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碗6块钱的面条,被罚7000块?银行反腐反到面馆里,寒了谁的心及娃哈哈近三年收
今天网上爆火的一个信息让人直砸嘴,认为简直不可思议!那就是银行两个小伙和银行的行长,因为吃了客户三碗6块钱的面条,竟然被银行处罚了7000块。难道银行反腐反倒面馆里?如此高额的罚款究竟寒了谁的心?
事情的经过
该件事情发生在安徽涡阳青町镇的涡阳农商银行,这也应该是一个地方的农商银行的一个支行。都说银行里有钱都是高消费的,哪顿饭钱都要上千甚至上万的,如今仅因为三碗干扣面条风波被罚了7000元。这个事情闹得当地沸沸扬扬,似乎处理的有点过头。
2025年6月6号中午,该银行的两名工作员工,也被称之为客户经理接洽客户前来贷贷款的业务。时至中午,于是两个银行的客户经理想到镇上普通的面馆里安排吃一顿饭,每人吃一碗干扣面,每碗面条在当地也就6块钱,大不了两个客户经理承担人均也就十几块钱。
关键不巧的是银行的两名员工先去结账时,结果客户竟然把钱给付了。其实在乡下的农村乡镇吃饭,请吃一碗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人付钱都无所谓,毕竟一碗面才6块钱。现在放在谁身上都能支付得起,又不是一桌花上百上千元的,身上没有钱支付。
银行的这两个员工因为吃了一碗面,也没有什么大事。可谁曾想到事情过了5天之后,该银行发出了一个处罚通报。对于两个吃了人家的两碗面的员工和该银行分行行长共计罚了7000元,也就是两个员工人均各3000元,分行行长由于管理员工不严的失责行为被罚了1000元。
根据处罚的规定,银行规定不允许员工吃影响工作的宴请。两个员工人均吃了一碗干扣面,而且还是路边摊的那个面条,总共三个人花了18块钱,哪来的是宴请啊?如果说是宴请的话,三碗干扣面还不如一包烟钱贵,还不如一瓶酒钱贵,更不如一盘菜贵,何来的宴请之说?
对于这个银行来说,应该就是一个小题大作。当然也有网友表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规定就应该执行。但对于银行的处罚的部门,应该进行实际调查,执法要有人性化,处罚更要有温度,不应该不顾及事实而教条般的处罚,这样就会寒了银行员工的心,甚至普通老百姓都看不下去。
难道说员工吃了人家请的一碗干扣面条?这就影响了他们放贷业务的业绩?还是影响了银行的声誉问题?如果说你啥事不干到老百姓家里,老百姓也会请你吃饭的,甚至吃的饭还比这一碗干口面价格还要贵。所以这个银行的做法太有点过了,对下边员工要求的太苛刻了。
或者说现在可能是在风头上,举国上下都在整治吃喝风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公职人员禁止参加请吃喝的宴席,即便是正常的工作餐,也不允许上烟上酒,更不允许上珍贵佳肴。这家银行可能拿着鸡毛当令箭了,有了这一个借口,所以就开始加重处罚,以至于引得众怒,更寒了银行里员工的心。
我们来算一下,7000块钱的罚款,一碗干口面条只有6块钱这样,7000块钱就能买1,166碗的干口面条。这要让一个成年人一年都吃不了,这应该相当于成本价的多少倍的罚款,这已经超出了法律规定的罚款金额。从某种形式上也反映了该银行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非常严峻。
据说该银行因为4个月前放贷业务比较模糊,银行的上级监管部门罚了30万。可能就是因为一碗面的风波问题,所以使得监管部门加重了处罚。但这种处罚确实有点离谱,至少他们没有犯什么罪,而且本意是好的,是想加深与客户的感情,而且自己也是想请客户吃碗面。
目前处理结果已经出来了,对于两个银行的客户经理已经把面条钱退给人家了,但是处罚已经执行了,也就不能说什么了。毕竟这两个员工吃了人家两碗面,正赶上了反腐“风暴”,也只能自认倒霉吧。
话说回来,有时一些人行好,但行好没有做恶大。所以在请人家吃饭的时候,首先要把钱付上,这样能够表达自己的诚意,毕竟工作单位有相应的规定。事大事小,就看是否闯到了浪尖上。
对于此事,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网友们对于这两个员工的处罚感觉力度大了,而且也在质疑。处罚的部门是根据什么来处罚的?
