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数据透视港股IPO生态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配置优质资产(健身器材“长眼睛”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展现出强劲的上涨动能,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内地龙头企业相继赴港上市,成为资本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表达了对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支持态度。港交所积极响应推出 “科企专线”,为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开辟了快速审核通道。
本文从港股上市公司结构变化和资金偏好等多维度数据,透视港股IPO市场新变化。
港股市场募资金额重回全球第一。
近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最大的IPO项目之一,也是2025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公司公告显示,募集资金总额约356。57亿港元。在此基础上,宁德时代此次发行还行使超额配股权,实际募资总额约为410。06亿港元。
这场备受瞩目的资本盛宴背后,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基金与长线资本注入。宁德时代从启动赴港上市到成功登陆香港市场仅用时128天,成为首个以“仅设定价格上限”方式完成定价的“先A后H”上市项目。
早在去年10月,港交所优化了港股IPO审批流程。今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联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截至5月27日,港交所排队IPO企业已超150家,其中A股公司超过40家;2022—2024年,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数量分别为4家、1家和3家,这意味着,2025年新增“A+H”公司数量大增且有望创出历史新高。
从近10年港股市场IPO募资规模来看,2015年、2016年、2018年和2019年,港交所高居全球IPO募资金额榜首。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影响,2022年至2023年,港股市场IPO市场显著降温,从2021年的3285。07亿港元下降至2022年的1024。92亿港元,2023年全年IPO募资规模仅463。34亿港元。2024年,随着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大型企业上市,港股IPO市场有所转暖,募资额提升至881。47亿港元。今年随着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港股IPO年内募资额已达771。23亿港元(合98。36亿美元),重回全球第一席位。
资讯科技业IPO数量逐年上升?。
从行业分布上看,今年港股IPO公司主要来自工业工程、药品及生物科技、食物饮品、消费者零售商、有色金属等行业,新消费+科技类公司占据主流。从募资规模来看,工业工程行业的募资规模最高,年内新股合计募集资金439。68亿港元,其中宁德时代的募资金额居首;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的募资金额次之,达139。46亿港元,其中恒瑞医药的募资金额为98。9亿港元。
日前,在“潮起香江聚势共赢——深港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与赴港上市专题研讨会”上,港交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陆琛健表示,新经济与科技企业成为近年香港IPO市场的主导力量。随着联交所上市发行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港股的吸引力还在持续提升,预计未来还将有大量企业涌入港股。
从目前提交聆讯材料的个股信息来看,还有安联国际、三只松鼠、泽景电子、科拓股份等多家来自消费或科技领域的公司在列。科创板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和辉光电、峰岹科技、纳芯微等企业明确赴港计划,预示着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港股市场格局。
通过梳理近10年港股IPO公司数据发现,IPO行业热度已发生转换。地产建筑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的公司近年来的IPO数量整体呈现下降。2015—2020年,地产建筑业IPO数量占当年港股IPO数量比例持续维持在20%以上,2020年占比最高达到30%,但从2021年开始,该占比数据明显下降,2023年地产建筑业IPO占比仅为8。25%。
2015—2017年,金融业IPO数量稳定维持在10%以上,从2018年开始,占比再也未能超过10%,2021年和2024年港股金融业IPO数量占比分别为2。06%和2。86%。
相比之下,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非必需性消费等行业的IPO公司数量占比表现稳定。特别是资讯科技业IPO数量近年来持续稳步增长,从2021年的7家逐年上升至2024年的18家,2024年IPO数量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为25。71%。
港股市场呈现多重积极变化。
过去,港股市场面临盈利和资金流动性不一致、外资和机构持股占比高、板块分布过度集中等问题。目前,港股市场正经历一场由资金、技术与估值共振驱动的深刻变革。
