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金饭碗被砸碎!当年挤破头,考进银行的年轻人,开始后悔了 ,吃相太难看!火车
文/珠玑说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曾几何时,银行那份工作,是多少人眼里的“金饭碗”——光鲜、体面、钱多、稳定!挤破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要考进去,可如今,这“金饭碗”似乎裂了、碎了。
一边是外面的毕业生还在拼命往里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人人羡慕的银行“金饭碗”,如今还值得年轻人拼命去抢吗?
金饭碗的裂痕:年轻人为何逃离银行这座“围城”?
当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挤进银行的年轻人,正排着队想逃离:浙江姑娘放弃50万年薪辞职的消息,更是火上浇油。一边是里面的人想出来。
“50万年薪不要了!”一位浙江姑娘辞去银行工作的消息曾冲上热搜,引发一片哗然,令人惊愕的是,这并非孤例——社交媒体上,“银行离职”、“逃离银行”的帖子铺天盖地。
年轻人一边排着长队挤进银行大门,一边又有人排着队准备离开。这座曾被奉为“金饭碗”的殿堂,如今竟成了一座令人五味杂陈的“围城”。
入职前:想象璀璨,万人争渡。
在无数应届毕业生和求职者眼中,银行始终闪耀着近乎神圣的光环。那气派的玻璃幕墙大厦、笔挺的制服、稳定的“体制内”身份,以及诱人的“金领”收入预期。。?。
共同构筑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职业殿堂,每年银行校招季,都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数据显示,某些热门银行岗位的录取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数百比一!年轻的学子们挑灯夜战,只为搏得一张入场券。彼时,“银行”二字几乎等同于“前途无量”。
入职后:光环褪色,落差刺骨。
然而,当大门真正打开,踏入其中,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却瞬间感到了刺骨的冰冷,“打杂”与“机器人”:工作内容的幻灭感, 名校金融硕士生小李入职某大行后,被分配到网点柜台。
他本以为能接触核心业务,施展所学,现实却是日复一日地数钱、盖章、处理简单存取款。“感觉自己像个高级点钞机,专业知识完全用不上,更别提什么职业规划了。”。
另一位90后女生在辞职自述中直言:“忙得像个机器人。”除了基础的柜面操作,她大部分精力被各种“经营任务”占据——下班后还要在停车场“堵人”办ETC。
周末要去社区摆摊推销信用卡,朋友圈变成产品广告刷屏地。银行基层,正沦为“高级销售”与“全能打杂”的混合体,技术含量与个人成长空间被严重压缩。
“金饭碗”变“铁饭碗”:薪酬预期的残酷落差。
银行收入早已不复“金领”传说,尤其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起薪往往远低于预期。一线城市国有大行的柜员或客户经理,月入几千元是常态。所谓的“高薪”,严重依赖业绩提成和难以完成的KPI。某银行新员工自嘲:“年终奖发下来,还不够买一部新手机。”。
更令人焦虑的是薪酬增长缓慢,相比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的跃升速度,银行薪酬体系僵化,晋升通道狭窄,论资排辈现象普遍。“一眼望到头”的收入预期,浇灭了年轻人的热情。
“白加黑”、“5+2”:常态化的隐形压榨。
“银行下班时间,只是换个地方继续上班。”这并非戏言,开不完的夕会、培训,做不完的报表、数据整理,打不完的营销电话,回复不完的客户咨询… 让“加班是常态”成为银行人,尤其基层年轻员工的真实写照。
一位支行客户经理分享:“周末永远在陪客户,或者在去陪客户的路上。法定节假日?能完整休一天就是奢望。”。
无形的KPI大山和“全员营销”的文化,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彻底消失,身心俱疲成为普遍状态。
逃离与反思:困局何解?
