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H股公司股市行情 > 正文内容

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 持续坚定加仓港股 成交占比超40% ,重组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市场,净流入金额超7300亿港元,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在政策指引下,南向资金逐渐成为港股市场的中坚力量。

  上半年净流入额创历史同期新高。

  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持续走高,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亦达到18。68%,涨幅在全球重要指数中名列前茅。港股通为港股市场贡献了大量资金流入,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上半年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7311。93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与历史全年数据相比,仅次于2024年的8078。69亿港元。

  按月份来看,今年1~4月,南向资金连续4个月净流入在1000亿港元以上,而港股通开通以来,仅有7个月单月净流入金额超过1000亿港元。今年4月,南向资金净流入1666。72亿港元,月度净流入额高居历史第二。从南向资金买卖总额来看,今年2月合计买卖总额创下单月历史新高,达到2。62万亿港元。

  从单日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参与的交易日累计有115个,其中96个为成交净流入,占比达到83。48%。4月9日,南向资金净流入355。86亿港元,创下港股通开通以来单日新高。

  结合行情来看,南向资金整体呈现“越跌越买”的态势,上半年共有30个交易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其中有16个交易日恒生指数收跌,占比超过53%。如4月7日,恒生指数大跌13。22%,恒生科技指数大跌17。16%,南向资金仍坚定加仓,单日净流入153。73亿港元。

  成交额占比提升至40%以上。

  近年来,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的参与度明显提升。按交易额占比来看,2015年南向资金合计买卖总额占港股市场成交额的比例仅为2。98%,随后逐年增长,到2021年首次突破20%大关,2024年达到34。63%。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参与港股市场活跃度提升明显,前5个月这一比例提升至43。12%(注:港交所还未公布6月总成交数据),即港股市场超四成的成交额来自港股通。

  南向资金加大对港股的配置力度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其一,互联互通股票标的范围持续扩大,2023年3月将恒生综合指数内符合有关条件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股票纳入港股通标的范围。2024年6月,进一步扩大沪深港通ETF标的范围,降低ETF纳入规模要求。其二,税收优惠政策延续,沪港通、深港通转让差价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至2027年,有力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中银证券认为,随着内地资金的不断流入,港股市场或将迎来新的机遇,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政策不断放宽的大背景下,港股不仅吸引了大量来自内地的资金,还进一步增强了与全球资本的联动性。香港市场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具备更高的流动性和多元化投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香港金融市场的成熟,港股将成为投资者拓展亚洲市场、捕捉全球投资机会的理想平台。

  银行板块获大幅加仓。

  按申万港股行业分类来看,截至6月30日,相比2024年末,港股通对29个行业的持股市值出现增长,其中银行、医药生物、传媒、电子、商贸零售的持股市值增长最多,均在1000亿港元以上;仅有建筑材料、电力设备两个行业的持股市值出现下降。

  银行股今年以来获南向资金青睐。截至6月30日,港股通持股市值超1000亿港元的11只个股中,有4只为银行股,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汇丰控股、中国银行。按持股数量变动来看,港股通对中银香港、渣打集团、招商银行的持股数量较去年末实现翻倍,增幅分别达到289。73%、142。65%、114。23%。

  上半年港股银行股表现亮眼,恒生港股通中国内地银行指数上半年上涨25。94%,在恒生重点指数中涨幅居首,青岛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中银香港等5只个股累计涨幅均在40%以上。

  此外,“A+H”的银行股中,H股相较其A股均有一定比例的折价,也就是说估值更低、股息率更高,更具有配置性价比,因此受南向资金的青睐。

  数据宝统计,截至7月2日,15只“A+H”的银行股中,有13只个股A股溢价率在10%以上,郑州银行居首,溢价率达到93。61%,其A股市净率为0。43倍,滚动股息率为0。95%,港股市净率仅为0。22倍,滚动股息率则为1。84%。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持续坚定加仓港股 成交占比超40%

  

  

