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中央重磅发声,2025年7月开始救楼市的号角全面吹响了及堪比29个安钢,年
今天必须告诉你们一个关键转折点:2025年7月将成为中国楼市真正的政策分水岭。
就在7月4日,住建部调研组在广东、浙江现场发话,要求各地“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这可不是普通的口号,而是带着具体行动路径的军令状:稳定预期、激活需求、优化供给、化解风险四路并进。
而就在6月13日国常会上,“更大力度”的表述已被首次明确提出。从“稳定”到“止跌回稳”,一词之变背后是政策决心彻底质变。
一、市场现实:冷暖交织的分化图景。
站在7月的门槛回望上半年,楼市呈现的是一幅割裂却暗藏生机的画卷。
政策面上半年全国170个省市(县)出台政策超340条,平均每天近两条政策落地。
这些弹药集中打向核心城市,效果已开始显现。
深圳、广州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幅超15%,北京、上海小幅增长,杭州、成都的改善型楼盘甚至要抢购。
我实地走访上海市场时发现,仅5-6月就有75个新盘入市,其中20个“日光”。
徐汇滨江某豪宅开盘当天6000万级户型被秒光——有钱人对好房子的渴望从未消退。
但另一边,二手房市场仍在寒冬中“以价换量”。
上半年百城二手房价累计下跌3。60%,6月单月环比再跌0。75%,连续38个月阴跌。
深圳业主王姐的遭遇很典型:她福田区的三房挂牌5个月,降价90万才成交。
“看房人开口就砍价百万,仿佛我们是在卖白菜”,她苦笑着说。
这种分化恰恰说明:不是没人买房,而是大家只愿为好资产买单。
二、7月政策“四箭齐发”,瞄准痛点。
本月起,救市工具箱已升级到2。0版本,我梳理出最具杀伤力的四招。
房企“输血机”全开:央行将房企融资“白名单”专项借款猛扩至8。5万亿,这相当于给开发商装上人工心肺。
某头部房企融资总监私下透露:“去年求银行放贷像讨饭,现在优质项目能拿到3字头利率”。
首付门槛“熔断式”下调:西安、盐城等地干脆取消首套和二套区别,商贷首付比例统一降至15%。
算笔账:武汉买300万新房,首付直接从90万腰斩至45万,叠加1%的“卖旧买新”补贴,又能省3万——这分明是逼刚需进场。
万亿活水灌入市场:5月央行降准释放的1万亿资金,正在变成你我手中的房贷。
100万贷款月供少133元,30年省息4。7万,省钱才是硬道理。
好房子标准“动真格”:住建部新规要求新建住宅绿色节能率65%以上、智能家居覆盖80%。
北京某项目因适老化电梯和光伏屋顶,溢价率高出周边15%——政策正在重塑价值逻辑。
三、房企与土地市场:残酷的“幸存者游戏”。
行业洗牌比预期更惨烈。上半年千亿房企仅剩4家(保利、绿城、中海、华润),比去年再少2家。
某华南房企总裁在闭门会上直言:“非核心城市项目正在被当成负资产剥离”。
土地市场更暴露残酷真相:300城宅地出让金同比涨27。5%,但TOP20城市吃掉全国68%的份额!
杭州单城卖地收入近千亿,接近去年全年——资金像候鸟一样只向安全港迁徙。
民企里只剩龙湖、滨江等少数玩家还能在核心区拿地。滨江上半年豪掷百亿在杭州抢下16宗地。
董事长戚金兴的底气来自本地改善需求:“我们项目户型误差按毫米算,这才是穿越周期的密码”。
四、普通人的机会藏在哪?
当下市场给出三条生存法则?。
改善型买家迎来“政策黄金期”:首付降低+利率优惠+税费减免的组合拳,让置换成本大降。
无锡多子女家庭能拿5万消费券,相当于白送精装家电。
警惕“伪核心区”陷阱:跟着品牌房企拿地地图走,上半年北京海淀、上海前滩地块溢价率超30%,而远郊地块频现流拍——跟着钱走比跟着销售忽悠更靠谱。
二手房要“快刀斩乱麻”:深圳挂牌量仍超12万套,想变现必须比市场价低5%-10%。但若置换核心区新房,当前价差可能创造十年一遇的窗口期。
政策底牌已经亮出,但市场全面回暖仍需时间。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百城二手房均价仍在探底,这印证了住建部调研组的判断:止跌回稳需“多管齐下”的系统作战。
不过作为十年楼市观察者,我清晰看到高能级城市的品质楼盘正在走出独立行情——上海内环新盘认购率100%、杭州豪宅单盘销售170亿就是明证。
对普通人而言,2025下半年的楼市既不是狂欢宴也不是修罗场,而是一个用清醒头脑捡拾“真实价值”的时间窗口。
编辑丨卡卡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样拼凑起来的大企业并不是好事。”。
2020年,中国宝武以1。15亿吨的年产量登顶世界第一,超越所有对手。
2024年的产量更是直接冲到了1。3077亿吨,年收入能比得上29个安钢!
可为什么这么大一家企业,却被网友说“不是好事”呢?宝武又是怎么走到如此大体量的呢?
一场“吞并”盛宴。
要理解今天的中国工业,宝武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这家公司到底有多大?
