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财神爷”被查,权力腐败内幕曝光 ,5年后,房子是“大葱价”还是“钻石价”?
工银澳门原董事长姜壹盛被查,腐败内幕被曝光。
2025年7月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工商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姜壹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工商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广东省珠海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
姜壹盛被称为澳门地区的“金融财神爷”,能量大的超乎想象。
公开资料显示,姜壹盛长期在工商银行系统任职。
历任工商银行珠海市分行行长、广东省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广东省分行副行长,以及工银亚洲总裁助理、工银澳门总裁等职。
2016年11月,担任华商银行董事;2021年11月,牵头筹备澳门证券基金行业协会并出任首任会长。
截至2020年末,工银澳门总资产突破4500亿澳门元,存贷款规模达2500亿澳门元,连续11年蝉联“澳门地区最佳银行”。
这种业绩使姜壹盛获得澳门金融市场“定海神针”的地位,澳门民间金融资本逐渐以“财神爷”喻其资源调配能力。
姜壹盛在任工银澳门董事长期间,主导横琴FT账户、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投等业务。
作为澳门最大银行之一的一把手,姜壹盛对本地及跨境信贷项目拥有最终审批权。
姜壹盛提前退休准备“金蝉脱壳”,最终难逃法网。
姜壹盛于2023年6月(56岁)突然卸任工银澳门董事长,远未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未公开新职务。
有传闻称,其卸任前已察觉调查风声,试图通过“金蝉脱壳”规避风险。
姜壹盛卸任后立即注销了多个关联公司的账户,企图“销毁犯罪证据”。
姜壹盛卸任两2年后被查,“严重违纪违法”有多“严重”?
姜壹盛在工银澳门任职期间,同时担任澳门证券基金行业协会会长,权力高度集中。
高度的权力集中,导致了骇人听闻的权力腐败。
如果不是这次被查,姜壹盛的许多腐败行为可能永远不会曝光。
澳门作为特殊金融区域,许多灰色资金都是通过姜壹盛在操作。
工银澳门一度成了姜壹盛的“私人银行”和“超级提款机”。
犯罪一,大量灰色资本通过姜壹盛的“绿色通道”秘密出海。
姜壹盛利用跨境金融政策漏洞,为特定企业或个人在资金跨境流动、外汇兑换中提供“绿色通道”,收取高额“通道费”或干股分红。
犯罪二,权力腐败下的“家族腐败”令人吃惊。
姜壹盛被指将工银澳门的信贷资源变为“私人提款机”。
某澳门博彩业关联企业通过工银澳门获得超常规低息贷款后,其子公司随即与姜壹盛亲属控股的咨询公司签订高额服务合同,资金流水显示,该咨询公司成立仅3个月便获得超千万港元收入,且无实际办公场地和员工。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被澳门金融圈称为“信贷套利”的典型手法。
姜壹盛抢钱几乎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犯罪三,打造金融腐败圈子,通过利益捆绑实现“共同腐败”。
姜壹盛与已落马的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原副行长周杰、陆锦文、黄明祥等人存在职业轨迹重叠。
陆锦文在任期间曾违规发放贷款7亿元,而姜壹盛作为同期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可能存在“腐败同盟”。
作为澳门证券基金行业协会首任会长,姜壹盛通过该平台与澳门本地富豪、政要建立密切联系。
其被曝多次出席澳门某博彩业大佬的私人宴会,相关合影在社交媒体流传。
此类交往是姜壹盛精心构建的“腐败同盟”,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变现行为。
犯罪四,从“情感投资”到“性贿赂”搭建隐秘的“权色交易网络”?。
姜壹盛被曝与某女性保持长期不正当关系,并通过提供职务晋升、高额消费等方式进行利益绑定。
该女性在姜壹盛卸任后,其关联企业仍持续获得工银澳门的业务支持,包括大额存款、贷款优惠等。
该女性曾多次陪同姜壹盛出席高端商务场合,其角色被定位为“影子公关”。
姜壹盛被曝提拔亲信或收受贿赂安排人员就职,再通过“定向发包”将工程交给关联公司,虚增交易环节套取资金。
某高管在毫无相关经验的情况下空降关键岗位,其上任后立即推动与姜壹盛亲属控股的工程公司签订分行装修合同,合同金额远超市场均价。
姜壹盛从曾经的“澳门金融财神爷”到如今的“阶下囚”,再次揭露了权力腐败的肮脏一幕。
这几年,关于房价的争论从来没停过。一个说“房子会腰斩”,另一个说“越跌越得买”。朋友圈、短视频、聊天群,关于“房子到底值不值”这件事,几乎成了全民话题。
很多人都在问,5年后,房子到底是“大葱价”还是“钻石价”?是继续下滑到白菜一斤一套房,还是绝地反弹一飞冲天?前段时间和一个搞地产投资十多年的前辈聊了聊,他只说了9个字:“区域不同,结果会两样。”!
