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亏掉1075亿,市值跌去1300亿,投资人苦等蔚来盈利(恒大许家印又有新消息
根据富途证券和新浪财经提供的财报数据显示,蔚来今年一季度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是-68。91亿。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蔚来上市前夕亏损50亿左右。
自2018年上市之后到今年一季度的公开财报亏损数据汇总如下!
96。61亿元、114。1亿元、56。11亿元、105。7亿元、145。6亿元、211。5亿元、226。6亿元、68。91亿元。
蔚来上市8年时间造车亏损了1025亿,算上2017年招股书的50亿左右亏损,9年累计亏损1075亿元。
从美股市值看,蔚来美股市值在2021年达到巅峰,盘中股价一度突破66美元,市值突破千亿美金,超越比亚迪和奔驰,跻身全球第四大车企。
而到今年一季度美股市值只剩下80亿美金左右,市值跌去了1300亿美金。
而同为美股上市的理想汽车,已经靠增程汽车逆袭,实现了稳定盈利。
现在李斌压力很大,投资人压力也很大。
到底是什么拖累了蔚来盈利,蔚来的底气又来自哪里?
特斯拉选超充,蔚来坚持换电
在目前的补能市场,超充和换电是比较有效两种补能方式。
特斯拉崛起的初期,马斯克也考虑过换电模式,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超充模式。
2013年马斯克就开始尝试搭建换电站,想要验证充电和加油可以一样快,方便特斯拉车主补能。
但马斯克很快就转变方向,放弃了换电模式,选择了超充模式。
而蔚来汽车李斌坚持走换电模式,并直言!“再快的超充,它也不可能比换电快”。
随着超充技术发展,充电效率越来越高,蔚来的换电模式遭遇行业质疑。
但实际上,超充和换电两种补能方式都是市场主流选择,不同的只是商业模式。
超充随充随用,相对轻资产,换电是对整个电池生命周期管理,相对重资产。
马斯克选择超充,并不是换电没有未来,而是特斯拉本身就是一个轻资产的硅谷科技公司,汽车制造是跨界和技术赋能。
从特斯拉的发展轨迹分析,一开始特斯拉就是先品牌营销,后汽车量产的发展路线。
在好莱坞明星背书下,成为美国时尚轻奢电动汽车品牌。
之后为了解决代工量产问题,进入中国市场,依托上海超级工厂,实现规模化量产。
到了这里,特斯拉也依然是轻资产模式,特斯拉零部件供应,95%以上都是中国供应商企业。
特斯拉真正的技术是线上软件造车系统。
近年来特斯拉又在美国硅谷发展人型机器人,构建星链卫星,逐步变成一个数字科技平台。
与其说特斯拉是汽车制造公司,不说是类似华为的数字科技企业。
特斯拉选择换电模式,就会慢慢变成一个新能源制造企业,而不是人工智能平台了。
超充模式才更符合特斯拉轻资产商业模式和科技赋能,也更符合马斯克科技狂人的标签。
李斌选择换电模式,也是在建立蔚来的护城河,逐步转变为重资产的新能源制造平台。
成为类似比亚迪的全能车企,而不是停留在整车制造上。
比亚迪不止是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还是国内头部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
面对供应商的60天的统一账期,比亚迪不仅没有压力,还乐见其成。
比亚迪尝试刀片电池业务,最终让比亚迪成为仅次于宁德时代的,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制造商。
而李斌的野心也不小,不止是解决充电续航焦虑,建立充电站那么简单。
还要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建立一个电池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解决电池使用到回收的全产业链问题。
