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三届碳博会 可控核聚变、超导、人工智能+ 央地国企竞技碳博会及A股6月开门
6月5日至7日,2025年第三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下称“碳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国家电网、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能建、上海电气、申能股份等一批央地国企纷纷展示了在可控核聚变、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及关键设备、人工智能+、电源转型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以硬实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可控核聚变、超导相关领域持续推进?。
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因其燃料资源丰富、释放能量巨大、清洁绿色、活化极少且环境友好、固有安全性强等优点,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理想的终极能源。近年来,可控核聚变屡屡成为资本市场热点,其研发进展备受各方关注。
“上海电气从2000年左右开始参与聚变项目,在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制造领域已有20年历程,至今已发展成为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供货最全面的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上海电气相关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供货并研制聚变主机关键核心设备真空室、杜瓦、冷屏、线圈盒等相关装备,参与的项目包括:国内首个燃烧等离子体聚变能装置BEST项目、世界上最大的磁约束托克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堆装置国际ITER项目、全球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东方超环”、国家可控核聚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项目、全球目前唯一建成运行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HH70装置、全球首个紧凑球形环氢硼聚变物理实验装置EXL-50。依托这些项目经验积累,上海电气在特种材料、精密焊接、精密装配,极限尺寸加工四方面形成核心制造能力,相关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家电网公司展厅,记者看到了全球第一个大型城市中心区域供电的超导电缆工程沙盘模型以及超导电抗器部件。超导电缆横跨常温到零下一百多度,敷设好后加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超导体的直流电阻为零。35千伏超导电缆能够实现220千伏常规电缆的输送容量,替代4到6条相同电压等级的传统电缆,能节省70%的地下管廊空间。
国家电网公司在上海徐汇区建设了总长1。2公里的超导电缆工程,于2023年8月18日达到满容量运行,运行容量达到133。6兆伏安,刷新全球商用超导输电工程最大实际运行容量的纪录。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工程顺利运行约3年零6个月来,减少电能损耗约76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0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1吨。大容量输电的超导电缆可构建超级开关站,替代传统的变压器、变电站,可以在城市中心区域最大化释放土地资源。
国家电网公司方面积极推动超导技术应用落地,助力超导产业发展。通过国网绿链在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制定技术标准体系,与超导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结合首台套政策开展创新采购,实现超导类设备在输变电工程中的示范应用,促进低碳电力系统发展。
以超导电抗器的创新为例,采用超导材料和无铁芯环形设计,彻底消除了传统电抗器的振动源,其噪声水平低于50分贝,与正常交谈声相当,从而告别了恼人的“嗡嗡”噪声,满足了城市环保标准。此外,其空间漏磁强度低于0。2高斯,对周边通信设备和精密仪器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该电抗器可直接接入现有电站系统,实现“即插即用”的无缝升级,轻松应对城市变电站面临的噪声污染和电磁干扰两大挑战。记者获悉,在试点电站投入运行后,其应用将逐步扩展至旧站改造以及城区电网的加装场景。
人工智能、电源建设改造不断加码。
在中国能建展台,记者看到了各种绿色低碳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实践模型展示。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推出了能源电力+人工智能(AI)产品,能源大模型可赋能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全链条,通过AI算法优化能源规划与调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则以碳排放测算模型与绿电溯源算法为核心,监测能流、电流、碳流,提供定制化碳管理服务。在人工智能与交通领域结合方面,公司已有低碳智慧公路、智慧电化运河、智慧零碳港口等项目。
在推进电源绿色化转型方面,申能集团旗下申能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在海陆“双轨”推进新能源建设,在海南投资建设的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一期今年实现全容量并网,在新疆布局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序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申能外三发电8号机组顺利完成20%负荷深度调峰变负荷试验和一次调频试验,成为上海首台通过改造实现20%额定负荷深度调峰且满足干态运行的机组。此外,公司还积极开展绿电、绿证交易,申能股份累计交易规模超30亿千瓦时,成交电量居上海首位,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和谐统一。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可控核聚变、超导、人工智能+ 央地国企竞技碳博会?。
本周是6月的第一个交易周,A股开门红小幅走强,上证指数4连阳逼近3400点,深证成指在1万点附近获得支撑后也连续小涨,创业板指则站稳2000点大关。
融资客本周净买入逾102亿元,融资余额1。80万亿元,创近2周来新高。医药生物行业本周获得逾24亿元融资净买入,计算机、汽车、机械设备等行业均获得超10亿元净买入,电力设备、国防军工等16个行业亦获得超亿元净买入。非银金融行业遭净卖出逾11亿元,电子、农林牧渔、通信等行业也被小幅净卖出。
另据Wind数据,医药生物、计算机、基础化工、有色金属等6个行业本周合计获得超百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非银金融、传媒、建筑装饰、纺织服饰等行业均获得超20亿元净流入。汽车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逾29亿元,煤炭、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也净流出超亿元。
市场热点方面,贵金属概念全周保持强势,先是周初在黄金大涨的带动下,板块指数大幅跳空高开,周末又在白银飙涨的刺激下再创阶段性新高。中润资源连续2日涨停报收8。92元,创2017年以来新高,自去年7月探底0。89元后,不到1年时间涨9倍,白银有色、盛达资源、湖南白银等6月6日均强势涨停。
国际白银价格近日暴涨,连创13年来新高。国内白银期货主力合约亦大幅高开高走,连续突破8500元、8600元、8700元、8800元多道整数关口。截至6月6日收盘,报收8855元/千克,创历史新高。
随着关税战以及巴以冲突、印巴冲突、俄乌冲突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从普通投资者到各国央行纷纷大举购入黄金。在过去1年中,黄金价格最高涨幅超53%,相比之下,白银涨幅约为15%,明显落后。
这导致金银比(黄金与白银价格比值)升至约1比100,远高于历史平均值1比53至1比66,逼近2020年峰值水平。历史规律显示,当金银比高于1比80时,白银补涨概率达70%。
此外,光伏产业已成为白银需求的关键引擎,其工业用银量占比超过四成。随着光伏技术从P型电池向N型电池的转型,每单位银浆的消耗量大幅增加,N型电池的银耗量相较于P型电池提升了40%—100%。
据世界白银协会数据,2024年全球白银总供应量达3。17万吨,同比增长2%—3%,但白银总需求达3。67万吨,供需缺口高达5000吨左右。
中信证券表示,在主矿产增长停滞以及N型电池加速渗透的双向作用下,全球白银供给有望维持长期短缺格局;未来随着产业链库存持续消化,银价对于供求关系的相关性有望修复,将提振银价长期中枢;看好白银板块的配置价值,建议关注矿产银业务纯度较高的企业。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A股6月开门红 白银供给短缺价格飙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