它的产量是世界第二的两倍,营收能买下29个河南安钢,这头钢铁巨兽,已然是全球牌桌上最不容忽视的玩家。
宝武的故事,要从一场凶猛的整合说起。
时间拨回2016年,当年的两大央企宝钢与武钢握手言和,合并后的新主体,产能直接跃居全球第二。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随后的几年里,宝武像一头胃口大开的巨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扫货”,江西新余钢铁、山东钢铁…。
一个个地方豪强被它纳入麾下,雪球越滚越大。
2020年是关键的一年。
宝武不仅重组了不锈钢巨头太钢,还成了重庆钢铁的实际控制人,甚至托管了中钢集团。
就在这一年,它以1。15亿吨的年产量,将盘踞王座多年的安赛乐米塔尔拉下马,正式登顶世界第一。
那一年,它一家的产量,就超过了整个印度。
宝武的崛起,踩准了中国工业化狂飙突进的鼓点。
新中国成立后,从造船、基建到汽车,无数行业嗷嗷待哺,对钢铁的渴求,为它提供了最好的温床。
中国这片火热的土地,就是它最好的养料。
规模过大
规模是柄双刃剑。
当中国钢铁产量在2020年突破10亿吨,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时,隐忧也随之浮现。
钢铁行业背负着“高能耗、高污染”的原罪,这顶帽子沉重无比,环保的压力,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市场。
过去撑起钢铁需求半边天的房地产市场,突然凉了,钢材需求下滑,价格一路走低,钢厂的利润被压成薄薄一张纸。
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对宝武而言,单纯的规模优势,已经无法保证未来的安枕无忧,前路,似乎被一堵无形的墙堵住了。
积极改变
面对这堵墙,宝武的选择不是绕路,而是变身,它要撕掉旧标签,给自己换上一颗“科技芯”。
首先,是向绿色开刀。
当欧美同行还在为碳税问题扯皮时,宝武在新疆的八一钢铁厂,一座2500立方米的富氢高炉已经点火运行。
这项技术,能让碳排放直接砍掉60%。
它的绿色雄心甚至延伸到了海外。
在沙特,宝武投建的第一座海外绿色钢厂,直接采用绿氢炼钢,碳排放同样锐减60%。
在非洲,它主导的西芒杜铁矿项目,坚持推行中国的低碳标准,被几内亚总统盛赞为“非洲工业绿色转型的教科书”。
如果说绿色转型是“拆弹”,那么技术创新就是“铸剑”。
走进宝武的实验室,你会看到科幻电影里的一幕,一张薄如蝉翼的钢片,厚度仅0。015毫米,比A4纸还薄,用手就能撕开。
这就是传说中的“手撕钢”。
在更广阔的领域,宝武的硅钢产品,默默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从三峡大坝的发电机组,到特斯拉汽车的充电桩,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我们乘坐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车轮也来自宝武的特供钢材,轻松应对着极限碾压。
更让人惊叹的是,宝武已经杀入了AI赛道。
它自主研发的钢铁大模型,正开始接管生产线。
这个AI大脑,吞下了工厂四十年的炼钢数据,能精准计算高炉该喷多少煤,转炉要如何控温,甚至能预测钢水成分的细微变化。
过去充满危险的高温岗位,如今工人只需坐在屏幕前远程监控。
AI不仅将废品率压到最低,还把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它还在扩大。
今天的宝武,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钢铁厂,它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向上游、下游和多元领域无限延伸。
在产业链的上游,它把手伸向了全球矿山,它不仅控制着全球最大的铬矿资源,还在非洲西芒杜手握亿吨级的铁矿石。
资源,就是话语权。
在产业链的另一端,它生产的材料,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用于火箭的镁合金,也有用于手机芯片的电子铜带。
这显示了它向高精尖新材料领域进军的决心。
在国内,宝武旗下竟有20家上市公司,构成一个庞大的“宝武系”,业务版图横跨工业金融和智慧物流,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
更重要的是,它成了国家名副其实的“钢铁脊梁”。
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国产航母的飞行甲板,中国空间站的太阳能支架…。
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站着的都是宝武。
它甚至承担了中国90%的核电用钢供应,在这个领域,它的地位无可替代。
“钢铁自强”。
在宝武的上海基地,无人驾驶的运输车在全自研的控制系统下往来穿梭。
在韶关工厂,一群00后技术员,三年内提出了37项工艺优化方案。
年轻的血液,正为这头巨兽注入新的活力。
但如果你走进宝武的老厂区,一块晚清的牌匾,依然悬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上面是洋务运动名臣张之洞题写的四个大字——“钢铁自强”。
这块牌匾,早已超越了文物的意义,成为这家企业的精神图腾,它提醒着每一代宝武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从晚清洋务派的梦想,到今天AI驱动的智能工厂,工具在变,技术在变,但那种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渴望,从未改变。
这条从历史深处延伸而来的钢铁之路,在今天,依然滚烫。
你知道宝武钢铁吗?
参考资料。
【1】上观新闻:125个AI应用带来每年上亿元效益,宝武以智能化引领品牌升级。
【2】证券时报:宝武集团董事长陈德荣:“十四五”期末集团上市公司数量将增至20家。
【3】佛山市金属材料行业协会:宝武2022:粗钢产量1。32亿吨,营收1。16万亿元,利润31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