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被反超!泰国最大客源国大换人! ,星巴克暴降8%!库迪3.9元暴击!瑞幸
昔日一票难求的清迈古城,如今多了几分空落;曼谷商圈里熟悉的中文招牌,仿佛也没那么响亮了。
一组最新数据,击中了泰国旅游业的敏感神经——中国游客不再是泰国的第一大客源。
取而代之的,是那个低调又默默发力的邻国:马来西亚。
一场“数据排名”的反超,一记无声的提醒——世界在变,游客在变,泰国,不能不变。
马来西亚反超中国
6月10日,据泰国多家媒体报道,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长索拉翁公开表示,上周(6月2日至8日)泰国共接待外国游客56。57万人次,尽管环比下降约1。63%,但中东长假效应带动了长线市场回温,而短途市场则因假期结束略有回落。
最引人关注的,是游客来源国排名的重大变化。
上周入境前五国家依次为:
马来西亚:114,018人
中国:62,082人
印度:50,667人
韩国:24,819人
新加坡:24,722人。
这意味着——马来西亚已正式反超中国,成为泰国第一大游客来源国,这是近年来极为罕见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中马两国游客人数皆有所回落,其中中国游客环比下滑高达18。82%,马来西亚游客减少10。62%。
部长还表示,接下来一周游客量将保持平稳,得益于三大因素:
航班数量持续增加!
“2025泰国旅游与体育年”推广计划逐步发力。
泰国入境便利政策(Ease of Traveling)持续释放红利!
截至2025年6月8日,泰国年内累计接待外国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创收近7000亿泰铢。
具体前五国家游客总数如下:
马来西亚:2,041,002人
中国:2,029,481人
印度:1,035,864人
俄罗斯:981,011人
韩国:702,267人。
泰国旅游。
大洗牌来了?。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游客”这四个字几乎等同于泰国旅游的“定海神针”。
无论是唐人街的热闹喧哗,还是清迈夜市里的中文招牌,哪一处不是中国游客足迹的写照?
但如今,一场静悄悄的大洗牌正在发生——马来西亚,正式超越中国,成为泰国最大的游客来源国。这是一次普通数据变化,还是一次潜在结构重构?
谁在崛起。
谁在放缓如果说2024年是“复苏回暖”的试炼场,那2025年无疑是“重构新秩序”的关键年。
马来西亚游客的稳定增长,得益于天然的地理近邻、无语言障碍、频密的陆空交通网络以及民族宗教的文化熟悉感。
而中国游客的起伏,则与多重因素交织而成:国内经济环境影响出境消费意愿。
航班数量虽恢复但票价仍偏高。
泰国治安问题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屡屡引发争议;同区域竞品如越南、新加坡、柬埔寨旅游资源强势崛起。
曾经“一家独大”的中国市场,如今面临多方围攻,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游客量变化的统计问题,更是一场旅游生态的深层震荡。
泰国的压力与机会泰国旅游局或许早已嗅到风向变化。
从“2025旅游体育年”推广,到入境便利化(Ease of Traveling)措施出台,再到增设航班、提升机场服务,整个体系正为“去依赖”进行分散布局。
一句话说穿了:不能只靠中国游客吃饭。
但这也不全是坏事。
泰国旅游业迎来了一个重新定义“高质量增长”的窗口期——是继续追求游客“数量”,还是转向消费“质量”?
过去,中国游客的到来撑起了“热闹”。
未来,多元市场的崛起可能撑起“稳定”。
回落不是终局。
分化才是未来。
中国游客的退后,并不意味着“丧失地位”,而可能意味着一种重新分层的市场逻辑。
自由行人群更谨慎、家庭游倾向东南亚轻奢、年轻人转向新奇冷门路线,金字塔结构更加清晰。
我们更应问的是。
中国游客真的不来了,还是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来?
泰国是否做好了迎接“新中国游客”的准备?