从资金流动性角度来看,港交所最新披露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490。29亿港元,是2018年1074。2亿港元的2。32倍。南向资金持续发力,今年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达5945。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362。97亿港元激增近1。52倍。
尽管港股市场表现亮眼,但从估值角度来看,港股市场目前仍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估值洼地。2020年前,恒指动态市盈率稳定在10倍左右,2021年至2024年初,港股估值持续下探,最低达到7倍左右。2024年拐点出现,恒生指数估值企稳反弹,当前市盈率10。48倍,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6。06倍和日经225指数的17。94倍及沪深300指数的12。45倍。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0。76倍高于恒生指数,但低于其他科技类指数,例如纳斯达克指数的39。24倍。
当下科技消费产业市值已经占到港股的半壁江山,目前,消费、科技类行业市值约占港股总市值44%,对比2015年末占比24%的水平来看,市场资金更偏爱新消费、含科量、稀缺性等新特征领域。
从南向资金流向来看,目前前五大重仓股从2017年至2018年的汇丰控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腾讯控股和融创中国,变为了如今的腾讯控股、中国移动、小米集团-W、建设银行、阿里巴巴-W。随着港股市场产业多元化,尤其是新能源、医药生物和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吸引了不同类型投资者参与港股市场。
港股上市首日破发率处于9年低点。
从市场表现来看,港股打新赚钱效应显著回升。2025年港股IPO的27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为25。93%,处于2017年以来低点,仅高于2016年的23。58%。创新药企映恩生物的IPO堪称火爆,最终募资额超过2亿美元,上市首日上涨116。7%。蜜雪集团上市首日涨43。21%。
打新赚钱效应的回升,一方面是由于港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吸引了海外资本回流;另一方面,中国持续强化对企业创新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叠加港交所推出的利好措施,共同为港股IPO市场注入动能。新股上市的良好表现,使得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越来越强。
国际长线资金持续配置优质资产。
近年来,港股市场持续展现出的积极变化引发A股公司奔赴港股上市的热潮。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明显加速,除宁德时代之外,恒瑞医药、赤峰黄金等A股上市公司已相继在港股上市,海天味业、均胜电子、三花智控等公司已向港交所递表。从背后原因来看,站在港股市场便利制度的肩膀上,拓展海外业务更具优势性。
宁德时代在港股顺利完成国际配售并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标杆。统计显示,宁德时代上市后,“A+H”股数量已达155只。此次宁德时代赴港上市的基石投资者包含中石化、高瓴资本、科威特投资局等,上市募资主要目的是提升海外知名度并推动海外市场拓展,募资所得的90%将投向匈牙利项目一期及二期建设。宁德时代在港股发行收获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类型资金的长线投资,体现出港股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尤其是在外资已经持有宁德时代A股接近1400亿元人民币的背景下,国际长线资金依然坚定参与了宁德时代港股发行。此外,从宁德时代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来看,截至最新港股收盘,宁德时代港股相对A股有约10。39%的溢价。像宁德时代这种大体量的融资能够被港股稳健承接,更进一步表明港股市场目前的流动性显著改善。
5月以来,还有多家A股公司申请港股挂牌上市。三一重工宣布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公司表示,赴港上市是为深入推进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韦尔股份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牧原股份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高盛。
中信证券表示,内外资的资产偏好和定价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内资在A股生态背景下擅长对边际信息流和景气度进行跟踪和定价,给景气周期上行的品种给予极高估值溢价,给景气度不占优的品种估值折价。但外资普遍对于优质公司会给予较高的估值溢价。此轮A股优秀制造业公司赴港上市,给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处于全球制造业估值洼地的香港,将持续吸引全球资金做配置。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10年数据透视港股IPO生态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配置优质资产。
