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回复上交所监管年报问询 涉房地产衍生品等多项投资-从实验室到门诊室 脑机
日前,方正证券发布了对上交所发出的2024年年报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针对上交所在问询函中提出的方正证券2024年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下滑、买入返售资产风险、融出资金减值差异、投资性房地产大额减值及商誉减值测试合理性等五大核心问题,方正证券均进行了解释。
从问询函内容来看,上交所首先关注到公司“金融资产规模增长但收益下滑”的矛盾。方正证券回应称,这一现象受到投资性房地产等非经常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公司所持有的非上市股权估值下调,衍生品对冲交易也出现了亏损。
年报显示,2024年末,方正证券持有的各类金融投资为1136。64亿元,同比增长14。54%。但公司同期实现的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3。49亿元,同比下降13。91%;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公允价值损失6。49亿元,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投资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合计14。75亿元。
方正证券表示,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系公司被动持有的抵债资产)影响后,公司本期实现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合计19。39亿元,同比增长22。49%。
此外,对于2024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方正证券表示,主要是公司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估值下降10。03亿元所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部分股权投资预计未来退出时间延迟,公司结合被投企业的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合理下调了估值。
对于2024年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投资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合计14。75亿元的大额损失,方正证券解释称,其主要原因为公司对冲现货投资风险,配置了股指期货空头、国债期货空头等期货空头资产。2024年下半年市场显著上涨,现货端盈利的同时,期货端出现了亏损。
对于方正证券股票质押和债券质押业务的减值计提处理,年报显示,方正证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余额连续三年维持在约8。86亿元,且已全部逾期。2024年计提减值准备增至6。59亿元(减值比例74。37%),同比增加1。6亿元。而债券质押式回购余额虽高达80。04亿元,却未计提任何减值。为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股票质押和债券质押业务的开展情况、计提减值准备的具体过程等相关问题。
方正证券回应称,公司目前已经不再开展新的股票质押回购业务。对于历史存续的合约,如果担保物已全部处置且无其他增信措施的情况下,均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否则,根据质押物的价值,考虑处置时间价值计算可回收金额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具体来看,目前公司的存量项目仅有“摩登大道”(3。59亿元,已无担保物,全额计提减值)和“海南机场”(5。27亿元,减值后净值2。26亿元)。后者质押的1。43亿股海南机场股票已纳入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专项服务信托(规模7000亿元),方正证券作为债权人持有优先信托份额。2024年,因信托管理人长期未处置对应股票且考虑信托延期可能,公司推迟预期回收时间,补充计提减值1。6亿元。未来最大风险敞口即为该项目的账面净值。
“海南机场”未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是因为公司享有海航破产信托计划优先份额,优先份额对应担保物为1。43亿股“海南机场”股票。基于海南机场股价和处置回收可行性,公司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债券质押业务方面,方正证券表示,公司的债券质押回购业务均为超短期债券逆回购,如交易所国债逆回购和银行间超短期逆回购。这些业务作为公司现金管理工具,交易对手信用评级较高,质押证券价值可覆盖全部风险敞口,公司判断其信用风险很低,暂未计提减值准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做法基本一致。公司超短期债券逆回购业务各年年末存续合约到期后均已正常回款,未发生违约情况。
在金融资产中,除股权投资、衍生品工具外,监管还重点问及了方正证券投资性房地产相关情况。
问询函显示,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022年至2024年,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期末账面价值分别为13。92亿元、17。63亿元、11。88亿元,当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2207。64万元、-1603。79万元、-5。9亿元。公司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是抵债房产,包括郑州裕达国贸大楼、北京金泉港影院等。2025年2月,公司披露拟出售郑州裕达国贸大楼。上交所要求公司补充说明近三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确认的具体依据,以及是否存在前期公允价值损失确认不充分的情形。
对此,方正证券表示,2024年度投资性房地产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金额为5。9亿元,主要为郑州裕达国贸大楼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4。93亿元,北京金泉港影院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0。87亿元,其他投资性房地产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0。1亿元。
其中,郑州裕达国贸大楼系历史资金挪用案追偿所得(初始入账12。49亿元)。经多轮谈判,公司最终于2025年初与郑州卡拉库姆公司签订买卖合同。2024年末,方正承销保荐按照拟出售交易价格7。3亿元确认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该金额与2023年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4。93亿元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降幅为40。31%。主要折价因素包括:房产规模超大需后续改造投入、郑州商业地产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与调整态势、多轮协商确定价格等。