当幻灭感、收入落差与高强度压力叠加,逃离便成了部分年轻人清醒的选择,“上岸”考公:寻求真正的“铁”与“稳”。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曾经被视为“铁饭碗”、收入远不如“金饭碗”香的传统公务员岗位,如今成为不少金融“金领”争相“上岸”的目标。
金融专业毕业生小王,在银行工作两年后毅然辞职备考公务员:“至少工作内容明确,压力可控,生活有保障,不用再为完不成的指标焦虑失眠。” 这背后是对银行高压、不稳定状态的一种消极抵抗,也是对“真稳定”的重新定义。
转向市场:寻找价值与活力的新天地。
也有年轻人选择彻底跳出体制束缚,拥抱市场大潮,具备专业能力的转向券商、基金、保险资管等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金融机构;擅长营销的投身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
甚至彻底转行,进入科技、教育、自媒体等领域。他们追求的是更清晰的职业价值感、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大的收入想象空间。
银行之困:转型阵痛与时代洪流。
年轻人的集体焦虑与逃离,是银行业深层困境的缩影,互联网金融的猛烈冲击,持续压缩传统存贷利差空间;网点智能化、业务线上化大势所趋。
基层网点角色弱化、功能转型迫在眉睫;庞大的组织体系、僵化的考核机制、浓厚的“机关化”作风,与追求高效、灵活、创新的市场环境格格不入。
银行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推动数字化转型、强调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尝试优化考核方式、关注员工体验… 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推进。
然而,船大难掉头,从理念到机制的真正转变,道阻且长。基层员工,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人,往往成为转型期矛盾与压力的直接承受者。
围城内外:香不香?答案在风中。
回到最初的问题:去银行网点上班,还香不香?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对追求绝对稳定、不惧琐碎、适应体制规则的人而言, 它可能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或非营销岗位。
但对怀抱职业理想、渴望快速成长、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向往市场化回报的年轻人来说,银行的“金饭碗”光环已然严重褪色,甚至布满裂痕。
它提供的“稳定”,可能伴随着巨大的精神消耗和价值感缺失,银行的“围城”现象,本质是一场代际职业价值观与行业转型阵痛的激烈碰撞。
它撕开了传统职业光环的包装,迫使年轻人和社会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工作?是表面的光鲜,还是内在的成长与尊严?是虚幻的“金”,还是踏实的“铁”,抑或是充满可能的“活水”?
年轻人的用脚投票,是最真实的反馈,银行若想留住人才、重焕生机,必须痛下决心,加速推进实质性变革——打破僵化的机制,真正赋能员工,提供有价值的成长平台,重塑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饭碗”,而非仅仅依靠昔日的“金字招牌”。
否则,“围城”的故事,只会不断上演。而那句“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终将成为这个时代职业迷思的苦涩注脚。
参考来源:
华夏时报——金饭碗不如铁饭碗香?金融业“金领”扎堆考公,业内人士:起薪不达预期,工作内容偏“打杂” 2025-04-24。
经济观察报——去银行网点上班,还香不香? 2024-06-01。
极目新闻——“90后”女孩辞掉年薪50万银行工作:忙得像个机器人,经营任务完不成 2023-04-24。
新浪财经——银行围城:薪酬增长慢,加班是常态,年轻员工想逃离,应届毕业生却想挤进去 2022-10-31。
文轻岛。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数天前,沪昆线 K1371 次列车的玻璃上,还留着破窗锤砸出的蛛网裂痕?。
那是闷热车厢里 200 多名乘客的“透气希望”。
数天后,互联网上已经冒出 200 多个 ";砸窗小伙"; 账号,签名清一色写着“本人在此”。
从“紧急避险该不该被批评”的理性争论,到“冒名者比碎玻璃还多”的荒诞闹剧。
从乘务员挡窗口的焦灼,到平台连夜“一刀切”的整治!
这场始于意外的火车故障,怎么就跑偏成了流量狂欢?
砸窗争论的起点
事件的起因,要从一次突发的火车事故讲起。
7月2日,沪昆线上,一辆货运火车因停车不及时,与K1371客运火车发生碰撞。
剧烈撞击下,客车车厢脱出轨道,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也极大地拖延了火车的行程。
而对于车厢内的乘客来说,这场事故的影响更为深远。
时至晚上八点,夜晚的到来并未降低空气中的热量。
当时火车站正位于一座小型火车站,站内也没有旅客集散地。
同时火车车厢与地面的高度差,无法让乘客自由的下车通风。
以至于所有乘客都被迫蜗在火车车厢内。
更要命的是,突发的撞击,也让火车不得不停下了空调凉风的供应。
炎热的空气、旅客堆积的热量、排不出的蒸汽,让车厢化为蒸炉。
即使车组成员送水、开窗,却依旧无法缓解令人难受的环境。
甚至出现了旅客反映头昏脑胀的情况。
而眼看着周围人状态愈发不对,终于有个年轻人站了出来。
他手持破窗锤,将临近的玻璃砸碎,打开了一个大洞。
虽然不是很凉快,但足以通风换气。
也正是因为他的举动,引发了矛盾的开端。
很快车组成员赶到了位置,用身体挡住洞口的同时,将男子带走批评教育。
在抢修工人的努力下,列车于数个小时后,重新恢复了空调供应。
按理来说,这件事应当到此为止。
可男子的行为,以及乘务组的处理,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评论区里,网友吵得不可开交。
有些人认为,这是乘客的“紧急避险”,砸窗通风属于“正当行为”。
不仅不能给予批评教育,更应该进行表扬!
