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10天并购重组,复牌一秒闪崩跌停,一万多名股东哭晕在厕所及打工人存款50万,
持仓秦安股份的股民眼睛能哭瞎,感觉比窦娥还冤,公司停牌半个月进行收购+募资,股民们满心期盼,想着复牌后会来个惊喜,结果惊喜没有等来,却来了个惊吓,股价开盘一秒闪崩跌停,股民们彻底傻眼了。
7月10日晚间,秦安股份公布了收购亦高光电的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饶亦然、深圳亦高、远致星火、西藏华建、珠海亦高、吉城光电、长业亿立、君汇鑫亦、穗满时光、青显科技、李俊华、尤俊衡共12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亦高光电99%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公司股票于6月30日起停牌,停牌前股价盘中一度涨停,股民们满心欢喜。
本以为复盘后股价会一字涨停,然而悲剧的是,昨日秦安股份低开后一秒闪崩跌停,下午2点20分跌停被打开后冲了一波,随后再次封死跌停,截止昨天收盘,公司股价报收于14。83元,跌停板上仍有封单6000多手,昨天成交额3。32亿元,换手率5。07%,目前公司总市值65。07亿元。满心欢喜的股民还以为复牌会涨停,结果直接被一锅端了。
秦安股份,发行价10。80元,于2017年5月17日上市,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底盘与发动机系统,主营业务为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气缸体、气缸盖、曲轴;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箱体、壳体及混合动力变速器箱体、增程式发动机缸盖及缸体、纯电动车壳体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公司是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凭借铸造+机加工一体化能力,布局线控制动、空气悬挂、智能调光玻璃等高附加值赛道。
业绩上,公司2022年、2023年稳定增长,2024年归母净利润1。729亿元,同比下降33。70%,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3279万元,同比下降32。73%。年报和季报都是下滑的,但总体还是盈利的。
公司现在有股东1。46万人,这些股东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公司复牌,希望股价能大涨,做梦都没有想到会闪崩跌停,昨天的这个跌停,让没走的股民欲哭无泪,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么为何会是这个样子呢?
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一路攀升,从最低6。05元一直涨到停牌前的最高16。81元,大涨两倍多。
股价已经提前透支了涨幅,所以才会出现利好见光死的场景,复牌闪崩跌停,喜剧变成了悲剧。股市里真是每天一当,当当不一样!
本篇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ID:DTcaijing,作者 / 张晨阳@a18811650028、编辑 / 郑晓慧@mersailles、设计 / 戚桐珲 、运营 / 苏洪锐。
存钱,一直是社交媒体上被热议的话题。
今年5月,六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利率,一年期定存利率首次跌破1%,引起了互联网的“遍地哀嚎”。
低利率时代, 有人坚持把钱放在银行里,求得一份安全感,也有人开始寻找利率更高的“存款替代”。
现在,年轻人的存款水平到底是怎样的?在未来,大家是要继续把钱放在银行定期里,还是要转向投资理财亦或是消费?
6月,《DT商业观察》联合第一财经发布了《2025年轻人存钱小调研》,向大家征集有关存钱的那些事儿,总共回收1825份问卷,其中,00后、95后、90后,高线级城市人群占比较高。可以说,这份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大城市年轻人、大城市打工人的特征和偏好。(具体人群画像见文末附录)。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3成人存款超过50万元,12。3%的00后存款超过30万
2023年,《DT商业观察》也曾做过一份存钱调研,人群画像与本次调研接近(以高线城市、90后、95后、00后为主)。当时,41。5%的受访者存款在10万元以内,15。2%的人群存款在11-20万元以内,存款超过50万元的人群只占12。9%。
时间来到2025年,年纪最大的一批90后已经35岁,95后进入“而立”之年,还有很多00后初入职场。
本次调研中,受访者的存款明显变多了。大概7成人的存款超过10万元,大概3成人的存款已经超过50万元。
总的来看,人们的存款水平基本上和年收入水平、工作年限成正比。工作时间越久、年收入越高,存款水平也越高。
但存款水平未必和年龄、城市线级挂钩。
20-30万元是本次调研的存款中位数,如果按照这个界限来看,85后是存款超过30万元最高的一批人;而五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存款超过30万元的人群占比差不多。
00后虽然初入职场,6成人的存款集中在10万元以内,但拥有30万元以上存款的人数占比已经达到12。3%,超过了1/10。
目前,大家的余钱都是怎么处置的呢?
