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市场迎“健康潮” 低GI、粗粮等粽子产品备受青睐(合成生物技术“破圈”
信息时报讯 (记者陈冰倩) 端午临近,粽子销售进入旺季。记者获悉,今年粽子市场呈现两大显著特征:一方面,口味创新层出不穷,老字号与新品牌纷纷推出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健康化趋势明显,低GI(低升糖指数)、粗粮等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粽子进入热销期口味迎来创新!
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商超发现,粽子专区里已经摆放各式各样的粽子产品,其中,广州酒家、五芳斋、稻花村等老字号粽子占据货架“C位”。
价格方面,多数礼盒款粽子定价在100元以内,价格亲民;168~220元的大规格或精致款礼盒则满足中高端送礼需求。番禺大石万民城粽子区域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粽子+咸鸭蛋”的69~89元礼盒装尤其畅销,成为家庭采购和节日赠礼热门选择。
市民何小姐认为:“粽子不必买多买贵,尝鲜不浪费就可以了。”每年端午节,她都会挑选新兴口味尝试,她表示:“以前粽子大几百元一盒,现在价格实在,口味丰富,个别的还有独立包装,挑选空间很大。”。
口味方面,粽子也迎来诸多创新,南瓜板栗粽、大黄米粽、黑松露肉粽等不同内馅食材做的粽子纷纷涌现,切中年轻消费者尝鲜需求。华润万家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思念黑松露肉粽近来每日销量可达10~20盒,稳居畅销榜前列;而均价5~8元/只的两只组合袋装粽子,因可以自由选择多口味购买、性价比突出,同样畅销。”。
与此同时,地域风味粽子也开始上平台、入商超。盒马广州区域的粽子采购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广东人口味上偏爱传统口味的咸蛋黄肉粽,今年盒马引入东莞非遗道滘粽,这是道滘粽首次进入零售商超渠道,形状和口味上有差异,也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此外,礼盒方面,消费者今年更注重质价比,百元礼盒卖得最快。”。
据了解,叮咚买菜自4月下旬开始陆续上线各类粽子产品。目前,已经上线了20多种不同口味的粽子产品。除了鲜肉粽、咸蛋黄粽、豆沙粽等传统口味,还推出了手作枫泾大五花肉粽、宣威火腿粽、西安黄米蜜枣粽、宁波碱水粽等地域特色口味,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透露,“从本周起,平台上的粽子销售将逐渐进入爆发期,预计整个销售期间粽子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
“如今,消费者在选购粽子时,更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上‘种草’。像广东肇兴的鼎湖山裹蒸粽、辽宁盘锦的清水粽子、广西巴马火麻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在爱尝鲜的消费者群体中颇受欢迎。这反映出消费者对粽子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淘宝天猫食品生鲜行业粽子品类负责人说道。
选材趋于健康化。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不少品牌推出一批主打“粗粮”“低脂”的粽子新产品,如糙米粽、藜麦粽、鸡胸肉粽等,以迎合健身人士和控糖人群的需求。
根据去年端午期间数据统计,低糖低脂的乌米粽、紫薯粽、五色糙米粽在京东平台上的搜索关注量同比增长超100%;淘宝天猫平台上一款利用发芽糙米手工制作的“健康粽”单品销售同比增长超300%。
今年来看,线上平台依旧发力“健康”粽子。记者留意到,叮咚买菜今年定制研发推出了低GI咸蛋黄肉粽、低GI鲍汁五花肉粽等新品。据品牌方介绍,低GI粽子在原料选择上,将大部分糯米替换为燕麦米等谷物,这些食材富含膳食纤维,能有效降低粽子的GI值,提升营养价值。同时,加入红小豆、芸豆等豆类,既增加蛋白质含量,又提供丰富矿物质与维生素。在配料选择上,使用的都是通过低GI认证的晶炼黑糖以及低GI水苏糖复合益生元粉。
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透露,销售数据显示,低GI 粽子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其中,低GI咸蛋黄肉粽最受欢迎,日销量近千份。
营养专家表示,低GI 粽子的走红,是健康饮食潮流与传统节日文化碰撞的结果。食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原料优化,让传统粽子在保留风味的同时,更契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这一趋势不只是局限于端午粽子,未来,月饼、元宵等传统节日食品也将朝着健康化、营养化方向发展。
此外,记者在盒马超市的货架上,也发现两款低脂减糖粽子被特意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从配料表上看,分别是羊肚菌、香菇、杏鲍菇和虫草花四种菌菇作为内馅的菌菇粽,和用青稞、黄米、红米等粗粮做成的八宝杂粮粽。盒马时令美食研发采购负责人介绍称,“粽子通常由糯米制作,包裹咸鸭蛋、五花肉等食材,消费者虽然爱吃,但也有不好消化、热量过高的顾虑,所以我们在做这些节庆商品时有意识地改造食材、控制热量,减少用户的饮食负担。”。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端午粽子市场迎“健康潮” 低GI、粗粮等粽子产品备受青睐。