乍一听像废话,但仔细想想,却道尽真相。
房子未来怎么走,关键就看“位置”
过去,买房靠的是整体上涨,几乎“闭着眼买都赚钱”。但现在不一样了,城市分化已经拉开帷幕。
你去看一线核心区,比如深圳南山、上海黄浦,北京西城,这些地方的房子还真没怎么降。该多少一平,还是多少一平,哪怕交易量下来了,但卖家也没急着甩卖。为什么?地段太稀缺,配套太成熟,教育、医疗、交通都是一等一的,谁搬出去谁吃亏。
反观三四线的边缘新区,那是真的像“放了气的皮球”。地修得挺大,楼修得挺高,结果配套没跟上,产业也没进来,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些地方,房子确实是“白菜价”,甚至你出个首付,人家给你送家电、送车位。
所以说,未来房子到底是“大葱”还是“钻石”,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得看在哪儿。
有人住的地方,才是“值钱”的地方
房子最本质的价值,是“住”。过去大家买房,是图升值,现在再图升值,就容易踩坑。
现在的购房逻辑,早就从“投资属性”切换到了“使用价值”。换句话说,有人住的房子才值钱;没人要的房子,打对折也卖不掉。
你看那些地段好、学校近、医院便利的房子,哪怕年头久了,也总有刚需家庭盯着;反而那些位置偏、出行难的楼盘,就算是新小区,也难以变现。
尤其现在老龄化明显,大部分家庭买房的核心诉求是“方便”“安全”“实用”,不是“能不能炒高卖出去”。你家老人在没有电梯的老房子里住过几年,你就知道“房子住得舒不舒服”远比“有没有升值空间”重要得多。
看房子未来值不值,不能只看价格
有些人看房价就看价格标签:这套便宜,那套贵。但一个内行人从来不会只看这一项。
便宜的房子可能成本也低,采光差、隔音薄、物业不管事,住进去三个月你就后悔。贵的房子未必溢价,是因为地段好、规划好、后期保值能力强。
更重要的是,现在房子的“流通性”才是核心。不是你想卖就能卖出去的时代了,必须是“市场愿意接盘”的房子才叫“资产”,不然只是个数字。
有些人手里三四套房,账面上几百万,真要卖,没人接手,只能干耗着,每年物业费、维修费还得照交。哪怕房价不跌,心理压力也能把人压出病来。
未来五年,最聪明的人会做减法
很多人觉得“多套房”是底气,其实从趋势来看,未必是好事。未来房产税、持有成本、流动性压力都在路上,“房子越多越安全”这套逻辑已经不成立。
真正稳妥的思路,是把握“有用”的资源。不是多买,而是买对。不靠炒,不靠运气,而是靠眼光和判断。
有些人已经开始做减法了,把那些不在城市核心圈、租不出去的房子陆续出手,只留下一套能住、能用、能保值的。这种思路,在未来大概率会成为主流。
说到底,房子这事,永远不是“涨”或者“跌”能简单概括的。关键是你选的那套房,在什么城市,什么地段,什么配套,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
所以,那句9字真言——“区域不同,结果会两样”,真的值得所有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