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重大利好,光伏集体涨价!新热点方向出现了(附详细名单)-深圳龙头企业暴雷!
光伏产业,这个曾经的“卷王之王”,如今终于要迎来一场“铁腕ge命”了!
先来说个事儿,7月1号,重要会议刚开完,国内那几家光伏玻璃的龙头老大突然联合宣布:从7月开始,集体减产30%!
这哪是普通的市场行为啊,分明就是一场行业自救的“突围战”。
再往深了看,这背后可是有国家在给方向、给政ce撑腰!
以前光伏行业的内卷,那真叫一个惨烈。多晶硅价格从2022年的30万/吨一路崩盘到3万/吨,硅片从7元/片跌到0。8元/片,组件更是腰斩到0。9元/W。
整个产业链陷入“面粉比面包还便宜”的荒谬循环,企业亏得底朝天,可谁都不敢停产,因为“割肉”总比“断粮”强。
但这次不一样了!就这几天,多晶硅期货涨了17%,硅片单日涨幅8%-11。7%,连最下游的组件都开始试探性涨价。
这要是放在上周,别说想了,做梦都不敢梦。
7月9日,整个光伏产业链价格普涨:硅料N型复投料飙到3。71万/吨,硅片企业紧急调价,组件突破0。69元/W。
最反常的是,硅料企业突然集体停报核算成本,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在给市场发信号——行业规则要变天了!
再看政ce层面,持续性是不断,7月1号的重要会议,7月4日工信部紧急座谈会,大家猜一下接下来还会不会有?。
7月4号的这个会议准备直接放出“狠招”——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10月15日生效,“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写进法律。
新建光伏项目资本金比例从20%提至30%,滁州试点把产能指标纳入国家监管。
还有那套“备案核查-产能监测-违规清退”的监管组合拳,简直要把光伏行业的“内卷温床”连根拔起。
更有意思的是,光伏企业自己也在搞自救。
财新网曝光,硅料龙头们正秘密筹备一个“救市平台”,准备承债式收购过剩产能。
协鑫的联席CEO甚至放话,这个方案已经获得主要企业支持,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跟进,目标是年内彻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为什么说这次光伏反内卷是“史诗级”?
因为它直接戳中了中国制造的“内卷死穴”。
美国靠着技术壁垒把芯片做成全球高溢价的印钞机,而我们光伏明明是世界领先的高端制造业,却在内卷里把利润卷成了“地板价”。
这次如果真能通过政ce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把落后产能淘汰掉,把技术门槛抬高,把成本控制权交给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那光伏行业说不定真能成为“中国智造”转型的标杆。
有三个领域值得重点关注:硅料环节: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像大全能源、通威股份、协鑫科技这些巨头,靠低成本电价和规模效应压死二三线企业。
未来谁能在“成本战+政策战”中活下来,谁就是下一个光伏寡头。
电池组件:技术迭代是这里的主旋律。BC(背接触)电池因为转换效率高,正在欧洲和中国分布式市场吃香喝辣。
谁先掌握这种高溢价技术,谁就能在组件市场撕开一道利润口子。
辅材与新技术:这里是“弯道超车”的隐藏赛道。比如光伏玻璃,福莱特和信义光能靠着大窑炉技术和高自供率石英砂,硬是在行业寒冬里把成本压到同行哭。
还有那个“少银化/去银化”趋势,像博迁新材用银包铜粉把银耗量降了70%,直接把银浆成本给砍了一大半。这种降本增效的技术革命,才是光伏行业未来的真正护城河。
总之,光伏这场“反内卷风暴”不是普通的行业调整,而是一次彻底重构。直接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光伏就是处于";短期阵痛、长期光明";的转折点。
而这个转折点它不仅关乎光伏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可能是中国制造业摆脱“低端内卷”、迈向“高端溢价”的分水岭。如果这次能成,光伏行业不仅会涅槃重生,还可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场革命性示范。
老规矩,小猎豹直接把相关受益的公司汇总好了,方便大家查看。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7月6日凌晨一点多,曾被消费者视为“充电宝一哥”的罗马仕发布了一则重磅通知,宣布公司从即日起停工停产。
这则通知来的十分突然,同时也意味着该公司绝大多数员工只不过是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后就被迫“失业”了。
最过分的是,很多员工试图返回办公室取回自己的私人物品时,竟发现自己的办公室门禁权限已经被悄悄修改了,工资更是骤降了80%。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的“充电宝一哥”,落得如今停工停产、人去楼空的下场?
