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市场规模攀升 药物研发竞争加剧 ,平台企业送外卖是“大材小用”吗?(丘钛科技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减重”越来越为全民所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市场,规模逐年上升。为此,国内外多家药企纷纷加大布局,加快减重药物研发,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新减肥药上市加剧竞争。
6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信达生物申报的1类创新药玛仕度肽注射液上市,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7月3日,玛仕度肽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出全国首张处方。
据了解,玛仕度肽是全球首个获批的胰高血糖素(GC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受体激动剂,拥有独特的双激动作用机制,即在激动GLP-1受体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的基础上,同时激活GCG受体,促进脂肪燃烧,降低内脏脂肪含量,从而使得玛仕度肽的减重效果更加显著。
玛仕度肽减重适应症3期临床试验(GLORY-1)结果显示,第48周时,玛仕度肽6mg组体重较基线平均降幅达14。8%,腰围减少11cm,基线肝脏脂肪含量≥10%的受试者肝脏脂肪含量降幅达80。2%,同时血压、血脂、血尿酸等多项代谢指标显著改善。
玛仕度肽GLORY-1研究牵头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纪立农表示:“在临床试验中,我们观察到,玛仕度肽特别适合体重增加、存在代谢紊乱及肝脏脂肪异常的患者。”。
信达生物临床开发副总裁钱镭表示,中国肥胖人群相对于西方人更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是脂肪肝,在超重人群中这一比例大约超60%,肥胖人群大约超80%。而GCG主要在肝脏上表达,因此能较好地解决患者的肝脏脂肪问题。得益于此作用机制,玛仕度肽很适合中国的减重患者。
玛仕度肽的上市,意味着其将与诺和诺德公司的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和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注射液这两款明星产品直接展开竞争。目前,玛仕度肽有2mg/支、4mg/支、6mg/支三种规格(均为2支装),定价分别为630元/盒、1071元/盒、1460元/盒。从定价来看,其费用比Wegovy高一些,但低于替尔泊肽。
业内人士认为,玛仕度肽的上市不仅为有减重需求的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内的研发竞争,推动更多药企加大在减重药物领域的投入,探索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案。
减重市场规模持续攀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超过50%,若不加以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预计将达到70。5%。
专家表示,肥胖不仅影响个人的外在形象,更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给个人健康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体重管理的需求愈发迫切,国内减肥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包括减肥器械、减肥食品、减肥药、健身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在内,多个细分领域都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目前,低热量、低糖、低脂的“三低”食品以及代餐、轻食等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有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从58。2亿元飙升至175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3500亿元。线上电商平台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减肥食品的销售额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
健身服务市场同样火热:一些线下健身房不断升级服务,引入智能设备、健康管理平台等,为会员提供更科学、个性化的健身方案;线上健身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健身的需求。以某知名线上健身平台为例,其用户数量在过去几年内增长了数倍,付费会员数量也逐年攀升。
随着GLP-1类药物等的兴起,减肥药市场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作为其中的明星产品,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92。96亿美元,其中减重版的Wegovy销售额达到582。06亿丹麦克朗(约84亿美元),同比增长86%。在中国市场,Wegovy2024年11月正式商业化上市。2025年第一季度,Wegovy销售额为6。86亿丹麦克朗(约1亿美元)。
市场研究机构Report Linker发布的《全球体重管理行业报告》提出,2021年至2027年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预计年均增长10。6%,2027年将达到926亿美元。随着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推进,行业规模有望继续攀升。
中外药企加快产品研发。
面对减重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外药企纷纷加快布局,期望在新的蓝海中抢占一席之地。