智能三维视觉捕捉,“私教”更专业;深度分析纠正投篮姿势,“陪练”更精准;晨起对镜梳妆而夜间燃脂,“跑友”更贴心……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大众的健身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2025(第4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更精巧、更智能、更贴心的产品让人耳目一新。
体积小了功能却多了。
“超薄机身仅12厘米厚,可放置于床底,支持智能家居联动等在奔跑时控制全屋灯光”“你以为这是一面全身镜,实际上这是一台跑步机”…?。
在2025中国体博会新品趋势发布及展示区,工作人员陈杭一边介绍,一边通过语音指令,将一面直立的镜子逐渐铺展至90度。
这款由浙江御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化折叠跑步机,通过新材料和智能化技术应用,融合了全自动折叠与坡度调节功能,可实现直角折叠,占地面积仅0。6平方米。
“当下的家用健身设备正在无缝融入家居环境。”陈杭说,这也体现了体育用品正向“多功能集成化”与“空间友好型”发展的新趋势。
减的是体积,增的是功能。便携健身车快拆结构适配多元家居场景,配备桌板水杯槽及置物板,居家办公等不同环境下都能健身;家用健身器械壶铃、哑铃、拉力带等,体积不变重量可调节…。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温嘉表示,“立方健康站”的概念值得期待,通过模块化组合,在“一立方米”的空间内,即可实现有氧训练、力量塑形、运动康复等。未来的体育用品,将更加满足家庭碎片化的健身需求。
健身器材“更聪明”。
在2025中国体博会健身展区,青岛三柏硕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SHOTLAB”AI投篮系统前,人头攒动。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个性化训练方案,这套智能系统可以帮助每位球员有效地训练、改进技术,从而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表现。
现场,围绕智慧化、个性化、场景化三大方向,三柏硕还展示了全新的运动健身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公司总经理文珂介绍说,我们“通过图像识别和AI大模型运算,实现了运动训练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本届体博会上,占展览总面积一半以上的健身展区是AI应用最密集的领域:舒华V10+系列商用健身器材搭载了“AI健身助手”系统,可根据用户身体数据和运动需求,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实现人机互动的新型健身房运行模式;麦瑞克基于DeepSeek大模型研发的“AI私教”MIA系统,构建了覆盖运动科学、营养学及康复医学的“健身百科全书”数据库,能满足从健身“小白”到“达人”的全场景需求…?。
不仅是家用健身器材,体育场馆也在变得“更聪明”。面对传统体育馆存在的建设成本高昂、建设周期漫长、运营能耗高等难题,约顿气膜自主研发了一套模块化建造系统:单座气膜场馆最快可在30天内建成,建设成本仅为传统场馆的三分之一,智能管理系统还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内部环境。
“我们的愿景是让运动空间突破地域、经济和环境的限制,真正成为惠及全民的‘健康基础设施’。”约顿气膜创始人罗赟说。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新科技、新技术在体育用品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推动体育用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速实现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延伸、拓展。
适配“全人群”?。
走进本届体博会综合健身展区的好家庭智能健身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台AI体质测试仪,用户可在几分钟内一站式完成身高体重、心率、体脂率、肌肉力量等数十项身体指标测试,并获取一份训练指南。
好家庭集团展出的智能阻抗训练设备则能支持50级阻力调节,模拟重量从5公斤到100公斤,适配全年龄段群体。
“器材通过机械结构来模拟重量,举高后松手也不会掉落伤人。”好家庭集团副总裁计百成介绍说,在项目建成的公园里,可以看到老年人自己推着轮椅来锻炼。目前,好家庭的智能健身设备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落地超600个社区及公园项目,累计服务超1亿人次。
今年,“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健身领域热点话题,而此次中国体博会商用健身展区也聚焦科学减脂,推出了“全人群适配”解决方案:AI智能设备通过体态监测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长者健身”器材强化了安全防护与适老化设计,青少年体态监测和健身设备则结合了趣味化的交互功能。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增长需要一个体育消费者群体“广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帮助更多人建立体育消费的意识、习惯和技能。
“这就需要大力去发展推广全民健身,让更广的群体有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和意愿。”王裕雄说。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健身器材“长眼睛” 体重管理“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