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重仓股出炉!这些股票被大举增持及六载深耕育科创沃土 万亿融资强
随着公募基金2025年二季报披露,主动权益基金最新重仓股也随之出炉。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二季度末,腾讯控股继续蝉联主动权益基金头号重仓股,宁德时代及贵州茅台继续位居第二、第三大重仓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三大重仓股保持不变,但公募基金抱团趋势有所减弱。前二十大重仓股中,有19只个股遭到基金减持,仅招商银行获得增持。
在二季度调仓换股的过程中,表现亮眼的光模块板块、创新药板块以及此前低配的银行板块获得主动权益基金较多增持。其中,光模块板块中的中际旭创、新易盛,PCB板块中的沪电股份位居主动权益基金增持榜前三。
腾讯控股蝉联头号重仓股。
主动权益基金持股集中度有所下降。
今年二季度,A股市场走出“V形”反转行情,季初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沪深两市一度大幅调整,在“国家队”护盘作用下,市场迅速企稳,热点轮番演绎,季末站稳3400点之上。
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权益基金也积极调仓换股,把握结构性行情,刚刚披露的全部公募基金二季报揭开了主动权益型基金的最新调仓动向。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纳入统计的5277只积极投资偏股型基金的前三大重仓股保持不变,分别是腾讯控股、宁德时代、贵州茅台。
尽管持有市值依旧位居前三,不过这三大龙头股均遭到主动权益基金不同程度减持,二季度末持有腾讯控股、宁德时代、贵州茅台股份数分别是1。29亿股、2。06亿股、2081。68万股,与一季度相比环比下降14。75%、5。72%、14。18%,随着持股数减少,持有这三只个股的市值也出现下降。
主动权益基金抱团趋势减弱的现象不仅出现这前三大重仓股身上,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前二十大重仓股中,有19只个股遭到公募基金减持,仅排名第15名的招商银行获得增持,数据显示,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持有招商银行3。29亿股,环比微增0。17%。
前二十大重仓股中也出现不少“新面孔”。新易盛、中际旭创、泡泡玛特、胜宏科技、信达生物、海大集团新进前二十大重仓股,比亚迪、格力电器、泸州老窖、山西汾酒、A股上市的中芯国际、港股上市的中国移动退出前二十大重仓股。
加仓中际旭创力度最大。
新消费、创新药、光模块、PCB板块获增持!
今年二季度,新消费、创新药、光模块、PCB等板块轮番演绎,背后也有主动权益基金增持助力,多只相关大牛股出现在主动权益基金增持前五十名榜单中。
其中,光模块板块中的中际旭创、新易盛分列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增持榜第一、第二名。
主动权益基金重仓中际旭创的基金数量从一季度末的61只猛增至今年二季度末的395只,增幅超过5倍;基金重仓持股数量从1705。78万股增至1。07亿股,增幅同样超过5倍,中际旭创二季度股价大涨48。46%,主动权益基金重仓持股市值从16。83亿元猛增至156。55亿元。
主动权益基金增持新易盛的力度也同样明显,截至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重仓持有1。51亿股新易盛,重仓持有该股的主动权益基金数量多达460只,与一季度末相比分别增长148。65%、136。46%,在靓丽的经营数据刺激下,新易盛二季度股价飙升81。97%,主动权益基金重仓市值从62。53亿元增长至191。41亿元。
在主动权益基金增持前十名榜单中,PCB板块中的沪电股份、胜宏科技,新消费板块中的泡泡玛特、创新药板块中的信达生物、三生制药,物流板块中的顺丰控股,军工板块中的中航沈飞、农林牧渔板块中的海大集团也均位列其中。
比亚迪、阿里巴巴遭集体减持!