调研数据显示,银行存款类(如活期、定期)、货币基金(余额宝、微信零钱等)和债券类(债券、债券基金)是受访者们选择最多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偏好有差异,00后、95后优先余额宝、微信零钱等货币基金,其次才是银行存款类。这可能是因为部分00后的存款还不算多,而货币基金在有一点点利息的同时,可以随取随用,比较适合放“小钱”;此外,00后、95后的理财意识大多超前于父母那代人,余额宝等产品的出现,让他们更早拥有了理财意识。
而85后、80后、80前等熟龄人群,除了银行存款、货币基金,还喜欢股票和保险,超过3成人都会购买股票,1/4左右的人会购买保险,前者风险高、收益波动大,后者则主要起保障的作用,避免意外降低生活质量。
此外,收入水平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人,平均每人选了3。6个选项,而年收入在10万以内人群,平均每个人选了2。6个选项。
定期收益率新低,但大家更愿意往银行里存钱了
大家存钱确实越来越猛。
根据调研,38。8%的受访者会把一半以上的月薪都存起来,在未来,45。8%的人打算维持现有比例,40。6%的人打算提升这个比例,只有5%的人打算减少。
其中,95后和00后,会把一半以上月薪存起来的人群占比相对较高,并且他们以后还打算继续增加存钱比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目前没什么大头支出(房贷、车贷、养娃开销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钱的未来分配上,人们大多倾向于“按兵不动”或者“更加保守”。
在“现金和储蓄”“低风险投资”这两个选项上,4成人选择在未来增加投入,3成左右的人选择“不变”;在中、高风险的投资上,最多比例的人群选择“不变”,其次是“减少投入”。
至于未来消费,人们整体的消费热情略有下降。超过一半的人会在实用型消费上维持现状,22。5%减少、13。6%增加;37%的人会在情绪型消费(能带来快乐的潮玩、旅游、演唱会等)上维持现状,33。3%减少,19。3%增加。
上述调研数据和宏观数据是能呼应上的,2025年中国居民确实储蓄更多、更保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今年前五个月,我国居民的住户存款(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定期等)增加了8。3万亿元。5月末住户定期存款占比为74。29%,创历史新高,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为72。83%,2024年末这一比例为72。54%。
未来00后要增加中低风险投资,80后们要大幅减少消费
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不管年龄、性别、城市、年收入高低,受访者们都更普遍会在未来维持或增加现金储蓄。
但相对来说,年轻群体更愿意增加低、中风险的投资,80后、85后等更年长的,则更倾向在未来减少消费,尤其是情绪型消费。
为什么呢?
这可能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资产情况、以及存款收益率预期相关。
本次调研中,超过1/3的人并不指望靠存款收益,年收益率底线在1%之内的人大约占了一半。但00后、95后、90后对存款的整体年收益率预期高于80后、85后们,在努力存钱的同时,他们也在努力寻找“存款替代”。
毕竟,按照2025年7月起最新的政策,六大银行1年定存的年利率已经降到0。95%、0。98%,而2年、3年的年收益率也才刚刚超过1%。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去年就有很多人开始“疯抢大额存单”,还有人“去利率更高的地域型银行开卡存钱”。今年上半年,随着港股重新火热,一部分精打细算的年轻人甚至愿意奔赴香港,薅“金融羊毛”,去开福利、返现多的信用卡、去购买分红利率高的保险…。
种种做法,都是想让存款“保值”、“不贬值”。
在了解存钱、投资的渠道上,不同人群的关注点也不一样。
相对来说,年纪越大,倾向于从专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平台获取信息的比例越高。
而年纪越小,越喜欢从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和泛社区平台获取信息。
这很好理解,Z世代几乎是“长”在互联网上的一代,更喜欢从泛信息平台和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比如B站有一大批硬核的财经UP主,定期分享专业知识,小红书有专门的“存钱博主”“攒钱博主”,记录自己存钱经历的同时,分享接地气的存钱方法、理财知识。
如果用年收入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选择短视频平台的占比随着年收入升高而下降,专业金融机构、垂直投资社区和私域社群则随着年收入水平升高而升高。
一方面,年收入高的人群中,75后、80后们的占比较高,更习惯也更信任垂直社区。另一方面,私域社群大多有一定的付费门槛,高收入人群的资金更加充足。
近6成人为应对未来突发存钱,5成人为了安全感
宏观和微观数据似乎都在表明,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是存钱还是理财,都更保守和谨慎了,他们往往喜欢增加储蓄、增加中低风险的投入,相对来说厌恶高风险。
这是有迹可循的。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学者曾计算过去经验如何影响投资选择。他们认为,过去的经历会塑造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只经历过股市繁荣的人更有可能将较高比例的流动性资产投入股市。经历过通货膨胀的人不太可能投资债券,而更有可能把钱投资于流动性高、稳定、抗通胀的资产。”。
本次调研中,的确是更多的75后、80后、85后资产配置中有股票,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亲眼见证、甚至参与了2005年开启的超级牛市,这是00后和95后们都没有的人生经历。
此外,现在年轻人存钱的原因,更多指向未来的不确定。
在调研中,有一部分人的确是有短期内的现实原因,比如有想买的东西、提前还贷。
来自广州95后女生给《DT商业观察》留言,自己存钱的重要原因是贷款压力。
“坐标广州,买了广州郊区房子。有房贷压力,除去公积金,还有商贷3000多,不过压力还行。存钱能给我一种目标感,有动力。我现在不太愿意把钱放银行,更愿意买基金一年有3%的收益,都比银行1%好。”!
但更多人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业、生病等突发意外(56%),以及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48。1%)。
来自新疆阿勒泰的的00后 @璐 在2023年毕业,今年是她开始工作的第二年,她说:“我认为存钱最大的意义是有随时离开的底气。工作以后慢慢开始存钱,对于购买物品,有多少钱就对应着有多少选择,这是一份底气。”。
在北京工作的95后 @乌萨奇的金库 则说:“存钱最大的意义是给自己一个安心,谁知道哪天会不会突然失业,就算不为结婚买房生孩子准备,也得考虑提前退休的打算……”。
以上就是本次调研的全部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研总共回收1825份问卷,其中,00后、95后、90后的占比超过8成,84。5%的受访者来自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年收入最多分布在11-20万(33。9%),其次是6-10万元(19。7%)、21-30万元(18。5%)。
因此,这份报告的整体数据,反映的是大城市年轻人、大城市中等收入打工人的特征和偏好,具体人群画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