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价探底仍在持续 矿企出招应对风险-银行间首单券商科创债发行 五家头部机构已获批
据Mysteel数据,6月24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格区间在59200元—61200元/吨,较上一个工作日略有上涨。今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从年初的7。5万元/吨附近一路下滑,近期在5。9万元/吨至6万元/吨区间反复震荡。自2022年11月最高突破60万元/吨后,碳酸锂价格已持续下跌了两年多时间。
价格跌跌不休,碳酸锂生产企业的经营压力也是持续增加,但中长期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是让产业链公司抱有信心。记者看到,相关企业正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加快自有矿开发、优化生产工艺等举措应对“寒冬”,以期在下一轮上升周期中占据有利位置。
行业进入加速“洗牌期”。
“眼下碳酸锂还是能正常出货,但都是长协客户,销售价格还要在第三方平台指导价基础上给予一点折扣。”谈及近期碳酸锂行情,青海某万吨级碳酸锂生产企业人士直言,公司也通过调整销售节奏等方式进行“挺价”,但收效甚微。
“价格下跌期,头部企业还能凭借较强的采购议价能力和上游资源掌控能力压低一些成本,而中小企业则因资金紧张、技术滞后,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湖南某锂矿企业高管表示,锂价失守6万元/吨,已跌破大部分锂盐企业“盈亏平衡线”,能坚持的企业多是因为在上一波大行情时攒下了“老本”。
眼下,锂行业已步入深度调整期,受供需失衡、价格波动、技术迭代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锂行业竞争呈现“价格战+整合潮+技术迭代+地缘博弈”的特征,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技术升级巩固地位,另一方面高成本产能的离场正在不断上演。
江西宜春某头部碳酸锂生产商2024年底就已全面停工,目前该企业因拖欠供应商货款、未履行客户订单等问题已被诉至法院,企业已无法正常运转。记者获悉,因锂云母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除少数自有资源企业勉强维持外,目前江西多数碳酸锂生产商均处于停产状态。
“按照眼下的价格来看,行业洗牌应该加速进行。”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高成本产能的逐步退出,行业竞争将促使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活动增多,锂行业集中度肯定会有所上升。
矿企积极出招应对!
面对锂价持续下行的严峻挑战,坚持长期主义的锂矿企业积极运用多种策略,降本增效,加强风险管理,积极应对锂价下行的不利局面。
雅化集团6月17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四川雅化锂业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雅化锂业集团”,并将涉及锂业务的5家子公司股权一并无偿划转至雅化锂业集团。
雅化集团此番内部整合正是为了提升抗风险能力。公司披露,本次股权整合是为将集团锂矿勘探、采选、锂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业务集中统筹,可有效提升集团锂产业各公司业务运营效率,降低业务协同成本。
锂矿龙头天齐锂业在把降本增效作为重点工作的同时,还希望通过丰富产品结构抵御锂价波动带来的影响。天齐锂业正积极布局以金属锂、硫化锂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完成从“锂资源供应商”向“新材料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相关材料的研发。
“在巩固碳酸锂、氢氧化锂等核心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将持续推出更多契合市场需求、具备商业化潜力的新材料产品,打造面向未来的产品矩阵,夯实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天齐锂业相关人士表示。
有熟悉碳酸锂产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头部企业中大多都在推行“锂矿+锂盐”一体化发展模式,甚至延伸到下游正极材料、锂电池,此举可进一步优化成本,提升行业竞争力。
以盐湖股份为例,公司未来将重点拓展锂板块产能,依托控股股东中国五矿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向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A股某锂矿企业高管则向记者表示,不排除通过投资或收购锂电池材料加工、电池制造等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议价能力。
由于锂价下行,碳酸锂期货已成为产业链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重要工具。相关公司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提前锁定碳酸锂销售价格,从而减少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
逆周期“蓄力”锻造韧性?。
近期,大中矿业拟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金属锂电池新材料项目的消息引起市场热议。
大中矿业敢于在此时投建新项目的底气正在于其可实现原料自给自足。公司表示,在临武县已拥有324万吨碳酸锂当量,并配套建设锂矿采选及碳酸锂加工项目,形成采选冶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正是公司搭建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基础。
盐湖股份的新项目正在步入收获期。据公司最新披露,目前新建4万吨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取得关键进展,核心吸附提锂装置已顺利完成中交(指项目在建设完成后,施工单位将项目移交给业主单位),为后续试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年初规划,该项目年内将达成3000吨生产目标。
“从资源开发到锂盐生产的一体化企业,肯定具备一定成本优势。”四川某锂矿企业人士告诉记者,未来锂行业将向高集中度、全球化布局、低碳化制造方向发展,企业需在资源控制、成本优化、政策适应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保持竞争力。
从锂矿企业在行业下行时的积极表现来看,参与者对产业前景依旧充满信心。
“供需预测是动态变化的,在当前锂价已接近部分矿山成本线的背景下,若有部分资源端产能因成本压力出清将直接影响供需结构。”藏格矿业相关负责人认为,从需求端来看,电动汽车智能化大势所趋,储能市场大有可为,固态电池、具身智能等技术革新有望提供新增长极,锂盐需求长期增长的态势并未改变。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锂价探底仍在持续 矿企出招应对风险。
日前,中信建投证券发布公告称,拟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科技创新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5亿元,附不超过5亿元超额增发权,期限5年,发行首日/簿记建档日为2025年6月26日。本次募资将通过股权、债券、基金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这是首单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券商科创债,有效拓展了券商科创债的发行渠道。
今年6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中信建投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60亿元人民币的科技创新债券,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行政许可有效期为2025年6月11日至2027年6月10日,公司在有效期内可自主选择分期发行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获批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创债的券商机构已扩容至五家。6月24日晚间,华泰证券发布公告称,日前,公司收到中国人民银行《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根据《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科技创新债券,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行政许可有效期为2025年6月20日至2027年6月19日,公司在有效期内可自主选择分期发行时间。
华泰证券表示,公司董事会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的要求,以及公司股东大会关于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相关授权,办理本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相关事宜,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此外,中金公司此前获批了98亿元的银行间市场科创债额度,国泰海通获批了150亿元的额度,中信证券获批了150亿元的额度。5家头部券商一共获批银行间市场科创债的发行额度558亿元。
今年5月初,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聚焦主责主业,发挥投融资服务专业优势,依法运用募集资金通过贷款、股权、债券、基金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自5月以来,券商科创债发行动作不断。在交易所市场,目前已有30家券商响应政策发行上市科创债逾280亿元;在银行间市场,也有多家头部券商陆续获批发债。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科创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是一个突破,有效拓宽了发行主体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灵活选择最匹配的市场进行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券商机构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科创债市场反响同样火热,最新规模已突破千亿元。
5月9日,中信证券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全国首批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分2年期和3年期两个品种,各发行10亿元,合计发行规模20亿元。同日,国泰海通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在上交所成功簿记发行,成为首批证券公司发行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招商证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证券、银河证券、东方证券、平安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华福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券商均已在上交所发行科创债。而长城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则在深交所发行了科创债。从发债规模来看,中信证券以320亿元规模居首,其他发债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券商还有国泰海通、中信建投、华泰证券等。
同时,还有部分券商临时进行债券更名和募集资金用途变更。比如,西部证券和广发证券两家券商均于5月底发布公告,将此前获批发行的公司债更名为科创债相关品种发行,发行金额均不超过10亿元。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银行间首单券商科创债发行 五家头部机构已获批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