白酒股成减持重灾区。
比亚迪二季度股价表现疲弱,成为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减持力度最大的个股。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重仓持有比亚迪的基金数量为219只,相比于一季度末减少了65。78%;基金重仓持股数量为2056。86万股,环比下降66。95%。
二季度电商巨头外卖大战如火如荼,引发市场对其短期净利润下滑的担忧,阿里巴巴二季度股价下跌12。78%,主动权益基金减持阿里巴巴市值超过130亿港元,减持力度仅次于比亚迪。不过,随着“外卖大战”近期势头减弱,阿里巴巴股价重回升势,截至7月21日,7月以来其股价上涨7。38%。
白酒板块也成为主动权益基金减持的“重灾区”。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贡酒、洋河股份等白酒龙头均位列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减持前五十名。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二季度重仓股出炉!这些股票被大举增持
科创板开市六年来,坚守板块定位,深化注册制改革,已培育589家上市公司,累计募资超1。1万亿元,形成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集成电路到生物医药,从高端装备到新材料,科创板以“硬科技”为主线,不仅见证了一批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舞台,更以制度创新打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硬科技企业集群崛起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首批25家企业开启了资本市场服务“硬科技”的探索之路。
科创板六年来的核心成就,在于培育了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升级的“硬科技”企业。截至2025年7月,589家上市公司中,379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形成了战略新兴产业的“主力军”。这些企业通过IPO募资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为技术攻关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
高研发投入是科创板企业的鲜明特征。2024年,板块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是净利润的3倍多,研发强度中位数12。6%,远超沪主板(2。7%)、深主板(3。33%)和创业板(5。3%)。其中,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24万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近三成。持续的研发投入催生了丰硕成果:累计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216项;35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全国排名第一;85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产业链的120家上市公司已形成“设计-制造-封测”的完整链条,显著提升了产业的自主化水平。
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同样亮眼。20家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生物医药企业IPO募资428。71亿元,其中19家已实现45款药品/疫苗上市,贡献了2018年以来国产创新药的12%。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是肺癌领域首个获中、美两国双突破性治疗认定的国产创新药,艾力斯、神州细胞从上市前的零收入,成长为年营收分别超35亿元和25亿元的企业;此外,16家公司的年营收超1亿元,其中4家超10亿元。这些企业以“全球新成果”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制度创新持续深化改革“试验田”成效显著。
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六年来构建了一套适配科技企业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为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打破了传统盈利门槛,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架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截至目前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登陆科创板,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科创板八条”发布一年以来,制度创新进一步向纵深推进。20项新规围绕发行承销、并购重组等领域提升包容性,新增16家上市公司中的12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IPO募资149亿元投向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2025年推出的“1+6”政策更具突破性:“科创成长层”专门服务技术突破显著的未盈利企业,其第五套标准已扩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并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和IPO预先审阅机制,直击科技企业早期融资痛点。
并购重组制度优化激活了产业整合活力。“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增产业并购超110单,披露金额超1400亿元,其中35单重大资产重组或发股类交易,其交易数超“科创板八条”发布前的各年之和。华海诚科收购衡所华威后,公司半导体材料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二;概伦电子收购锐成芯微,将打造国内首个“EDA+IP”融合生态;南微医学收购英国CME公司、凌云光收购丹麦JAI公司,加速了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此外,支付方式也更趋多元化,华海诚科、阳光诺和采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组合方式,凌云光通过定增募资7。85亿元收购境外标的,既满足了境外股东的现金退出需求,也缓解了公司自身的资金压力。
产融生态日趋完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科创板六年来的发展,不仅是企业数量的积累,更是“科技-产业-资本”生态的成熟。
资本与人才的深度融合,为生态注入活力。科创板点燃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热情,约九成企业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9。3亿元,早期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持续改善。二级市场上,29条科创板指数构建起多层次投资标的体系,161只跟踪产品规模近2600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境内“硬科技”投资的“风向标”。人才方面,超六成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或工程师,近三成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且拥有博士学历,近四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格局。这种“资本追着技术跑、人才围着产业转”的生态,正是科技创新活力的最佳注脚。
投资者回报机制不断完善,夯实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基础。科创板企业既重研发,也重回报:2024年,超六成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总额达388亿元,290家分红比例超30%,111家实施中期分红创历史新高;470家次推出回购、增持方案,金额上限近380亿元,91家次利用专项贷款实施回购,彰显企业对长期价值的信心。509家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比近九成,科创50、科创100指数成分股全覆盖,让投资者共享科技成长红利。
六载砥砺,科创板已成长为“栋梁之材”。站在新起点,随着“1+6”政策落地,科创板将进一步提升对前沿科技领域的包容性,以资本之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六载深耕育科创沃土 万亿融资强产业根基科创板六周年:以“硬科技”底色铸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