广东一网友表示,该处罚者要搞清楚什么是宴,什么是请?
吃碗面要算宴请的话,那问题就来大了,老百姓天天吃的就是大宴,这是过什么样的日子?
还有辽宁一位网友表示,比如说我去面馆吃饭,遇到一个服务对象,他偷偷把面钱给结了,可以理解为他要害我吗?
虽然这种说法是一种开玩笑,但现实确实存在,毕竟谁也不在乎那一碗面钱。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的真理,所以任何事情不应该太教条主义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警告一下或者教育一下。
还有内蒙古一网友表示,按照此标准掌握,银行给存款客户米面油和小礼物,应该算是行贿了吧,毕竟这些钱都超过了6块钱的标准。
广西一网友表示,故意加重处罚,煽动底层员工对反腐的抵触程序。
这个网友说的不错,点出了问题的本质所在。
很多网友都非常气愤地表示,那些贪官污吏?吃饭动辄上千上万的吃,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处罚的话,是否会罚的他们倾家荡产?甚至几辈子都支付不起?
总之,今天开始看到这个热点新闻,感觉的不可思议。但是规矩就是规矩,尽管处罚部门给出了这么严厉的处罚,也对于员工提了一个醒,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贪小便宜。同时也给处罚部门建议,他们在执法的时候要根据事实情况,这首先不是宴请,可以警告或者少罚一点,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就很好了!
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取材网络?。
娃哈哈还能扛得住吗?
作为国内老牌饮品厂商,娃哈哈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而随着时代发展,新兴品牌的崛起,娃哈哈近些年的情况似乎并非是稳定变好。
取材网络?。
从巅峰滑落到边缘,又从边缘再杀回舞台中央,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放在快消品行业,已经不多见了,而娃哈哈它就做到了。
13年,娃哈哈营收782亿,转眼到22年直接跌到512亿,23年更是进一步下跌到500亿,结果却又在24年突然爆发,让不少人感到意外,那么娃哈哈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24年它的营收又究竟是多少?
取材网络。
从辉煌走向瓶颈
22年娃哈哈还拿着512亿的营收数据,很多人以为这公司还挺风光的,可仔细一看,就能发现数字背后藏着不小的问题。
娃哈哈的主品牌在明面上看起来风生水起,但幕后的情况却很复杂,分销的“体外系统”,才是主角,像宏胜几乎垄断了娃哈哈生产线,每一瓶饮料出厂之前就被抽走不少代工费,品牌是娃哈哈的,利润却留不下几个点。
取材网络。
再往深里看,国资股东占了公司46%的股份,结果却有被爆称分红都没拿到,这不是短期问题,而是被设计出来的结构性漏洞,上百家关联公司,通过转手、代理、代工,把利润层层截流。
这么一搞,真正管品牌的那一套人马,既没钱,也没权,连给员工涨工资的底气都没有,外面市场也没闲着,农夫山泉、元气森林一路狂飙,包装水价格战打得火热,娃哈哈却连前三都保不住,只能躲在渠道缝隙里混口饭吃。
取材网络!
在这种大环境下,公司哪还有力气玩创新?动不动就来一波价格压制,产品做不大,员工没信心,经销商也慢慢散了,13年是娃哈哈的巅峰,年营收782亿,短短几年跌了近300亿,这能算是风光吗?
一瓶饮料挣不到钱,背后却是整个利益结构出了问题,要命的不是销量下滑,而是企业的控制权早就被架空,可就算问题摆在眼前,谁又敢真正动这个根子?
取材网络!
