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修兵到电动车之王,一年卖1000万台,连续七年全球销量第一!-史诗级利好,很
一个从小吃咸菜粗粮的山里孩子,最后成了电动车行业老大!
董经贵用30多年,把雅迪做成全球年销超千万台的大公司,连续7年销量全球第一。他到底咋做到的?三次关键豪赌,直接改变行业格局!
1970年,董经贵出生在安徽金寨的大山里。那地方山路又陡又绕,村里和外面几乎没来往。他家餐桌上,永远是发黑的咸菜和硬得咬不动的粗粮,想吃顿白米饭都难。17岁那年,他不想一辈子受穷,决定去当兵,被分到无锡解放军某部汽修班。
在部队,别的新兵休息时打牌聊天,他泡在车间反复拆装发动机,军装沾满油污也不管。晚上熄灯后,他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维修书,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五年时间,他从啥都不懂的新手,变成部队里的汽修高手,还练出了敢拼敢干的性子。
退伍结婚后,董经贵和妻子到无锡,他在摩托车厂当送货司机。
但总在外面跑,夫妻俩很少见面。1997年,他俩开了家小饭店,本以为能安稳生活。没想到,一个决策,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第一次豪赌:从饭店老板到摩托大亨。
上世纪九十年代,摩托车普及,董经贵发现摩托车维修保养是一个前景不错的领域,维修店门口总排长队。
他觉得这是个赚钱机会,马上卖掉饭店,拿10万块钱做摩托车配件生意。干着干着又发现,自己造摩托车更赚钱!
当年,他租下1000平厂房,成立董氏车业。靠着技术好、价格低,摩托车销量从每月几十台,涨到5000台,一下成了企业家。
第二次豪赌:押注电动车,提前布局未来?。
2001年,大家都在抢摩托车市场时,董经贵突然宣布公司改名雅迪科技,全力研发电动车!
当时很多人不看好,觉得电动车哪比得上摩托车?但他认定环保和能源转型是趋势,直接投48亿,从日本引进生产线,带着1000多人搞研发。2005年,雅迪拿到国内首张电动摩托车生产许可证,第一批车上市就卖光了。
第三次豪赌:放弃低端,死磕高端。
2014年,电动车行业打价格战,雅迪利润大减,研发也快撑不住了。
董经贵决定放弃低端市场,专注做高端!公司上下都反对,经销商也觉得太冒险。
但他坚持研发出石墨烯电池、凸极电机这些新技术,请李敏镐、胡歌代言。两年时间,雅迪成了高端电动车代表。
2016年,雅迪在香港上市,开始全球扩张。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17 - 2023年,雅迪销量从400万台涨到超1000万台,全球有4万多家门店,年营收350亿。2024年行业不好,销量降到1100多万台,雅迪还是全球第一。
2025年,国家出台新政策清理电动车市场,董经贵马上推出以旧换新活动,三个月卖了400多万台!
行业专家说,雅迪成功靠的是看准趋势、坚持研发。
还有关键时刻敢做决定。
董经贵办公室挂着“敢为天下先”五个字。
从山里穷孩子,到掌管大公司的企业家,他证明了:想成功,就得敢打破常规、提前看清未来,还要有拼到底的决心。下次骑雅迪电动车时,别忘了这背后是一个普通人逆袭的传奇故事。
现在的政策发布逻辑开始变了。之前是大家都集中等待着重大节点,比如说一年三次的中央经济会议,年初的两会,一般在这些会议上会集中定调,出台一批重大政策。
但是,从去年开始,一切都不太一样了。
政策的发布越来越趋于日常化,比如说,一个多月前的四月底,很多人预测可能会出台一批刺激消费的政策,但是会开完了发现,并没有,通稿中出现的一切都是早已熟知的旧闻。
然后很多人就很失望,说政策趋于保守和迟疑,缺乏魄力。
谁知道,就在前天,忽然出了一个政策,大家一看,正是期盼在4月底会出但没出的。
从民生的角度讲,这个政策非常重要,因为他解决了很多被民间诟病许久的问题,比如说?。
意见中说,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这是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户籍限制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中国旧政,老到可以上溯秦汉唐,这是农业社会最为重要的一个制度延续,目的就是将劳动力牢牢的绑在土地上,安心种地纳粮。所以满世界跑的游商最不为执政者待见,处处低人一等。
但这个古老的制度,却历经几千年一直能到今天,也是着实夸张。
所以在今天,这是一条最为典型的落后于先进生产力的制度,但现在终于打破了,并且打破的不声不响地。
意见中说,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这不就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公共服务平权吗?
之前,你不是城市户口但进了城,医疗报销比例是不一样的,孩子上学的招生资格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要平权。
不过说是这样说,具体能不能真的做到,还得再看,毕竟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所以意见中用的词是推动。
但这背后,其实是一项重大改革,这就是农民工市民化改革。通过教育、医疗、保障房等等公共服务平权,进行制度性改革,让这2。8亿流动人口稳定下来,那么这将是另一波巨大的消费增量。
意见中说,要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这个包含了几个点。
1、将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或托管帮扶。
2、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并向农村学校等倾斜。
3、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
4、逐步提高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
中国的高考,被称为全球最伟大的制度发明之一,另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
一直以来,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好,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好,这是历史发展的事实。
城市户籍的学校,比农民工子弟学校好,这也是最真实的现实。
这其中,本身就透着不公平,所以,通过集团校带来教育平台公平;通过像农村倾斜,带来机会公平;通过像中西部倾斜,带来地域公平;通过提高本科招生规模,带来上升通道公平。
这又何尝不是善莫大焉!
意见中说,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
上面四句话,其实是四个子类,分别从医疗、幼儿老人、居民生活多样化等等多个层面说了下一步的政策趋势。但这些其实,我们可以统一在一起说。
那就是,这里面涵盖了一个大趋势,就是城市投资方向。
城市投资范式,正在向民生类的公共服务大幅度转移。比如说城市人均医疗、人均教育之类基础服务水平和实际需求还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公共服务平权的原因。
有人测算过,未来5年,也就是关税战的核心期,大概会有31万亿的民生投资空间。这里面,针对城市人口人均城市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比如旧改、路网、体育场等等有23万亿;针对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配套建设的,有7。5万亿。
也是说,接下来对城市的投资也要二八分,要投向持续有人口流入的城市和区域;投向人口老龄化之下的养老、医疗设施;投向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剪刀差下城市建设水平低下和服务短缺;投向代表未来经济方向的新质生产力。
所以,这背后的投资趋势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是用财政补贴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平权,带动2。8亿农民工市民化,他们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后劲。
二是通过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一边提高城市就业,一边提高人口市民化流速,从而做大做强消费群体。
最终总结一下,整体说来,这次的《意见》还是积极的。官媒对这个《意见》有几句话总结的特别好。
1、将公平放在民生政策的首位。
2、全体人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人群更加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3、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以此结尾,希望执行起来不打折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