罗马仕老板疑提前听到风声,在事发两月前精准卡点卸任法定代表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召回风暴,49万台充电宝埋下祸根
作为深圳的龙头企业,罗马仕曾是充电宝行业的标杆企业,产品畅销80多个国家,年销量超过5000万件。
从国内的校园到海外的街头,罗马仕充电宝几乎无处不在,其凭借简洁的外观设计、亲民的价格和铺天盖地的营销策略,迅速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国民品牌”。
尤其是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充电宝,罗马仕的产品往往位列前茅,其依靠售价低、大容量、多接口、快充等卖点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然而,谁都想不到罗马仕这样的国内知名品牌,会沦落到如今这样濒临破产的地步。
其实罗马仕这场突如其来的停工停产,根源要追溯到一个月前的产品召回事件。
6月16日,罗马仕发布公告,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三款型号充电宝共49。17万台,召回原因则是电芯隔膜材料存在缺陷,可能导致燃烧风险。
经调查,问题出在供应商安普瑞斯的外包工厂,该工厂违规替换原材料,导致产品满电温度高达87°C,超出行业安全标准五倍。
这场召回给罗马仕带来超过4000万元的直接损失,叠加产品全平台下架的影响,罗马仕每月营收损失达1-2亿元,最终导致资金链彻底断裂。
需要强调的是,罗马仕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坍塌的,而是早就被蛀空了,最后这场召回风波,不过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烧垮罗马仕的“两把火”
罗马仕第一把火,烧在万米高空,2025年3月,香港航空的飞机上,行李架毫无征兆地开始冒烟。
密闭机舱里,那种烧焦塑料的毒气混着恐惧,能瞬间攥住所有人的心脏,事后一查,元凶就是罗马仕的充电宝。
这一下罗马仕的名字比任何一次“双十一”都火,只不过是从销量冠军沦为了“危险品”的代名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个月后,一个去日本旅行的游客,半夜被浓烟呛醒,发现民宿的榻榻米竟然烧了起来,而起火点,还是那个正在充电的罗马仕。
这位游客自己搭进去八千块赔偿不说,罗马仕的屡次着火,更让所有人心里打了个寒颤:这玩意儿,放家里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啊。
天上烧完地上烧,罗马仕的自燃,从“小概率事件”变成了“新常态”。
紧接着,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开始,步入6月后,北京多所高校发布通知,明确禁止使用罗马仕充电宝,理由是其相较其他品牌“更容易爆炸”。
之后罗马仕的3C认证被暂停,快递公司也以安全风险为由拒绝运输其产品,电商平台陆续下架相关商品。
为了挽回声誉,罗马仕在6月16日宣布召回49万台问题充电宝,然而,召回过程困难重重。
物流公司拒收召回产品,消费者退货退款申请滞留数十天,部分人更是仅收到5元补偿或一条充电线作为解决方案。
这一系列事件的陆续发生,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罗马仕的不信任。
罗马仕“便宜”的代价
罗马仕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火灾只是表象,根子烂在它的“低价”里。
当年充电宝市场野蛮生长,大家都在拼容量、拼接口,而罗马仕则是直接祭出了杀手锏——价格。
别家卖两百,它敢卖八十、九十九包邮,这怎么做到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一个离职的老员工说,罗马仕那根本就不叫造产品,而应该叫“攒”产品。
为了把价格打下来,罗马仕生产线的模具几年不换,能省一分是一分,电芯是找最便宜的供应商往死里压价,甚至连最基本、保障安全的温控元件,都敢省掉。
说白了,消费者花80块买的那个“两万毫安”,就是个样子货,里面的电芯根本承受不住长时间大电流的折腾。
随着事件被曝光后,很多消费者才知道,原来那几年贪图的便宜,追捧的“国民品牌”,不过是一场用安全换销量的豪赌。
“金蝉脱壳”的老板
其实在危机爆发前,罗马仕高层就已经出现异常变动,4月23日,公司创始人雷桂斌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职务,由雷社杏接任。
随后在6月30日,法定代表人再度变更为雷杏容,然而仅仅三天后的7月3日,雷杏容又突然卸任,雷社杏重新接回这一职位。
短短三个月内,罗马仕法定代表人三度易主,在雷桂斌、雷社杏、雷杏容之间来回变动。
而据多名员工反映,更早的异常出现在今年4月,公司雷桂强、雷灿锋和雷桂斌等五个主要负责人已经全部退出钉钉群了,并且已几个月没有露面。
与此同时,罗马仕自4月起便开始了大规模裁员,从800多人裁至400多人,而当员工面临欠薪和失业困境时,广大消费者同样陷入了维权僵局。
罗马仕官方曾指导消费者对召回充电宝进行无害化处理:将产品浸泡盐水并拍摄视频,提交客服后办理退款。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人完成处理后却遭遇客服“消失”,消费者在淘宝平台申请退款时,系统显示“卖家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
有网友晒出的截图显示,自己前面还排着17万人等待处理,截至7月初,49万台的召回承诺中,仅落实了330807件产品,不到总量的6%。
种种迹象表明,罗马仕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员工维权、消费者退款难、供应商欠款问题以及品牌信誉的崩塌,都让其复苏前景蒙上阴影。
罗马仕若想走出困境,需从根本上整改供应链管理,优化产品质量,同时妥善处理员工和消费者的诉求。
然而,资金链的断裂和管理层的失联使得这些目标难以实现,罗马仕未来能否通过整改重获市场信任,目前仍是未知数。
信息来源。
1。原文登载于环球网2025年07月08日关于“罗马仕突然宣布停工、闭店!‘90%员工被放假’!”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光明网2025年07月06日关于“罗马仕深夜正式发布停工停产通知,将停工6个月”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每日经济新闻2025年07月06日关于“从禁用到停工,员工讲述亲历罗马仕充电宝‘雷暴’:这一月像过山车,心情很复杂”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