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双靶点GLP-1新药减重Ⅲ期数据亮相 即将提交上市申请 国产“减肥药”竞速战
在全球减重药物热潮持续升温之际,国产双靶点GLP-1赛道再迎重要节点。今日晚间,恒瑞医药(600276。SH)联合其合作方美国Kailera Therapeutics宣布,GLP-1/GIP双重受体激动剂HRS9531注射液中国Ⅲ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顶线结果。
恒瑞医药表示,计划近期向中国药监部门递交该药物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上市申请(NDA),Kailera方面亦正推进其在全球范围的临床注册进程。
彼时,信达生物(01801。HK)刚刚在上周拿下中国首个自主申报的减重适应症GLP-1药物玛仕度肽的上市许可。而MNC礼来凭借替尔泊肽已稳占全球市场先机,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华东医药(000963。SZ)、众生药业(002317。SZ)、博瑞医药(688166。SH)为代表的国内GLP-1减重药物阵营也正进入实质性竞速阶段。
减重19。2%且未达平台期。
根据恒瑞医药披露,HRS9531的这项名为“HRS9531-301”的Ⅲ期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主要评估HRS9531注射液对中国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减重疗效和安全性。试验中,患者基线平均体重为93公斤,接受不同剂量的HRS9531治疗(2mg、4mg、6mg)持续48周。
从主要分析结果(疗法策略)来看,HRS9531注射液治疗48周后,平均体重降低最高达17。7%(安慰剂调整后为16。3%),体重降低≥5%的受试者比例达88。0%。此外,高剂量组44。4%的受试者体重降低≥2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剂量组有44。4%的患者实现了≥20%的体重下降。补充分析(假想策略)结果显示,HRS9531 治疗组平均体重降低最高达19。2% (安慰剂调整后为 17。7%)。
在安全性方面,HRS9531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其他GLP-1 药物治疗和HRS9531先前报道的Ⅱ期临床数据一致。大多数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为轻度至中度,主要为胃肠道相关事件。
在先前完成的Ⅱ期临床中,HRS9531 8mg治疗36周后体重下降已达22。8%(安慰剂调整后为21。1%),且未见平台期迹象。
恒瑞医药还表示,HRS9531注射液减重Ⅲ期临床试验的完整结果将在即将举行的学术会议上公布。
国产减重药物竞争格局日趋明朗,企业争抢第二梯队。
HRS9531的这一数据披露,正值中国减重药物市场加速升温的关键节点。
就在几天前,信达生物玛仕度肽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成人超重或肥胖人群的长期体重管理。而恒瑞的HRS9531在机制上与替尔泊肽、玛仕度肽类似,同属双靶点GLP-1减重药物,在国际范围内被认为代表“下一代”减重治疗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恒瑞与Kailera在该产品上的合作格局也预示着其全球化意图。2024年5月恒瑞医药将HRS9531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被公司有偿许可给美国Kailera Therapeutics公司。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累计可高达60亿美元,公司还取得Kailera19。9%的股权。Kailera Therapeutics正在全球(大中华区除外)推进HRS9531的临床开发,代号为KAI-9531。
除信达与恒瑞两大龙头外,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正大天晴、华东医药、众生药业、博瑞医药、翰森制药(03692。HK)、常山药业(300255。SZ)等也在积极推动双激、单抗或口服小分子等不同技术路线的GLP-1类药物开发。其中,正大天晴的一款GLP-1R/GCGR靶点管线,已处于国内临床Ⅲ期阶段,具备率先进入市场的潜力;华东医药则采取“仿创并进”的策略,在已上市的利拉鲁肽仿制药基础上,推进自主研发的GLP-1R/GIPR靶点HDM1005及其他减重创新药,部分管线处于临床Ⅱ期阶段。
根据《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2022)》,中国成年肥胖人口(BMI≥25)已超2。4亿,预计2030年将达3。5亿。GLP-1类药物凭借其“降糖+减重”双效机制,成为肥胖症治疗的首选方案。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年GLP-1类减肥药目标人群覆盖率将达12%,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
根据Insight数据库,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登记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肥胖/超重适应症靶向药物已超过70款,其中约八成为GLP-1类药物或其复合靶点衍生物。靶点机制上,除GLP-1/GIP组合外,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向GCGR、MC4R、AMG等新靶点布局,期望通过差异化机制进入细分市场。
北京百思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此前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减重市场是当前业内最看好的领域之一,或是制药行业博弈的最重要的战场。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恒瑞双靶点GLP-1新药减重Ⅲ期数据亮相 即将提交上市申请 国产“减肥药”竞速战局升温。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A股共23家消费电子板块上市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共有11家净利润预喜(包括预增、略增、扭亏),占比47%。
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据了解,受益于全球数字化转型、AI(人工智能)爆发,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同时,企业进一步加强业务拓展和新产品、新技术布局。此外,AI终端硬件高附加值产品的收益增加等,也成为了驱动消费电子板块上市公司业绩向好的主要因素之一。
北京钉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少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家消费电子类上市公司业绩向好的核心逻辑在于需求回暖与汽车电子业务放量的双重拉动,“从目前来看,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并非短期反弹,而是技术升级与场景拓展共同驱动的结构性复苏。”。
具体来看,按净利润增速上限排序,上述23家消费电子板块上市公司中,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100%的共有6家。其中,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硕贝德”)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0万元至3500万元,同比增长867。27%至1028。49%,增幅上限暂列第一。
硕贝德方面表示,业绩变动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业,深化与客户合作,天线、线束及连接件、散热模组、智能传感模组发展持续向好,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显著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AI正在深度赋能消费电子产业,从智能手机、AI PC到可穿戴设备等,AI不断驱动终端产品创新。
不少消费电子上市公司在公告中提及了AI对自身业绩的影响。例如,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亿元到19亿元,同比增长44。8%到47。2%。公司表示,其所处的电子信息行业,受益于全球数字化转型、AI爆发,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助推智能终端、高性能计算、汽车及工业、AIOT等领域的发展,对公司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持续增加AI终端硬件高附加值产品相关的研发投入、提升市场份额及建立供应商联盟,进一步推动了产线稼动率的提高及制造成本的降低,使得上半年公司整体盈利同比有所提升。公告显示,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1。57%至66。66%。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及机器人等电子设备产品。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在大客户的核心产品份额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先进AI算力的GPU模块及GPU算力板等产品的出货,在第二季度实现显著增长。同时,公司锚定智能制造与AI融合的发展机遇,依托前沿技术研发实力,持续加码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该业务实现稳健增长。
汽车电子业务高速发展。
除了AI驱动外,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电子业务逐渐成为了消费电子板块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为20%至25%。对于业绩变化原因,公司表示,已通过深化垂直整合战略强化技术护城河,依托全球化产能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起涵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及通信的多元业务生态。
苏州春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公司表示,报告期内主营业务稳中向好,主要系公司新能源汽车镁合金材质应用业务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笔记本电脑结构件业务受益于AI PC的快速渗透。
在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看来,当前,消费电子回暖与汽车电子高速发展形成产业景气度提升的双重驱动,背后核心逻辑在于需求复苏与技术迭代共振。
郭涛认为,消费电子方面,厂商库存去化已接近尾声,AI手机、VR等创新产品正在拉动换机需求。汽车电子则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车载摄像头、车灯模组等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复用(如光学、芯片)实现降本增效。二者共同推动了产业链上游半导体、中游零部件及下游整机企业的业绩释放。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AI赋能、汽车电子业务增长 消费电子上市公司中期业绩普遍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