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如果想扼杀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毫无还手之力(李建兴:国家还是直
中断与大陆企业的合作,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放言:中国半导体无能为力。
可纵观现在的半导体圈,到底谁被打脸了?
紧跟美国制裁。
2020年中美贸易战还没结束,台积电就在美国的指挥下,屡次无故针对我国企业。
甚至当时美国刚禁止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为华为提供芯片,台积电二话不说就停了合作。
要知道,当时华为可是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2019年他们之间的营收占据了总营收的 14%,他们怎么敢的!
如果不是美国企业紧急填补了订单空缺,那年台积电的净利润别说增加了,有没有还另说呢。
可美国丢来的这些骨头,竟让张忠谋尝到了甜头。
于是2025年6月,美国跑来制裁时,台积电又在旁边鞍前马后。
不但突然宣布对大陆企业实施“硬制裁”,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全都需要台当局核发的许可;连其分布在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地的分支机构都不放过。
消息一出,台积电台北总部的股价当天就涨了3。7%。
可7 月 9 日,大陆一实施反制措施,台积电直接成了挖坑埋了自己的“小丑”。
大陆对台湾 8 家军工企业实施的出口管制举措,不但让这些企业陷入了核心原材料断供的窘境,台积电的股价更是较 4 月高点下跌约 18%。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问题来了,台积电为何敢屡屡对华跳脸呢?
台积电的底气在哪里
1987年,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忠谋成立了台积电,可初创阶段,发展道路就被大公司的专利壁垒挡得严严实实。
台积电为此不得不从零开始建造自己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平台,并且花费大量资金钻研技术难题。
好在创始人张忠谋颇有手段,取得了不少公司的信任,为台积电拿下了大量订单,才让台积电没有突然破产。
可偌大的公司也不能全靠张忠谋一人维持。
这时他遇到了一位贵人——美国企业家葛洛夫,在他的推荐下,台积电获得了国际大厂英特尔的品质认可,直接进入了国际视野。
公司因此在国际上获得大量订单,终于在芯片行业站稳了脚跟。
之后台积电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是进军专业晶圆代工市场,在积累技术的同时攥取了大量资金。
随后还将资金大量投入给研发部门,1999年他们就推出世界第一个0。18微米低功耗制程技术。
之后到了二十一世纪,在其不断的资金投入下,公司的研发实力已经与国际一流大厂并驾齐驱,甚至可以称为世界领先大厂。
直到现在,台积电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能够量产2纳米芯片的公司之一,在晶圆代工领域,只有2家公司能够相提并论。
可就是这样一家公司,背地里却深受美国钳制。
任人宰割,却对华强硬。
2022年,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要求台积电把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厂搬到了亚利桑那州,几乎明摆着要掘台积电的根。
可台积电还是乖乖就范了,一分析才知道,原来把柄在美国手里攥在。
要知道,想要造芯片,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光刻胶材料、美国的设计软件和特殊原材料缺一不可。
而台积电就是在这上面造的空中楼阁,一被美国釜底抽薪,就注定要妥协了。
可面对大陆,台积电却换了一副面孔。
其创始人张忠谋在硅谷的行业峰会上曾说“大陆再多钱也做不出高端芯片”。
甚至他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还大言不惭地表示,如果台湾想扼杀中国,那他们真的无能为力。
看得出来,他们就是仗着核心科技在手,不认为我们会把他们怎么样。
可他们没算到,被逼到墙角的中国芯片产业,正在迸发出惊人的韧性。
求人不如求己
2023年11月,新一代国产CPU——龙芯3A6000在北京发布的消息,让全球芯片行业炸开了锅。
这款采用12 纳米(nm)工艺制造的芯片虽然在技术上不能和如今国际主流的2纳米芯片相比。
但它可是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自主可控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并且4-28纳米的成熟制程芯片,其实占了全球芯片总需求的75%。