  近期,一场围绕“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性的争议,令港股上市企业巨子生物身处事件的旋涡之中。其间,另一医美巨头华熙生物的加入,使这场商战持续升级。截至目前,巨子生物旗下核心产品可复美的成分争议仍无定论,其销量、股价遭受明显冲击,正面临消费者信任的考验。

  事件争议至今未有定论。

  最近,重组胶原蛋白新贵巨子生物陷入“多事之秋”。回溯事件起因,自5月下旬起,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通过多个视频质疑巨子生物涉嫌严重造假,称其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产品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

  对此,巨子生物迅速否认,强调产品合规,内部检测远超0。1%,并质疑郝宇的检测方法和动机。此后,双方就检测方法展开多轮交锋。

  事件的升级是另一医美巨头的高调加入。6月初,华熙生物发文力挺“大嘴博士”。随后,巨子生物又发文反击,两大医美巨头的口水大战也让这场商战的大火越烧越猛。

  记者注意到,巨子生物曾多次声明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行为。同时,巨子生物再发多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说明,称通过质谱法定性确认产品含重组胶原蛋白,通过双缩脲法定量证明含量大于0。1%。但检测方法的选择,再次遭到“大嘴博士”的质疑。

  据新华财经报道,此前市场监管部门回应媒体称:“已经关注到这个事情,目前业务部门正在核查。”!

  6月中旬,“大嘴博士”微博被禁言,多条视频已经下架。沉寂一段时间后,巨子生物首次在声明中承认,公司现有标准存在局限性。6月23日,巨子生物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再次发布《关于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有关问题的声明》。然而,该声明并未如投资者预期般以强有力姿态和确凿证据回应所有质疑。

  巨子生物表示,经过全面自查后发现,“我公司现有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在某些方面已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难以完全适配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高标准和高要求,需要不断地优化迭代。”不过,这份声明并未正面回应外界最核心的质疑——其“胶原棒”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的真实含量究竟是多少。

  关于下一步的措施,巨子生物称,公司将联合科研机构加速推进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的优化与验证、逐步主动公开原料与成品的关键技术参数及质量控制数据、持续参与化妆品用重组胶原蛋白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进展医美巨头销售和股价均受影响。

  记者注意到,在这场关于“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性的争议中,华熙生物的加入让战况更加激烈。实际上,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早有矛盾。据了解,华熙生物以透明质酸(玻尿酸)起家,而巨子生物的核心技术则是重组胶原蛋白。

  近年来,华熙生物的核心产品“玻尿酸”市场热度下降,而以巨子生物为代表的“重组胶原蛋白”路线则销售火爆,带动巨子生物的业绩增速和二级市场股价双双快速增长。

  去年,巨子生物的营收约55。39亿元,净利润约20。62亿元,双双大幅增长。股价方面,巨子生物去年初不到28港元,今年5月下旬涨到87。1港元,一年多涨了200%以上。

  而华熙生物遭到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去年营收同比下滑11。61%至53。71亿元,净利润骤降70。59%至1。74亿元,核心业务板块收入锐减32。68%。股价方面,华熙生物最新股价在51元左右,较此前的高点累计下跌超过80%。当然,这并非华熙生物一家的困境,同被市场称为“玻尿酸巨头”的爱美客、昊海生科也遭遇了类似情况。

  市场“此消彼长”,从玻尿酸到重组胶原蛋白,曾经的“医美一哥”华熙生物自然也如鲠在喉。只是,最终能扳回多少市场、赢得多少业绩增量,还有待时间检验。

  巨子生物方面,目前可复美成分争议持续发酵,其销量、股价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记者看到,在抖音官方榜单中,去年“双11”还位列美妆品牌热卖榜第4的可复美,今年“618”已不见踪影;在天猫平台,其排名也从去年同期的第12名降至第16名。

  股价也是下跌明显,从5月份的87港元/股的高位,跌至目前的57港元/股左右,市值从超900亿港元下跌至610亿港元,累计跌幅近四成,近300亿港元市值蒸发。

  “从品牌形象上看,产品受质疑导致消费者信任度大幅下降,品牌形象受损,可能引发消费者流失。”知名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表示,在市场份额方面,竞争对手可能借此机会抢占市场,导致巨子生物的市场份额缩减。此外,股价也可能受到波及。

  什么是重组胶原蛋白?