有些观点则认为,私自砸开车窗并不妥当,并且车组人员已经进行了紧急处理。
同时乘务人员挡住洞口的行为,也避免了跳窗等行为的发生。
而比起争论“应不应当”,更多的网友开始批评起乘务组“墨守成规”。
不懂变通的行为,才导致砸窗事件的发生。
可实际上,在当时的温湿度情况下,列车组能做的操作很少。
而且即便开窗之后,车厢内的温度没有得到降低,反而四散的玻璃、敞开的窗口,极易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引发次生灾害!
更何况,对砸窗男子的措施也只是批评教育。
后来的玻璃等损失,也没有要求男子赔偿,这也已经算是一种“特事特办”。
从种种方面看来,列车组事前事后的操作,真不能算错。
可网络的争论,却依旧你来我往,不相上下。
而在争论之外,又有一些令人不解的网络乱象,正在发生。
“李逵”不出面,“李鬼”称大王
随着相关事件的愈演愈烈,砸窗小伙一时之间成为了热点人物。
可作为当事人的男子,一直没有正式的出面做过解释。
这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网友,蹭流量的可乘之机。
一时间,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一系列“砸窗小伙”的抖音号相继爆出。
他们有的直言自己是砸窗小伙,有的则是用各种缩写、数字。
其中甚至将签名都改成了“砸窗小伙个人号”,就好像自己是本人一样。
面对一夜之间层出不穷的“小伙”,网友们更是尽显“才华”?。
怎么这么多“砸窗”的,K1371有这么多窗户吗?
更过分的是,这些仿冒他人的“视频账号”,已经收获了相当大的关注。
其中多者甚至收获了成千的关注,真不知道是不是比原主账号都多。
而改名不过是蹭热量的一种办法。
一些别有用心的博主,也制作了相关的视频,试图蹭上“砸窗户”得来的流量。
如此丑陋行径,自然收获到许多网友的批评。
但很快,这些假冒账号将意识到。
自己将要面对的,不只是网友的批评那么简单。
平台出手: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假冒“砸窗小伙”的行为,终究触及了平台的底线。
很快,有关平台就开启了“严打模式”。
他们将“砸窗小伙”“K1371”等个人资料、名称的用户,设置为重点关注对象。
统一采取了充值个人资料、网名、个人信息等手段。
这样一波“掀桌子”,着实打击了日益猖獗的“蹭流量”现象。
文章节选。
但这样的“宁可杀错”的策略,也极易威胁到原主的账号安全。
对此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事后原主也可以通过个人验证等方式,解除重置等打击。
并且他们表示,将采用更先进的手段,精准打击这种蹭热点的盲目行为。
一时之间,网友拍手称快。
可对于“蹭流量”等行为的源头而言,平台的多重防护,只是其次。
纵观整场纠纷,其已经是一场纯粹的“流量”“热度”的狂欢。
对于是否该砸窗、有关部门该如何处理,明眼人已然心中有数。
铁路方对于砸窗方仅批评教育、不要求赔偿的结论,已经足以让整件事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在舆论的“狂欢”下,整件事已经从“应不应该”,变成了“输出观点”。
本该盖棺定论的事情,在此却被反复提及。
这就让一些蹭热度的人,嗅到了利益的气味。
所以要真正地遏制这样的行为,还需要位于网络中的每个人,都秉持着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
让本该定论的话题,结束在互联网的深处。
结语
从 K1371 次列车的闷热车厢,到互联网上的流量漩涡。
这场风波像一面棱镜,照出了意外时刻的勇气、规则与人性的博弈,更照见了流量狂欢里的荒诞与清醒。
破窗的小伙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一锤砸出的不仅是风,还有一场关于“边界”的讨论?。
平台的“严打”虽显粗糙,却也在提醒:真正的关注该给事件本身,而非蹭热度的幻影。
希望当意外再来时,我们会更快厘清规则与变通的边界,会更清醒地守护善意而非消费它。
部分参考资料?。
抖音澎湃新闻:#K1373次列车乘客砸窗通风,官方通报事件详情!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破窗的紧急程度,铁路公安已对砸窗男子批评教育!
长安街知事:火车滞留、男子砸窗,官方披露详情——。
北京晚报:锐评丨官方通报“乘客破窗通风”!乘客安全是能否砸窗的标准。
抖音?。
百度百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