老将谢幕,新人接棒
时间到23年底,宗庆后还在年会上笑得挺精神,谁想到转头就进了ICU,几周后便永远离开了舞台,老爷子走得太突然,留下了比22年更惨的500亿营收、几千家经销商和一个被“体外公司”绑架的品牌帝国,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宗馥莉身上。
取材网络。
她早在2021年就接了总经理的职,那时候大家都知道她不是真正当家,可这回不一样,宗庆后一走,她得从台前幕后全接下来,外头人都在看她到底行不行,经销商也在观望,不少老员工心里甚至有点慌。
压力扑面而来,她没时间消化情绪,转身就开始理账、换人、盯渠道,宗馥莉其实知道问题在哪,也不装糊涂,AD钙奶再好,喝它长大的那群人现在都快三十了,年轻人谁还会主动找它?必须得变。
取材网络。
在这背景下,她开始把目光看向网络,换了代言人,刚换的时候还有人骂她没国民度,结果没多久之前的代言人“翻车”,整个网络炸了,娃哈哈那边一点都没受伤,反而赚了波口碑。
紧跟着还学着玩线上,开官方旗舰店,招代运营,甚至搞达人带货,不是在接班,而是在重新造一个娃哈哈,失去父亲那年,宗馥莉成了真正的掌舵人,可光有一腔热血,真能扛得住这么大的摊子吗?
取材网络。
从线上爆款到终端复苏的全链改革
站稳脚跟以后,宗馥莉开始发狠,之前娃哈哈最强的是线下,这次则选择在渠道上砸钱吗,靠一堆县市经销商起家的联销体模式已经老了,经销商日子也不好过,再不换打法,就真的被淘汰了。
瞄准第一步是冰柜,23年娃哈哈就试水扔了五万台到便利店,结果卖得还行,于是直接定了24年10万个冰柜的投放目标,不讲别的,光是冰柜这一项,就几亿的预算砸下去了,别小看这个动作,终端能不能抢到位置,全靠这些冰柜站得住。
取材网络。
反观线上,娃哈哈干脆引入专业代运营公司,招标抖音、小红书直播间,产品一边上货架,一边走视频带货,两头都铺开,以前娃哈哈是靠渠道打天下,现在要的是“线上爆款+线下陈列”双线推进。
与此同时产品也在变,除了熟悉的AD钙奶、营养快线,娃哈哈还加快推出14款新品,很多是围绕健康、无糖、轻饮需求开发的,包括无糖茶、胶原蛋白饮品、功能性水,还有面向年轻人的八宝粥即饮系列。
取材网络。
以前一款新品三年都不出头,现在三个月一轮更迭,不合适就砍掉,节奏快得像做快时尚,动的不只是品牌层面,更是底层组织的反应速度,从代运营管理,到经销商返利,到门店陈列考核,全都挂钩销量指标。
业绩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24年,娃哈哈业绩规模预估重回700亿区间,比23年多了200亿,着实让人意外,说是爆发一点也不夸张。
取材网络!
冷静来看,这波反弹,离不开几件关键事,春晚上AD钙奶的“意外露面”,宗庆后去世带来的全民怀旧潮,经销商回流、渠道补货,还有一轮大面积的返利刺激,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把销量迅速推了一把。
短短几个月,老产品翻红,线上销售猛涨,有些平台的销售额甚至比去年翻了三倍,娃哈哈抓住了机会,700亿的反弹说明娃哈哈这艘老船还没沉,它能调头,能爬坡,还有希望!
不过话又说回来光靠一次意外的翻盘,能不能站住,还得看这家公司能不能把内部那张老网拆干净,700亿是高点,还是又一轮循环的起点?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取材网络。
结尾
娃哈哈这三年走得不算稳,但每一步都踩在了转折的节点上,从下滑的512亿,到触底的500亿,再到高调回归的700亿,它经历了结构危机、传承压力,也迎来了品牌的局部复苏。
宗馥莉证明了年轻一代能撑起老牌企业的门面,但要想真正翻篇,不是靠情怀,不是靠一次爆红,而是靠拆解那些长期存在的体系性漏洞,娃哈哈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前提是敢真动手术。
取材网络。
参考信源
每日经济新闻2024-11-30 00!26——卖纯净水的娃哈哈,也卖矿泉水了?单瓶建议零售价2元,知情人士:并非新品,1999年就已推出。
金融界2025-01-24 15!20——营收重回700亿元之上,娃哈哈给一线员工发薪24亿元,宗馥莉现身拜会,每位青工500元过年红包,核心部门45%员工年终奖被打C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