从汽车电子到工业控制,从物联网设备到消费电子,到处都离不开这类芯片。
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已经有了量产28nm DUV 光刻机并制造这些芯片的实力。
2024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14纳米产线纷纷满负荷运转,月产能合计突破15万片,报价比台积电低20%,14纳米产品甚至低了30%。
按照这个速度,有行业机构预测,到2027年,中国企业可能会拿下全球40%的成熟制程订单,这恰恰是台积电目前最稳定的利润来源。
而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当张忠谋说“中国大陆没办法反制”时,可能没算到中国芯片在这种绝境下的爆发力。
历史总是相似的,当年美国对我国封锁通信技术,反而催生了华为的5G技术,而现在只是轮到了芯片战。
而这场战争或许会更漫长,但对于中国而言,方向只会越来越清晰,脚步只会越来越坚定。
信源
7月9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国家公布了消费价格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1%,令人大吃一惊。刺激消费刺激了几年,消费还是没有被刺激起来。
0。1%,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经济的深层矛盾:东西便宜了,消费却没热起来;GDP保持着5%以上的增长,居民花钱的底气却没跟着足起来。
这种“增长与消费不同步”的现象,说到底是需求端的“毛细血管”堵了——钱没有顺畅地流到最需要消费的人手里,而直接给老百姓发钱,或许正是打通堵点的关键一步。
看物价的具体变动,更能明白消费的“虚火”在哪。
猪肉价格跌了8。5%,菜市场里的肉摊前依旧冷冷清清,不是大家不爱吃,是钱包里的钱得先顾着房贷、学费这些硬支出;鲜果和水产品价格涨了6%和3%,但鲜菜、粮食还在降价,这说明普通家庭的消费在“精打细算”:贵的少买,便宜的多囤,整体开销没增加,消费自然拉不动。
非食品领域更明显,交通通信价格降了3。7%,5G套餐和新能源汽车越来越便宜,可省下来的钱没变成新的消费,反而进了储蓄账户;教育、医疗这些服务价格在涨,却都是不得不花的“被动消费”,算不得真正的消费活力。
这种消费疲软,和整体经济的“结构性紧绷”分不开。
1—5月,工业增加值增长快于GDP,可企业利润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点,说明工厂开足了马力生产,东西却卖不上价、走不动量。
新能源汽车产量涨了近五成,终端销售却跟不上,市场内卷越来越严重,库存越堆越多;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超三成,可全球贸易摩擦的阴影下,外需说不准哪天就“踩刹车”。
更关键的是就业,青年失业率比较高,不少家庭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波动,就算知道“消费能拉动经济”,也只能先攥紧钱袋子——毕竟,没人敢拿下个月的房贷赌“消费回暖”。
这时候提“直接给老百姓发钱”,不是拍脑袋的想法,而是对症下药。
发钱的核心是让最需要花钱的人拿到钱。中低收入家庭拿到几千块,大概率不会存起来,而是立刻变成菜市场的肉蛋、超市的日用品、孩子的教辅书,这些钱流到商家手里,老板才能有钱进货、雇人,工人有了收入再消费,形成“钱生钱”的循环。就像杭州发消费券,1块钱补贴能带动5块钱消费,要是换成现金,灵活性更高,效果只会更好。
有人担心发钱会引发通胀,可现在的问题是“通缩压力”——东西太多、买的人太少,价格才往下掉。
这时候注入的消费需求,更像是给“缺血”的市场输血,让价格稳住、生意活起来,反而能避免企业因亏损裁员、居民因失业更不敢花钱的恶性循环。
而且钱可以精准发,瞄准收入低、储蓄少的群体,他们的每一分钱都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不像高收入群体,发了钱可能还是存起来。
说到底,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得好,而消费的本质是“有能力花钱、有信心花钱”。
上半年的数据已经说明,光靠降价、靠生产端发力远远不够,得从需求端“破冰”。
直接发钱不是万能药,但它能最快让老百姓感受到“手里有钱”的踏实,让市场感受到“有人花钱”的暖意。
当消费的毛细血管通了,经济的血液循环才能真正活起来,增长才会有更坚实的底气,全能的经济增长目标才能完成。
有了经济稳步增长基础,国际国内的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李建兴,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