  重组胶原蛋白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对编码胶原蛋白的基因进行人工设计与改造,再将其导入特定的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酵母等)中进行表达,从而生产出来的胶原蛋白。

  重组胶原蛋白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避免了动物源胶原蛋白可能携带的病毒、朊蛋白等病原体传播风险,安全性更高;另一方面,能够精准控制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使其与人体自身胶原蛋白高度相似甚至相同,生物相容性更好。

  产业观察。

  风口上的重组胶原蛋白?。

  当下,重组胶原蛋白成为医美新风口。一方面,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行业龙头凭借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在业绩、股价方面都有亮眼表现。其中,锦波生物2024年的毛利率更是高达92。02%,并且连续4年上涨。年报显示,2020~2023年,锦波生物的毛利率分别为80。01%、82。29%、85。44%、90。16%。

  “毛利率的升高主要与薇旖美放量后产品毛利率升高有关。”锦波生物方面表示。记者了解到,锦波生物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薇旖美)于2021年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采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制备的第三类医疗器械。

  “重组胶原蛋白的高毛利不一定就是资本炒作。在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技术硬实力的突破,它们在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从而实现了高毛利率。”科方得智库创始人张新原表示,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进步,重组胶原蛋白的成本也会逐渐降低,进一步推动市场应用和毛利率的提升。

  站在风口上的重组胶原蛋白,引来很多玩家入局,就连以玻尿酸为主的华熙生物,也试图来分一块蛋糕。记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4月,华熙生物就以2。33亿元收购北京益而康生物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正式进军胶原蛋白产业领域。除了对外并购,年报显示,目前华熙生物亦布局了重组Ⅲ型胶原蛋白研究以及其他重组胶原蛋白产品。

  另一方面,欧莱雅、雅诗兰黛、珀莱雅、上美股份等众多国内外头部美妆企业的持续发力,以及药企等跨界玩家的加入,也让重组胶原蛋白的热度继续攀升,越来越多出现在护肤品、械字号产品,乃至彩妆产品中。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重组胶原蛋白虽具有广阔前景,但仍需警惕市场热度可能导致的短期过剩现象,企业应注重创新驱动,防止陷入同质化竞争。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性遭疑,两大医美巨头隔空叫板 “可复美”成分争议持续发酵。

相关文章

新一代电池快充材料快速起量,磷酸铁锂头部企业狂拿订单(凌晨!全球首位QQ第256

新一代电池快充材料快速起量,磷酸铁锂头部企业狂拿订单(凌晨!全球首位QQ第256

  在锂电正极领域,技术更迭正在重塑产业格局。   富临精工6月5日晚间公告称,子公司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江西升华”)与宁德时代(300750。SH)签署了一项...

福耀玻璃去年净利润同比增超33% 拟每股派1.8元

福耀玻璃去年净利润同比增超33% 拟每股派1.8元

        3月18日晚间,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耀玻璃...

中国建材集团战新产业连续3年 收入破千亿元

中国建材集团战新产业连续3年 收入破千亿元

     截至2024年,中国建材集团战新产业连续3年收入突破千亿元、利润突破百亿元,战新产业投资占比超过50%,并推进了涂料、石墨负极、光伏玻璃...

635亿债务压顶,远洋集团再卖北京核心资产

635亿债务压顶,远洋集团再卖北京核心资产

        远洋集团的“自救清单”上又添新项...

黄仁勋已结束中国之行 知情人士称全程未与DeepSeek会面

黄仁勋已结束中国之行 知情人士称全程未与DeepSeek会面

        4月19日,第一财经记者独家获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