对于处置郑州裕达国贸大楼的行为,方正证券表示,这是公司为聚焦主业,盘活抵债资产。出售资产将增加公司现金流,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净资本。
在金泉港影院方面,方正证券表示,经北方亚事评估,北京金泉港影院2024年12月31日的评估价值为2。54亿元,该金额较2023年下降0。87亿元。主要原因为北京市场商业地产租赁价格的下降(甲级写字楼租金全年下降约16%)及所在金泉时代商圈整体依然处于待开发状态,造成客流量进一步下降,也影响了北京金泉港影院的房产估值。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方正证券回复上交所监管年报问询 涉房地产衍生品等多项投资。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启用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门诊。该门诊面向全国开放,为患者提供脑机接口技术评估与治疗咨询。患者在接受多维度筛查后,有望优先纳入临床试验队列,接受前沿的脑机接口治疗。
“得益于政策利好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脑机接口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今年将是产业从科研到临床的关键转折点。”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非侵入式技术将在医疗康复和消费电子领域主导商业化进程;侵入式技术则聚焦重症医疗的不可替代性需求。当下须通过标准化降低技术风险,以分层支付激活市场,用伦理框架化解社会争议。未来3至5年,脑机接口医疗产品有望迎来爆发期。
利好政策密集落地。
6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消息,决定成立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将主要负责脑机接口基础共性、输入输出接口、数据、行业应用、伦理安全等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发布脑机接口领域利好政策,产业正驶入“快车道”。
在政策层面,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为临床应用铺路。
同时,多地密集发布脑机接口产业培育方案,积极把握产业机遇。北京发文明确,要打造全球有影响力且富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引领地和产业集聚地。上海规划,在2027年前,实现高质量脑控,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
近期印发的《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提出,要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到2027年,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到2030年,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
根据麦肯锡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市场规模到2030年预计达400亿美元,2040年有望突破1450亿美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32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38亿元,到2027年将超过55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临床应用落地提速?。
今年以来,脑机接口技术捷报频传,加速从实验室迈向临床应用。
记者近日从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其人工智能多模态脑机接口平台系统已进入多家三甲医院临床应用。“随着脑机接口相关医保政策逐步落地,该设备预计将在医疗端进一步推广。”该公司高级产品经理施泓超说。
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已于今年一季度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人体长期埋植前瞻性(FIM)临床试验,产品有望于2028年实现上市。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揭牌成立。该病房由北京天坛医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顶尖科研单位共建,未来将围绕脑机接口开展科研攻关、临床试验,并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从“科研驱动”向“临床牵引”迈进。
上市公司也密集布局脑机接口应用。其中,三博脑科联合多家研究所、医院启动脑科学和脑机接口全面战略合作,搭建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桥梁。诚益通确立了“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双轨并行的战略布局,提出将脑机接口业务作为未来重点开拓的业务之一。优刻得与战略合作伙伴围绕脑机接口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计划联手研发“植入式言语合成脑机接口产品”,旨在帮助失语患者实现部分语言功能的恢复。
产业堵点还待突破。
多名受访专家表示,尽管近年来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在临床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需突破多个关键堵点。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王广志对记者表示,脑机接口作为平台技术,通过神经信号双向通讯建立人机互动信息通道,与传统医疗技术不同。尽管当前学术研究热度很高,各方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但要实现产业化,需要更多时间积累。
在金春林看来,脑机接口产业化还面临三大堵点。一是技术与标准化问题,侵入式技术存在生物相容性不足、信号衰减难题,非侵入式技术面临信号干扰大、硬件及接口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阻碍了设备兼容性和规模化生产;二是伦理与数据安全问题,意识控制可能威胁个人自主性,数据泄露涉及隐私底线,认知增强技术还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三是商业化与人才问题,侵入式系统成本高昂、医保覆盖有限,同时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初创企业的研发能力。
金春林建议,加速构建技术、标准、监管三角体系,制定相关标准并明确监管规则,建立数据分级授权机制。同时,探索脑机接口临床应用的多元化支付模式,推动医保覆盖与商保补充。此外,在人才建设方面,加强产教协同,高校设立交叉学科,企业联合实验室承接关键技术攻关,减少低端重复建设。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从实验室到门诊室 脑机接口产业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