合成生物技术正加速“破圈”。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2025第二届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上,包括川宁生物、巨子生物、康码生物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齐聚,共同探讨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大会现场,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融合成为重点议题,引发业界深度思考。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及行业专家获悉,在政策催化、技术突破、市场扩容等推动下,合成生物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尽管人工智能目前尚难以攻克复杂生物问题,但在部分合成生物领域的应用已有显著进展,后续或将重塑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和产业格局,推动底层技术的革新。
产业迎黄金发展期。
“在研发范式重构优化、成本下降、场景拓展以及产业生态逐渐完善等因素的加持下,叠加逐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华大智造实验室智能自动化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计,未来全球60%的产品可由生物法合成;2030年至2040年,全球每年通过生物合成的材料、化学品及能源品将产生约2万亿美元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直言,生物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康码生物副总裁李晨表示,目前,合成生物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多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并设立产业基金、建设产业园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合成生物技术迭代也越来越快,各种技术不断融合与协同。例如AI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正在不断优化,使得编辑效率、准确性提高且成本降低,从而加速了合成生物产品的研发。”李晨说,“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作为新的制造途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从业务进展来看,康码生物的无细胞蛋白质合成D2P技术和工艺正在快速迭代,并完成了多种类型的活性蛋白质的开发,例如新型的无毒肉毒素、具有替代蔗糖潜力的甜味蛋白、具备良好携氧能力的人造血红蛋白等。
华大智造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稳步推进多个合成生物相关项目,涉及重组质粒构建、噬菌体展示、细胞展示、高通量血清学检测、酶工程等多种应用场景。”。
此外,凯赛生物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自2022年三季度建成投产以来,开工率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AI加速合成生物产品研发!
近年来,AI技术的兴起让合成生物产业创新提速。在2025第二届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上,AI与合成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途深智合致力于用AI加速合成生物的产品研发。在大会现场,途深智合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研发了国内首个对话式多模态蛋白质设计平台,“AI能够高效推荐蛋白质设计且降低技术门槛。具体来说,AI能使蛋白设计的时间从数月降至数小时,准确率大幅提升”。
华大智造上述相关负责人直言:“AI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和产业格局,推动底层技术的革新,还将加速产业链的整合与扩展,在基因合成与测序、蛋白质结构预测、代谢路径设计等多个研究领域中逐渐有更广泛的应用。”。
川宁生物认为,在合成生物学研发端,AI技术明显缩短了研发周期,大幅提高了研发效率。公司表示将继续聚焦利用AI技术,运用到其他研发工具中,同时持续探索AI在生产端的应用,通过AI建立数据模型精细调控生物发酵环节,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
“康码生物已将AI技术全面运用于研发、生产、质控和客户服务。”李晨表示,“公司基于D2P技术开发的生物大分子设计软件D2PLab,覆盖了新功能性蛋白质研发所需的能力,使用了多组AI算法。”。
不过,AI与合成生物技术融合也有一些失败案例。“与此前的计算技术相比,AI虽然提高了在某些蛋白上预测、设计的成功率,但距离工程领域基于物理学的定量设计仍有较大差距。在合成生物领域,AI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李晨说。
刘修才也表示,人工智能尚未进入解决复杂生物问题的阶段,“生物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中的应用有更加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在进入代谢系统方面。尽管目前已有多种软件和算法,但从生物制造角度看,人工智能在解决细胞代谢等复杂的生物问题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合成生物被视作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尽管AI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应用仍须经历长期探索,但业界对两者跨界融合所催生的创新潜力寄予厚望。合成生物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技术迭代突破+市场需求扩容”的黄金发展阶段,随着AI技术与生物系统解析的深度耦合,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合成生物技术“破圈” AI赋能产品研发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