凭借玛仕度肽的成功上市,信达生物在国内减重药市场中占据了先发优势。记者了解到,信达生物正持续推进玛仕度肽的商业化进程,扩大市场份额。海通国际预测,玛仕度肽2025年至2026年的销售额有望分别达到6亿元和18亿元,成为信达生物非肿瘤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GLP-1类药物的领军企业,诺和诺德已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其旗下的司美格鲁肽不仅在降糖领域表现出色,在减重市场也收获颇丰。为进一步拓展减重赛道,今年3月,诺和诺德以最高20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联邦制药在研UBT251(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的海外权益。
国内众多药企也纷纷投身减重药物的研发浪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多家企业布局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其中齐鲁制药已于2024年9月申报上市,成为第三家提交申请的国内企业。此外,也有企业在探索新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如杭州先为达生物的埃诺格鲁肽、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等;恒瑞医药更是布局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试图在下一代减重药物市场占据先机。
除了药企,一些涉足健康产业的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拓展与减重相关的业务。部分零售药店开始引入更多优质的代餐、膳食补充剂、食药同源类产品,打造科学减重产品组合;健身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加速门店扩张和服务升级,推出更多个性化的健身课程和服务套餐;一些企业通过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体重管理相关的大数据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不仅要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上发力,还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市场推广以及用户服务。只有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减重市场中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减重市场规模攀升 药物研发竞争加剧。
平台送外卖与高铁技术突破、航天强国建设等硬科技成就一道,代表了中国创新的两面: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要便利人们的就业与生活,二者我们都需要。
刚刚过去的周末,美团、淘宝、京东等平台再度重金押注“超级星期六”,将外卖“战场”热度推向新高。消费者各种免单券、大额优惠券抢得很开心,企业也为单日订单量实现新突破发出了喜报。
不过,也有网友发问——我国的平台企业为啥总想送外卖?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问题反映了人们对我国互联网巨头创新方向的关切与期待。但要真正理解平台企业的选择,必须读懂外卖大战背后的运行逻辑。
外卖送奶茶也好,即时零售卖白菜也罢,本质都是高频刚需的流量入口。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32。34%的消费者每周点5次至10次外卖,23。25%的消费者每周点3次至4次,14。51%的消费者每周点1次至2次,远超电商购物频率。当互联网红利见顶,掌控这样的流量入口,就等于掌握了数字时代竞争的战略高地。
外国消费者不喜欢30分钟送上门的外卖吗?还真不是。那些被“240小时免签”吸引来华的外国游客,几乎个个被中国随时点餐、快速配送,或者外卖机器人、无人机送餐震惊过,觉得这是最奇妙的体验之一。然而,这种模式他们想学还学不了。快速、便捷、价格实惠的外卖体验,是科技创新与大规模应用带给国人的特殊馈赠。
这份馈赠,得益于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超过9。4亿人,高密度的工作、居住模式不仅方便配送,更聚集了日均过亿的外卖需求。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为平台提供了充足骑手,也为骑手创造了海量订单。
在这种人口分布与就业形态的叠加效应下,外卖服务展现出独属于中国的比较优势:既能满足高密度城市生活对即时服务的需求,又能为灵活就业群体创造收入。
另外,城镇化推动商业资源向城市集中,餐饮生态高度密集,为外卖提供了丰富的供给端支持。正是这一特点,让我国平台企业能以更低成本构建全球最密集的配送网络。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这场外卖大战。
网友们倒不是觉得外卖不好,他们发问“英伟达在芯片领域一枝独秀,我们的互联网大厂为何不造芯片”,其实是在追问这些公司是否缺乏创新。只是这种追问忽略了一个关键差异:英伟达是硬件制造商,平台企业是服务生态构建者。英伟达的主业是造芯片,“美团”们的主业是卖服务,是用算法重构城市服务网络。
从这个维度观察,平台送外卖恰恰代表了中国式创新的“隐形赛道”。它与高铁技术突破、航天强国建设等硬科技成就一道,代表了中国创新的两面: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要便利人们的就业与生活。很难说哪个更重要,或者说,二者我们都需要。
网友们提出芯片与外卖之问,本质上是希望我国早日在“卡脖子”的高科技上有所突破。要看到,我国不只有平台企业,还有众多高精尖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所需的丰富创新形态。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造芯片的科技企业,也需要日复一日送好每一份餐的电商平台。有朝一日实现重大突破,平台没准儿会发券请全国人民喝奶茶,庆祝一下。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平台企业送外卖是“大材小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