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小米YU7能否“御风而行”? ,“AI百镜大战”热潮背后:小米眼镜发售
自2024年底,工信部官网披露小米汽车新款SUV车型“YU7”后,其“陆地战车,御风而行”的寓意收获了不少车迷的青睐。在经历小米YU7不参加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2025年5月底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不开启小定等几次期待落空后,小米YU7终于在6月26日晚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开售18小时,小米YU7锁单量突破24万台……小米YU7开售的火爆情况符合人们的预期却又不断刺激车迷的神经。
高度聚光灯审视下,随之而来的是接连不断的问题。
6月27日,上市第二天,有媒体在赛道测试小米YU7时刹车片起火。对此,小米汽车回应称,视频中的小米YU7 Max在天津V1赛车场进行1个暖胎圈+1个飞行圈后,在未进行散热圈的极端情况下,直接驻车,高温导致制动片有机物材料发生起火,但制动系统整体未出现任何制动失效等问题,功能健全,使用正常。此外,测试车辆未使用小米YU7 Max大师模式中的“能量回收增强”功能。
性能测试风波还未平息,7月1日,又有一些消费者质疑小米YU7疑似存在偷改汽车配置的情况。部分车主称,下单时小米YU7的标准版和Pro版均显示有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但订车后却发现只有Max版本有此功能。
就上述质疑,《经济参考报》记者联系了小米汽车客服。客服人员承认此前专属配置单PDF文案存在错误并致歉。但对于退定金的需求,客服则坚称,由于定购时提醒消费者确认购车配置,且官网给出的配置描述信息无误,所以不能退还。
这种答复显然无法让所有用户满意。随后,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其微博发文称,小米YU7将限时改配,7月6日上午10:00到7月7日晚上24点,锁单用户(非准现车)都可参与改配。
雷军的微博给了一些选配错误用户一次更正的机会,但部分冷静下来的用户面对漫长的交付周期犯了难。《经济参考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小米汽车销售服务中心(北京国贸店)和一些门店咨询了小米YU7标准版的交付时间,工作人员表示,锁单之后的交付周期差不多为57到60周。“现在定购交付得一年了。”一名销售人员称。
事实上,针对小米汽车显示的交付时间问题,小米汽车也在微博做过解释:小米汽车中App显示的交付时间为预估交付时间参考,根据锁单量及当前产能情况测算,首次更新了所有订单的预计交付周期。然而,随着产线磨合提效、产能挖潜爬坡,实际交付时间也可能会有动态变化,小米汽车App中会动态更新预估时间。
但即便是小米汽车销售也无法对能否大幅提前交付给出保证。
这也让其他一些汽车品牌销售抓住了机会:极氪、蔚来、智己、阿维塔等多家车企的一些销售人员在网络上表态,转定自家品牌,愿为用户全额承担5000元定金损失。
其中,极氪汽车北京一门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针对小米YU7补定金的活动,需要用小米汽车订单截图来购买极氪汽车,极氪汽车会退给消费者价值5000元的50000等额积分,充值到App里,可用于后续的充电、保养、购物等。
蔚来公司上海总部一名销售人员表示,可以理解成购买蔚来任意一款汽车减5000元,但是萤火虫系列除外,“萤火虫是减2000元”。
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3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和36。9%。1至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69。9万辆和56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2%和44%。数据很亮眼,但众多新老造车势力在“反价格战”的大背景下,目前能够抢夺“客源”的手段并不多。
“竞争到最后,拼的就是质量和服务。”业内人士认为,与小米SU7上市后面临的情况相似,由于小米自带话题流量,“生”于聚光灯下的小米YU7也面临更多的审视和质疑,与其落入“自证”陷阱,不妨做好自身。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聚光灯下的小米YU7能否“御风而行”?
从概念走向现实的AI眼镜,真实体验如何,是否名副其实?
