣的参观体验。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在文博会13号馆,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夏澜S01”与现场观众频繁互动。工作人员介绍,该款人形机器人头部有29个电机,可以做到7个种类22种表情。公司总经理陈军民介绍,这款“有温度”的AI人形机器人,表情丰富、颜值高,还有情绪价值。它的两个眼睛是摄像头,身上也有摄像头,传感器能识别人们的情绪并做出精准的反馈。
5月22日,观众在文博会香港展区泡泡玛特主题港式茶餐厅打卡拍照。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5月23日,观众在文博会现场体验VR修复永乐宫壁画。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推动文化体验从传统的“静态观赏”向“沉浸互动”转变,使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鲜活存在。同时,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已从最初的工具辅助转变为叙事结构与传播方式的核心驱动。
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体验官刘佳锐告诉记者,运用航天航空领域空间定位算法的一款感应空气架子鼓,可以准确捕捉到敲击的位置,发出对应的鼓声。“去公园或者去海边玩的时候,我们放在口袋里,就相当于‘一套架子鼓’带出门了。”他说。
5月23日,人们在文博会“文创中国”展区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5月22日,观众在文博会中国国家版本馆展台参观哪吒主题版本展。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文化市集、文创专区、热销商品榜……本届文博会上,文化消费新场景热潮涌动,展会流量正变为经济增量。
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飞告诉记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带着近年来的文创开发的新品来到了文博会。“我们按照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服饰和书画六大主题,衍生开发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文具、玩具、丝巾、冰箱贴、书签等等,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文创产品的这种形式,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廖飞说。
5月22日,观众在文博会重庆展区挑选盲盒产品。 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5月22日,观众在文博会辽宁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文化消费的持续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文博会累计总成交额超3万亿元,服务文化产业企业机构超4。5万个,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超200万种。
广东省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岑宇明介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场展示非遗的传承技艺,推广地方的文旅项目,推介广东优质的好产品。“我们带来了江门新会的陈皮,茂名化州的橘红,清远英德的英红九号茶,还有茂名高州的富硒大米。我们在现场,包括陈皮三宝茶泡制技艺,还有橘红的制作技艺的展示,让大家在现场体验。我们22日从中午12点开播到下午2点,线上销售额已经达到了70万元。”岑宇明说。
5月23日,学生在文博会上观看机器人表演英歌舞。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在本届文博会上,以网文、网游、网剧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备受关注,腾讯、网易、三七互娱等头部企业纷纷展出了自己的代表性产品。
腾讯公司副总裁蔡光忠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中国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网剧、网文、网游,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破壁式发展。比如说《庆余年》由网文改编成的热播剧,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播放。电视剧《繁花》在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摘下了亚洲内容大奖最佳剧集奖项。游戏出海业务,腾讯出品的“王者荣耀国际版”等游戏,也正引领国产游戏全球化的新篇章。
观众在深圳举行的文博会上拍摄黑神话悟空半身像(2025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已从最初的4。5万平方米扩展至如今的1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数量也从700多家增至6280家,每年的展览推动了全国文化产业的整合和升级,不断擦亮“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金字招牌。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方兴未艾,千年文脉在时光的流转中掀起一股澎湃的创新浪潮,蕴藏着勃勃生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5月22日,观众在文博会重庆展台了解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刘在!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五一期间,很多网友发现知名媒体人吴小莉现身福耀科大,和曹德旺、王树国等人在一起参观校园,一度引发外界热议。
5月26日,此事终于对外揭晓,原来吴小莉是以凤凰卫视主持人身份,带领团队来福耀科大,对曹德旺和王树国做了一次专访节目,全面地回应了网友的关切,相关报道已经播出。
5月27日,吴小莉本人也通过个人社交媒体,概括性地披露了部分专访内容,让网友进一步地了解了福耀科大的办学细节,很多问题都是首次公开。
众所周知,福耀科大系曹德旺通过基金会投资了100亿元人民币创办,定位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对标斯坦福大学,可是外界的质疑声不断!
100亿就要对标斯坦福大学,是不是还要利用国家资金办学?否则如何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呢?
公开的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高校的经费预算居高不下,清华大学以395亿排名第一,浙大以352亿排名第二,就连武汉理工大学也达到了81亿元,排名第38位。
福耀科大滚动投资100亿,后续如何保障科研经费?
在专访中,曹德旺表示,他们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子,不要国家出钱,要实现学校自负盈亏,自己作为基金会理事长,掌管着财务,收支两条线都要抓。
随后,吴小莉发问,福耀科大如何做到像企业一样自负盈亏呢?这是企业家的长项!
对此,曹德旺将实现自负盈亏的落脚点聚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称学校总结了国际上的经验,主要包括三点!
1、实验室由教授和企业签单,教授帮助企业做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
2、如果项目有价值、有市场,搞清楚企业缺什么,然后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后,企业启动成果转化后的产品销售,学院和教授就可以收钱了。
与此同时,曹德旺还强调,每一个学校都独立核算。
吴小莉很担心,各个学院院长的压力会不会很大?毕竟他们要实现自负盈亏!
作为福耀科大的校长,王树国则在专访中表态,认为这个模式有难度,但并非不可实现,人家能做成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做不成呢?
而且现在福耀科大已经有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案例,所以他有信心将这件事做好,没办法的时候觉得很难,但别人给了你办法,就会觉得其实可以做。
不得不说,曹德旺和王树国对通过成果转化实现收支平衡的想法是好的,只要积极探索,一定会有收获,至少从长期来看,是可以最大程度弥补支出的,从而实现学校投资的良性循环。
办一所对标斯坦福的大学,资金肯定是前提,但通过成果转化实现盈利的难度也是客观存在的,国内高校的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
好一点的高校可能在3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往往能达到40-50%,中间的差距还是很大,很多高校的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基本上都处于沉睡状态。
但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合同金额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也是一大进步,2023年全国高校实现了34万项的科研成果转化,转让金额超过1300亿元。
所以,福耀科大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自负盈亏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调整科研方向和领域就会有实质性收获,比如平衡好科研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以热门的新兴产业和研究为导向,解决企业亟需的问题等。
在这方面,福耀科大往往比那些一流的公办高校更具有灵活性,值得期待。
信息源:凤凰卫视、吴小莉(见文章中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