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损率仅0.5% 每亩多赚15元 科技助力夏收创造良性循环 ,人民网评:共赴文明
截至昨天(10日),全国夏粮小麦已收2。6亿亩,总体进度过七成。湖北、四川、安徽、河南麦收相继结束,麦收重心转移至山东、河北、陕西等小麦主产区。
视频加载中。。。
目前,河北全省3300多万亩小麦收获已过两成。在邢台南和区,当地34。97万亩小麦已进入收获高峰期,机收率达到100%,预计14日左右可完成收获。
在河北沧州,为保障农机高效率作业,当地的供销社调配了30辆柴油加油车,跟随收割机一同转场作业,为收割机和运粮车提供及时、高效的加油服务。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好庄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刘树林:收割机在地头上就能加油了,价格经济又实惠,还给我们省了不少时间,降低了作业成本。
这两天陕西正在进行夏玉米的播种,在咸阳市泾阳县,安装了北斗导航农机辅助驾驶系统的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工作人员只需简单设置,便可轻松操控其行进路线、速度、作业深度以及播种行宽、株距。
陕西省泾阳县海普粮食专业合作社技术部经理 王斌:通过运用北斗导航系统,提高了播种质量,减轻了机手的劳动强度,作业效率也大幅提升,单台一天的作业面积可以达到120亩以上,比常规播种能提高40%的效率。
据预测,未来一周麦收地区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随麦收进度持续做好农机作业服务保障,组织麦收省份精准调度机具,紧抓雨前抢晴收获、雨后抢墒播种,努力确保收在适收期、种在丰产期,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科技助农 精细化田管机损率仅为0。5%。
截至6月10日,山东冬小麦收获已近六成,玉米已播种三成。采访中记者发现,今年山东的“三夏”生产,一系列精细化技术的应用成为新亮点。
视频加载中。。!
在山东临沂临沭县曹庄镇种粮大户吴清国2000亩的麦田里,农技人员测算刚刚收割完的小麦,机损率为0。5%,远低于每亩地1。2%的标准机损。
山东临沂临沭县曹庄镇种粮大户 吴清国:我算了一下,增收16000斤小麦,能多卖19000多元钱。
那么0。5%的机损率是如何实现的?采访中,记者看到,机手收获小麦的时间是有讲究的,他们会根据小麦不同时段的水分大小、天气状况等因素,对收割机进行实时调整,达到最佳收获效果。
山东临沂临沭县农机手 吴书同:小麦早、晚收割的时候,比较潮湿,含水量比较大,咱们得通过调整风机,把风量变大,把筛子的角度也同时放大,尽可能把杂余都吹掉。车速还得降到时速5迈左右,保证收割机风机能顺利工作,避免堵塞。
这种操作,并不是所有机手都愿意去做。因为在麦收作业中,这种烦琐的操作,会影响作业面积和收入。
山东临沂临沭县农机手 吴书同: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块。每次调整的话,都得耽误半小时左右。人家机手一天干100亩,我得比人家一天少收20亩左右,也得少赚1000多元钱。
为切实降低机损率,临沭县自2022年起设立了专项奖励资金。当年投入178万元,对机损率控制在1。2%以下的农机手,给予每亩15元的作业补助。这一政策有效激励了机手提升作业质量。
山东临沂临沭县农机中心主任 张立达:农机手按照这个标准去干,损失率低了,老百姓才喜欢,这种市场化的需求,从而又倒逼农机手,不断去更新他的装备,提升他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增加收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除了农机手的收割技术外,小麦品种的选择,也是降低机损的关键因素。
山东临沂临沭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 李晓春:在选种的过程中,我们就优先推用直立性好,抗倒伏的小麦品种,这样的小麦它的“适机性”(适合机械化作业)好,能够降低损失率。
农机精准科学播种 控距提效增产。
山东夏收紧张进行的同时,夏种也同步展开。今年,许多农户都会选择玉米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这类播种机在播玉米种子的时候更加精准,可以同时播施肥料,并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三种田间作业,提高了播种效率。
视频加载中。。。
在山东聊城莘县王奉镇的一块高标准农田里,每颗玉米种子播种的距离都一致,都是一掌的距离,播种的深度也一致,这样后续玉米种子出苗就会整齐,避免互相争夺水分养分,有利于玉米单产提升。
玉米种子株距一样,行距却不一样。聊城莘县三万多亩的玉米田都是宽窄行,宽行行距80厘米,窄行行距40厘米,相较于行距一致的地块,采用宽窄行的地块可以增产5%到15%。
山东聊城莘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李哲:在窄行两行玉米里面铺设滴灌带,便于水肥更近地运输到这两行里面。宽行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更便于玉米的增产。
山东全省精量播种机保有量43万台。去年以来,山东对玉米高性能播种机实行了“优机优补”,进行了优化分档、提高了补贴额度,最高可补到51600元。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张琪)。
责任编辑:赵汗青。
岚 山!
6月10日,以“汇聚网络正能量 引领时代新风尚”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安徽合肥正式启幕。从发布“2025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和“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推选成果”,到策划发布青年网络文明倡议、启动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一系列网络文明新理念、新风尚、新成果集中展示,进一步凝聚起营造网络文明良好氛围的广泛共识。
身处时代浪潮,如何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勇立潮头?投身网络文明发展实践,怎样壮大主流叙事、奏响时代强音,把网络空间发展好、守护好?答案不言而喻:唯有让大流量激荡正能量,让好生态成为新常态,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网络文明蔚然成风,靠的是温润心灵、滋养人心。近年来,无论是“理上网来”“理响中国”等一批网上理论宣传品牌,还是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抑或是《风雨落坡岭》等一批主题有意义的融媒体产品,网络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涌现,好的声音、对的观点、正的能量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旗帜鲜明,立场明确。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有繁花似锦,也有荒芜丛生。面对谣言反复、真相缺失、流量湍急等情况,聚焦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欺诈、“饭圈”等乱象,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清朗”“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为的就是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事实证明,法治在网络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在健全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加大网络执法力度方面下功夫,推动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不断提升。
求新图变,科技向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箱”,也理应成为我们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扩展器”。同科技带来的效用相比,在事关未来的走向中,附着在科技成果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伦理的意义越来越凸显。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探索形成更具开放性、交互性的文明培育新模式;另一方面,有必要充分认识到技术背后还存在不少未知领域、不确定因素以及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注入文明力量。
今年是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举办的第五个年头。浓厚的网络文明氛围,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亿万人民的生活刚需。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更进一步,我们必将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