这也是在追求新能源汽车供给侧的碳中和,减少电废旧池带来的污染和回收再利用。
但蔚来的换电模式,代价也很大,它的资产模式更广阔,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资金投入。
蔚来的千亿亏损,不止是造车,还在于换电产业的不断投入。
近两年为了融入汽车智能化,蔚来还进入了汽车芯片行业,推动自研芯片技术,资金投入更大了。
选择超充的国内车企,未来还是一个千亿市值车企。
选择换电的蔚来,却有可能成为汽车圈的华为,或者说万亿市值的新能源制造的生态平台。
蔚来的底气是不断扩大的投融资圈
法院确认哪吒汽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投资人开始担心投资回报问题,李斌的盈利压力更大了。
蔚来李斌为了安抚投资人,开始不断向外释放盈利信号。
十周年之际,李斌计划两年后实现盈利,即2026年盈利。
但2024年财报上200多亿的新高亏损,让投资人不安。
李斌近期又不断提及四季度实现盈利,缩短盈利时间。
蔚来能够撑到现在不断扩大商业版图,离不开李斌的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信任。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蔚来是拥有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以及投融资规模都是行业首位的。
蔚来上市之前经历了20多轮融资,覆盖了天使轮投资、VC风险投资和PE股权投资三个阶段。
在天使轮投资中,李斌个人投资外,还有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理想汽车李想的投资。
在VC风险投资中,A轮有腾讯、京东、京东、高瓴资本、顺为资本,以及蔚来上市后卖掉股权的李想。
B轮融资则有红杉资本、愉悦资本和和玉资本。
到了C轮融资有淡马锡、黑石集团、联想集团、新桥资本、TPG、厚朴基金等加入。
第三阶段的PE股权投资,又有广发银行、招商局、中国泛海,财通基金等加入。
上市之后蔚来又在2020年获得安徽国资委的注资,以及中东阿布扎比基金投资。
上市前和上市后,累计的融资总额突破千亿。
还成为首个实现美股、港股、新加坡股市三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融资能力更强了。
这就是蔚来庞大的融资实力,也是支撑蔚来多年亏损造车的关键。
写在最后
其实,蔚来若一心造车,不做全能车企,早就能够盈利了。
只是李斌看得更远,亏损的背后是李斌在在扩大蔚来汽车的护城河。
现阶段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都还是亏损和代工生产汽车的模式。
即使以后成为盈利的整车企业,增长的空间也相对有限。
而蔚来不同,它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更大,只是需要时间换空间。
好久没有恒大许家印的消息了,这个周末关于他的前妻丁玉梅“在伦敦被曝出购买了33套豪宅,价值4。81亿”一事又成为网友关心的重点。我们查了一下,“丁玉梅这些房产大概在2022年9月所购,而这正是有关部门敦促许家印动用个人身家偿付债务近一年之后。基于大家对恒大、对许家印的关注度,我们还是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一、事件回溯:两项申请与一纸驳回令。
2025年3月18日,香港高等法院法官高浩文的法槌落下,许家印前妻丁玉梅的两项申请被断然驳回。
资产解冻请求:要求豁免特定银行账户美元资产、拒绝公开英国物业收支账目!