就像旅游业的一位资深评论人说的:“谁是第一并不重要,谁能留下才关键。”。
2025 年的咖啡市场,被平台补贴搅得波澜壮阔。淘宝、京东、美团三大平台的即时零售大战,让咖啡价格一夜跌回 “一位数时代”—— 库迪生椰拿铁 3。9 元包邮、瑞幸经典美式 7。9 元闪送。
瑞幸库迪补贴大战
这场由资本驱动的价格风暴,不仅让瑞幸与库迪的拉锯战再生变数,也迫使星巴克加速战略调整,更催生了皮爷咖啡等小众品牌的差异化生存。在流量、资本与消费习惯的博弈中,中国咖啡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度重构。
2024 年,瑞幸通过 “大数据调价” 悄悄建立优势。其生椰拿铁原价从 29 元提至 32 元,3 折后实际售价从 8。7 元升至 9。6 元,同时收紧 9。9 元券使用范围,直播间十杯套餐价从 99 元涨至 125 元。
这种 “温和涨价” 的底气,源于库迪的颓势,2025 年一季度,库迪虽号称万店,但 80% 为寄生便利店的 “店中店”,单店日均销量不足 50 杯,甚至推出 “咖啡 + 便利店” 模式试图突围,却因定位模糊难见成效。
2025 年五一前后,平台补贴彻底改变战局。淘宝闪购将库迪生椰拿铁补贴至 3。9 元 / 杯,某县城门店订单暴增 8 倍。瑞幸则陷入两难,7。9 元的最低售价虽维持品牌调性,却导致部分门店同店销售额环比下降 15%。
库迪的轻资产模式(全加盟)使其能大胆拥抱补贴,单杯毛利达 40%(扣除补贴),而瑞幸的直营 + 加盟模式使其必须兼顾份额与利润。
狂欢背后,行业担忧 “补贴后遗症”。2025 年 5 月咖啡外卖订单中,72% 为新用户首单,复购率不足 15%。瑞幸 2024 年取消 5 折券导致订单暴跌的教训表明,深度价格锚定后,品牌重塑定价体系难度极大。当补贴退坡,习惯低价的消费者能否接受原价,成为行业共同难题。
星巴克遇冷
曾几何时,星巴克中国单店摊销前利润率达 30%,但 2025 年一季度同店销售额同比降 8%,利润率缩水至 15%。其 38 元拿铁在东京卖 28 元人民币的价格差异,被消费者诟病 “溢价虚高”。更严峻的是,瑞幸通过 “千店千面” 策略精准狙击其客群,下沉市场又被幸运咖、库迪以 5 元价格横扫。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 “卖身传闻” 折射转型压力。业内推测其估值约 50 亿美元,交易后总部转为收取品牌使用费,中国团队承担重资产运营。这类似麦当劳中国模式,但咖啡的 “体验属性” 让加盟管控更难 ,若为扩店放宽标准,可能导致品牌稀释。
星巴克在下沉市场陷入尴尬:一二线被瑞幸挤压,五线城市客单价仅 22 元,多数消费者 “打卡即止”,复购率不足 10%。其既放不下 30 元身段,又无法提供匹配体验,转型之路荆棘密布。
小众咖啡突围
皮爷咖啡凭借 “陶瓷杯拉花”“庄园豆” 等细节,吸引厌倦星巴克的中产群体。其 200 多家门店集中核心商圈,单店日均销售额 1。2 万元,客单价 35 元,复购率超 40%。
通过 “反漏斗模型”,其锁定 30-40 岁高净值女性,线下塑造 “咖啡艺术空间” 心智,反哺线上零售,咖啡豆、胶囊年销 2 亿元,毛利率比纯线上高 15%。
同为外资品牌,Tim Hortons(咖啡品牌) 却因定位模糊陷入困境。其门店面积大、租金占比超 25%,但客单价仅 22 元,低于瑞幸与星巴克,2024 年净亏损 12 亿元。“咖啡 + 简餐” 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消费者难辨其定位,沦为 “高不成低不就” 的典型。
皮爷的成功印证:在细分市场,精准定位比规模更重要。当头部品牌混战低价市场,小众品牌通过聚焦特定人群需求(如品质、体验),仍能开辟生存空间。
这种 “小而美” 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差异化思路 ,并非所有品牌都需追求 “国民级”,做 “特定人群首选” 同样可持续。
2025 年的咖啡市场,是补贴催生的短期狂欢,也是资本驱动的长期洗牌。瑞幸与库迪在补贴潮中争夺生死线,星巴克在转型中寻找新平衡,皮爷们则用精准定位证明 “小而美” 的价值。
未来市场或形成 “大众市场有性价比王者,细分市场有调性担当” 的多元格局。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享受 “低价与品质并存” 的黄金时代;对行业而言,如何在流量泡沫中守住商业本质,才是终局之战的核心命题。
来源:疯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