最近,小米CEO雷军发布的“面向下一代智能设备”——小米首款AI眼镜,将此前略显冷门的AI眼镜推向了大众市场。
7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线下走访上海小米门店发现,这款AI眼镜尽管发布不到一周,目前现货已经处于基本售罄状态,“标准版还有为数不多的现货,变色版现货最少要等半个月。”静安区一位门店销售告诉记者。
根据雷军介绍,小米AI眼镜拥有随身AI入口,搭载1200万像素高清镜头,可沉浸式拍照、录制视频,支持第三方APP视频通话、直播,实时分享,定价1999元起。
记者现场测试发现,这款AI眼镜最吸引人的功能是即时录制视频——即通过镜片进行第一视角的视频拍摄,并迅速传送至手机,这也意味着以后拍摄视频不再需要有形设备,可以通过眼镜注视完成。
此外,根据雷军在发布会上的透露,这款小米AI眼镜可以实现实时扫码支付,不过,根据小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相关升级没有完成,预计要到8月才能实现这项功能。
据京东旗舰店显示,小米AI眼镜在发售5日内已经销量破万,而淘宝旗舰店销量为4000+。
AI眼镜仍是“未完全体”。
所谓AI眼镜,指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主要通过内置的AI芯片和大模型来提供智能化服务,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目前的AI眼镜主要以提供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导航等功能为主。
从价格来看,1999元的售价,可以实现录视频、录音、实时翻译和打电话功能,性价比颇高。
除了标准版本,小米AI眼镜还推出电致变色版本,双指划动镜腿即可完成变色,单色电致变色有深黑至浅灰4档调节,彩色电致变色有紫蓝粉灰4档调节。目前,变色版本最受欢迎,京东、淘宝旗舰店显示全部售罄。
但是消费者也有自己的体验,“和普通眼镜相比,小米这款AI眼镜镜框很厚重,似乎有些不太适合日常佩戴。”现场一位顾客坦言。
“宣传的AI实时对话功能,在实际体验中似乎有延迟,另外,如果是全家的智能家居都使用小米,喊了小爱同学,经常会一起响应,发生乌龙。”另一位购买了AI眼镜的消费者表示。
从配置而言,小米对标的是RayBan-Meta(Meta和雷朋合作款)智能眼镜,其京东旗舰店显示,售价从4800元起步,相比较而言,小米的价格优势明显。
但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此次1999元的售价,相比此前小米手机的超强性价比,此次在价格上并未和其他国产品牌拉开显著差距。以京东智能眼镜热卖榜单为例,包括雷鸟、星纪魅族、界环等多个品牌眼镜价格比小米更低。
和决心搅局市场的汽车相比,小米此次推出的AI眼镜更像是带着AI概念的“未完成体”,更多是试水市场需求,但从其火爆的销售表现来看,目前需求十分旺盛。
AI眼镜的热潮究竟是如何掀起的?
知名AI眼镜初创企业Rokid副总裁王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这个话题,他表示,首先因为生成式AI大模型越来越成熟,大模型需要端侧载体,AI眼镜是一个很理想的落地端侧载体。
此外,对标海外头部领先的Meta眼镜,大家认为中国的公司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市场对AI眼镜预期很高,都认可这一赛道并持续有新玩家加入。但不论如何,参与的玩家多,把这个行业做大是件好事,“我觉得现在处于早期,(是)增长曲线还非常高的一个阶段。”王俊杰坦言。
“AI是个巨大的机会,是不亚于工业革命级别的机会。”另一知名AI眼镜公司Xreal创始人徐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当前的AI眼镜产业整体不够智能。“比如Meta Ray-Ban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一个AI眼镜,更像是一个带着AI概念的时尚单品。”。
市场尚未迎来最后赢家。
据IDC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1280万副,同比增长26%,中国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280万副,同比增长107%。并且到2035年,AI眼镜销量有望达14亿副,全球AI眼镜在2030年将达到20%的渗透率。
这也意味着相比如今的市场,AI眼镜将迎来广泛的增长空间。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去年就预料到AI眼镜的火爆局面,去年11月,他首次提出“百镜大战”的概念,“最近雷朋和Facebook做了一个眼镜,我也买了还没用,像它是一个就比较轻量级,它是一个摄像和语音问答的这样一个东西,我觉得有机会。百度也模仿Facebook做了一个类似的智能眼镜,我估计后面可能每个互联网公司都会做一个眼镜,成为百镜大战。”。
2025年被业内认为是AI眼镜元年,预计将有超过百款新品眼镜发布,在这场混战中,既有小米、三星、联想等消费电子企业,也有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大厂,还有雷鸟创新、星纪魅族等创业公司。
对于AI眼镜的前景,徐驰判断,未来的2-3年会随着大模型的提升会有巨大的变化。“两三年之内一定会看到真的有用、戴得住的、非常聪明的AI眼镜出来,我们对这个事充满期待。”!
徐驰认为,AI眼镜的体验70%在于大模型,因为需要优化多模态体验,让它变得更聪明。剩下的30%在于硬件的调优(Tuning),也就是要让眼镜的体验,比打开手机上的AI APP体验更好才行。但是目前市面上AI的眼镜还没做到这点,并没有超越手机本身的体验。在这30%的Tuning上,要依赖于眼镜厂商去做好。
在徐驰看来,最理想的状态下,AI眼镜就像一个会各国外语、智商和朋友差不多的“好闺蜜”,“有很多事可以跟它聊,有很多事可以让它帮你去做,它会独立地、很聪明地完成很多事情,这个事两三年之内一定做得到,但需要大模型企业和眼镜厂商深度整合打磨。”。
小米眼镜的火爆,也带动产业链上扬。据公开资料显示,小米AI眼镜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大多为中国本土企业,包括整机代工巨头歌尔股份、光学龙头舜宇光学、蓝牙芯片厂商恒玄、存储厂商佰维存储、电池供应商德赛等,此外还有高通、索尼、创通联达和楼氏电子等中外合资厂商和海外企业。
中外巨头在AI眼镜上的竞争可能会加剧,行业将进一步迎来角逐。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6 原标题:“AI百镜大战”热潮背后:小米眼镜发售5日现货售罄,假噱头还是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