闭门聆讯申请:以“保护未成年子女及孙辈隐私”为由避免公开审理。
法官直指其“试图混淆视听、拖延诉讼”,并强调恒大清盘涉及公众利益,必须暴露于司法阳光之下。这场裁决,揭开了中国最大房企崩塌后一场横跨香港、伦敦、维尔京群岛的资产攻防战序幕。
二、财富溯源:从地产红利到离岸迷宫。
(1) 股息洪流与家族提款机。
恒大2009年上市至2021年债务危机爆发,许家印家族累计获分红逾500亿人民币,其中仅2018-2020年便套现近400亿。丁玉梅作为关键受益人,其资产积累本质是公司资本向家族财富的管道化转移。
(2) 离岸架构与伦敦豪宅矩阵。
2022年9月——正值监管部门勒令许家印“动用个人资产偿债”期间——丁玉梅通过5家英属维尔京群岛空壳公司,斥资4。81亿人民币购入伦敦泰晤士河畔33套豪宅。其中自住的540万英镑公寓,恰与恒大理财爆雷受害者的血泪控诉形成时空重叠。更讽刺的是,这些房产委托仲量联行打理租赁,而丁玉梅在法庭上坚决拒绝披露其收支账目。
(3) 全球资产版图。
现金:英国账户超400万美元(2024年8月法庭文件)。
房产:横跨伦敦、温哥华等地,总值2。85亿美元(2024年10月披露)。
生活费特权:英国法院特批月支2万英镑,相当于普通英国家庭年收入一半。
三、清盘攻防:当全球冻结令撞上“隐私盾牌”。
(1) 清盘人的猎狐行动。
2024年1月恒大正式清盘后,联合清盘人爱德华·米德尔顿发动“全球狙击”。
资产冻结:覆盖丁玉梅600亿港元全球资产,含伦敦公寓、私人飞机、游艇。
法律围剿:向香港及英国法院同步申请冻结令,切断资产转移通道?。
信息追索:发出300余封问询函要求其披露资产细节。
(2) 丁玉梅的防御策略。
其法律团队构筑三重防线。
技术性拖延:要求“明确可自由支配资产范围”,实则抗拒全面披露。
人道主义牌:以4名未成年家属安全为由申请闭门审理。
跨境管辖权争议:主张部分资产受英国法院管辖,香港无权干预。
然而法官看穿本质:“禁令本身已明确披露义务,所谓混淆实为抗拒透明”。
四、身份迷雾:未成年子女与债务转移疑云。
丁玉梅声称需保护“两名未成年子女及两名孙辈”,但公开资料显示。
其与许家印1983年结婚,两子许智健、许腾鹤均已成年。
次子许腾鹤2023年因恒大财富案被查。
所谓“未成年家属”身份成谜,引发三种推测。
非婚生子女。
孙辈监护权归属?。
虚构身份博取同情。
更耐人寻味的是,丁玉梅声称“许家印欠她330亿港元,儿子欠10亿港元”——被质疑为债务切割的苦肉计。
五、跨境追索困局:法律铁幕与离岸黑洞。
(1) 香港法院的困境。
尽管法官驳回丁玉梅申请,但承认部分资产属英国禁令范围“不宜处理”。这暴露跨境清盘的核心矛盾:离岸架构已成资产护城河,司法主权在避税天堂面前寸步难行。
(2) 清盘人的两难?。
信息不对称:丁玉梅仅零散披露资产,拒绝提供英国物业账目。
执行成本:追索伦敦豪宅需英法院配合,耗时耗资巨大。
资产贬值风险:恒大私人飞机挂牌半年未售,豪华资产有价无市。
(3) 债权人绝望等式。
恒大负债2。4万亿 → 追索目标60亿美元 → 丁玉梅实际可控资产成谜 → 普通债权人受偿率恐低于3%。
六、尖锐观点:清盘案背后的三个悖论。
(1) 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的错位。
丁玉梅以“隐私”抗拒披露豪宅收支,却忘了33套伦敦公寓的资金源头是境内房企分红——当财富汲取于公众市场,隐私权不应成为审计盲区的遮羞布。
(2) 人道主义特权的双标。
月领2万英镑的“低保” vs 4。81亿房产的资本利得——特权式人道主义,不过是将奢侈品消费包装成基本生存权。
(3) 离岸伦理破产。
英属维尔京岛公司-伦敦豪宅-加拿大护照的离岸金三角,本质是全球化时代的财富伦理真空:公司巨债由社会承担,家族财富借离岸管道永续传承。
丁玉梅的申请被驳,是司法系统对透明度的坚守,却难掩跨境追索的制度性无力。当清盘人在伦敦豪宅前叩门无果,当离岸公司账本永不曝光,此案留给市场的警示远超恒大本身。
企业家的财富伦理若仍停留在“掏空公司-离岸藏富-人道豁免”的闭环中,那么2。4万亿的债务废墟上将永远矗立着新的迷宫。
真正的终局,始于将公司治理从“家族提款机”还原为“公众财富受托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