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兄弟开金店,飙上120亿(招商银行行长的风险管理经:股价两次大跌 分红仍达四
在水贝卖出第一枚金饰时,潮汕李伟柱、李伟蓬兄弟或许想不到,他们能缔造一家上市公司。
6月26日,周六福登陆港股,首日大涨,收盘市值超120亿港元。
中国十个珠宝商,八个姓“周”。
在一众同姓的夹缝中,李家兄弟用“贴牌+加盟”,开出门店超4000家。
大刀阔斧、跑马圈地,换来年入57亿的光鲜业绩,现在也在走自营的转型之路。
赚钱门道?。
李伟柱、李伟蓬的崛起故事,是一部加盟模式驱动的扩张史。
2004年,兄弟俩从深圳首家直营店起步,次年,便在湖南开放加盟试点,3年后突破500家。周六福由此大步扩张,截至去年末,店铺已有4129家,跻身中国珠宝前五。
其中,加盟店有4038家,占比近98%。
根据加盟协议,李氏兄弟无需对加盟店的违法行为或相关诉讼负责,甚至有权要加盟商为损害周六福声誉而赔偿损失。
加盟商们上缴费用,也采购货品,尤其上贡一年8个多亿的服务费,可谓李家兄弟的黄金密码。
他们设计的服务费分三块,即。
1)加盟服务费,这笔费用介于1万-3万元,按年度收取,新店享受加盟服务费首年折扣。
2)产品入网费,加盟商进货,只要授权白名单里的供应商均可,并非只能是周六福自家的。无论采购产品多少,按照不同区域规定,每年均缴纳12万至34万元。
这相当于一笔固定的品牌使用费,一年能收6个多亿,且毛利率接近100%,还免去了周六福的库存压力。
3)其他服务费,如向授权供应商、装修服务商收取的管理费。
服务费外,周六福也向加盟商们销售货品赚钱,2024年卖出28。9亿元,只是,这部分毛利率仅为个位数,费力赚钱少。
早在2022年,李伟柱、李伟蓬索性停了自有工厂,全心全意委托代工,批量采购成品再转销。
这种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固然保障收益稳定性,也会带来产品质量管控的挑战。
发力自营。
大把金店开张,李家生意的景气度,也在下降。
2024年,周六福加盟体系首现下滑,门店净减250家,加盟商数量下降123名。
李伟柱带队,从加盟模式转向自己干买卖。先是加紧培育电商渠道,2024年线上收入23亿元左右,占总收入的4成。
《21CBR》记者在周六福天猫旗舰店看到,一款“生日快乐金条”,1g到手价866。8元,显示已售4w+。
周六福主推黄金、钻石镶嵌两类珠宝,这两年,大众购金热情高涨,其黄金珠宝营收占比,已达76。5%。
李伟柱也准备发力自营店。此次上市募资,他们就计划增设40家新店。
自营生意未必好做。
2024年,周六福自营门店数91家,净减4家,其中亏损的有37家,亏损率高达40%。自营板块的订单量、人均消费金额、单店收入等指标,均全线下降。
周六福的多数黄金产品,仍停留在“按克称重”的阶段,且超7成铺面扎根三线及以下城市,主力消费群对价格相对敏感,较其他黄金大牌而言,其定价相对实惠。
李家兄弟俩,已尝试将国潮融入产品设计,推出古法金“福韵长安”“灵蛇献瑞”等系列,还与和平精英、葫芦兄弟等热门IP合作,吸引年轻人买单,提升毛利率。
只是,周六福的研发占比仅0。35%,李伟柱、李伟蓬仍在等待出圈的爆款。
三度折戟。
与港资品牌创始人姓“周”不同,周六福发迹于黄金珠宝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贝。
早年间,为了讲好故事,周六福自称是300年老字号。
其品牌命名争议不小,李家兄弟曾请来港星刘嘉玲为其香港首店站台,刘耿直回应称,刚开始还以为是周大福或六福珠宝邀请。
董事长李伟柱出生于1977年,潮汕人。
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老家潮阳一家银行,工作上常与珠宝商打交道。2002年,他在水贝成立珠宝镶嵌厂,赚到第一桶金。
2004年,李伟柱与兄长李伟蓬联手做品牌,起初叫周天福珠宝,后来才改名的,现在已把店开到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地。
周六福年利润已到7个亿,可是,数度冲击上市均不顺。
2019年4月,两兄弟首次递表深交所,保荐机构和审计所遭到立案调查;次年9月再度申请,发审委对其经营模式等存疑;2022年6月,第三次提出申请,一年半后主动撤回。
三次A股IPO折戟,李家兄弟转战港交所,终于成功敲钟,迎来高光时刻。
周六福是家族企业,IPO后,李伟柱、李伟蓬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约83。4%,有绝对的控制权,按市值估,身价约100亿港元。
狂飙20年,这对潮汕兄弟眼下,应该考虑提升品牌含金量,走出自己的风格。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6 原标题:潮汕兄弟开金店,飙上120亿。
市值破1。2万亿的招商银行股价站上2025年以来的新高。如何处理好股东回报、市值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难题?6月25日,在招商银行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关于银行的宏观风险管理成为热点话题。记者注意到,有股东代表提出,招商银行上市以来,有两次股价及市值的大幅下跌,第一次在2007-2008年期间,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招行市值下跌了76%。第二次是2021-2022年末,市值下跌了53%。回顾招行发展史,结合这两次市值大幅下跌的市场波动,值得管理层汲取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是什么?未来如何更好避免能否避免上述市值大幅下跌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1年,王良曾和同事联合撰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实践管理》。该书是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多年资产负债管理实践的总结,也是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探索。
该书提到,全球银行业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导致失败的关键一点就是“风险管理的失控”。
回应“宏观风险管理”之问,王良认为,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所以风险如影随形。中国银行业这些年也在积极化解、处置中小银行风险。这反映出我国处置风险更加主动、更加积极,避免形成了大的风险造成金融危机后再处置,那样付出的成本和造成的损失将更大。
在国内外的客观环境下,作为一个微观经营主体,要吸取风险教训,因此招行在近年来提出要打造堡垒式的风险合规管理体系。
王良解释,该体系包括多个维度,其一是树立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二是要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涵盖了良好的资产质量、较高的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等内容。其三是建立风险管理的各项机制、制度,保障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不过,资本市场的波动仍难以避免。作为招商银行的管理层,如何从这些全球宏观经济风险中吸取经验教训?上市以来出现过的两次股价大跌,又有何思考总结?
对此,王良回应称,招商银行2002年在A股上市,2006年在H股上市,两次募集资金为800多亿元。如果从2002 年算起,招行上市23年来,累计现金分红4000多亿元(含2024年度拟分红),相当于是募集资金的近5倍。
“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一是要避免股价的大起大落。”他认为,上述两次大跌主要是受外部形势变化影响,一次是次贷危机爆发,2009 年救市政策出台后,招行息差收窄比较快,出现了盈利负增长。2022年又一次出现了大跌。但是,只要持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保持盈利的可持续性,最终会回归价值。
另一个教训是要管控好风险,因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只有持续、稳健地经营,守法、合规经营,才能享受到监管红利”。对于王良而言,第三个教训则是稳健、审慎、合规、遵纪守法要从高管做起,以身作则。他强调,这几个方面是对管理层、对招行来说都应该认真总结的。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卢亮?。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6 原标题:招商银行行长的风险管理经:股价两次大跌,分红仍达四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