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泽新能陈波:前瞻布局抢抓“新”机遇(黑灯实验室:AI开启智慧实验新时代)(永安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能源发电企业如何及时调整布局、加速转型升级并抢抓发展机遇?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嘉泽新能,与公司董事长陈波面对面交流,围绕公司创新项目开发、建设及运营,向综合性新能源电力供应商转型,以及塑造新能源电力资产全生命周期运营、托管、交易核心能力等话题,深度解码嘉泽新能的“经营之道”。
全国布局丰富“生态圈”。
当下,嘉泽新能正在加速进行全国布局。今年计划在黑龙江、吉林、广西区域投资建设582。4兆瓦的风力发电项目,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投资建设100兆瓦/4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项目。
“嘉泽新能是2010年成立的,原名是‘宁夏嘉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改名为‘嘉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随着业务不断拓展,我们已经走出宁夏、走向全国,覆盖西北、东北、华东、华南、华北五大区域的23个省份,构建了从风资源优势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节点到电力消纳需求旺盛区域的全国性布局。”陈波说,目前公司总资产超过220亿元,开发、管理、运营的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3吉瓦,已跻身一流新能源上市企业行列。
各类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的背后,是嘉泽新能塑造的日益丰富的新能源优势生态圈。经过多年摸索,嘉泽新能形成了新能源电站“开发—建设—运营—出售”、新能源电站运维管理服务、屋顶分布式光伏、新能源产业基金、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五大板块协同发展的业务形态。
“这五大板块业务联动发展,嘉泽新能灵活的‘滚动开发’模式,全程控制下的供应商一站式服务,‘全生命周期、全业务范围、全供应链条’的资产管理综合解决方案,绿电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等,都进一步推动企业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陈波说。
目前,依托五大板块上下贯通、五大区域协同发力,嘉泽新能进入发展快车道,转型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售电及其配套服务的综合性新能源电力供应商,并网装机规模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屋顶”挖掘高收益!
当前,我国新能源电力发展突飞猛进,源、网、荷、储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贴近用户、建设周期短、投资规模小、土地空间占用少和商业模式多样、数字化运营管理等优点,进入产业发展关键期。
嘉泽新能的核心业务是发电、售电。近年来,嘉泽新能大力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业务,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业态的重要拓展方向,以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开发市场,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营模式,专注于为工商业领域用电提供分布式解决方案。
“我们的主业是风电,以往光伏发电占比很小,但是这几年也在转变思路,开始发展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屋顶光伏项目收益比较高,80%的电可以就地消纳,直接卖给用电企业。目前,我们采取渠道合作开发的模式,迅速在‘京津冀’‘鄂豫皖’及‘珠三角地区’等负荷中心区域布局,实现了分布式光伏业务以点带面的快速切入。”陈波说。
截至2024年底,嘉泽新能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已覆盖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东、广西、重庆、四川、江西、海南等13个省份,并网项目达102个,总容量超200兆瓦,并获取多个负荷侧用户。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做一些分布式储能、共享储能电站项目,自用或者出租,通过谷时充、峰时放,节省用电成本,再结合绿电交易等手段,帮助客户在用电过程中实现智慧、零碳。”陈波介绍说。
“链式”高效运转保盈利。
嘉泽新能专注新能源发电的项目开发、建设及运营,积累了较强的项目渠道获取及开发能力,能够高效地完成各项目前期选址、开发审批、资金筹措等工作,确保上下游产业链高效协同运转。
凭借雄厚的新能源开发和管理经验,嘉泽新能成功进入我国民营新能源发电的领先梯队,不断投资新的风电、光伏、储能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引入大型风电、储能电池制造等行业头部企业,形成绿电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高效开发及就地消纳,助推区域经济在绿电产业链循环中高质量发展。
“公司上市至今,可以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网装机容量从上市之初的不到1吉瓦增至去年底的2。28吉瓦(不含已出售项目容量),收入规模从8亿元上升至2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1。65亿元增长到6。3亿元。”陈波说,特别是近两年公司净利润均保持在6亿元以上,单个季度的盈利已超过上市前公司的年度盈利水平。
目前,嘉泽新能核心业务发展稳健,并且业务规模持续提升,夯实了公司发展的基础。在不断强化盈利能力的同时,公司坚持稳定的分红政策,每年分配的利润均超过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30%,上市至今累计现金分红约13亿元。
“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盈利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下,作为以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企业,我们将加大与负荷侧企业合作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创新,继续丰富绿电应用场景,比如绿氢、绿氨、绿醇等都是可选择的方向,打造更多‘新能源+’项目,把绿电转换成新的绿色产品。”陈波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嘉泽新能陈波:前瞻布局抢抓“新”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赋能千行百业的浪潮汹涌澎湃。在这场科技革命中,黑灯实验室崭露头角。这种7×24小时无人值守全自动运行的实验室,率先在医学检验检测和新药研发领域落地生根,并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场景,大幅提升了精度和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推动行业加速跨越式升级。
智慧实验新范式。
黑灯实验室,也被称为智慧实验室或者AI实验室(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无需人工值守、能够实现7×24小时高效运行的实验室,通过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研发出升级迭代的新品、对测试结果进行建模预测,大幅提升企业研发效率。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在空无一人的实验室里,机械臂在空中精准而灵动地挥舞,熟练地操作着配料和试管,这就是黑灯实验室的运作日常。
在实际应用中,黑灯实验室的高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AI制药领域,龙头企业英矽智能2024年11月发布了“全球首个由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实验室”。今年3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简称“北脑”)与华大智造联合打造的“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正式亮相。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利用黑灯实验室强大的计算预测能力,曾帮助辉瑞进行新冠口服药晶体结构预测,缩短客户药物上市时间6个月,2022年这款药物的销售额高达189亿美元。
谈及黑灯实验室的建设背景及初衷,华大智造GLI业务中心总监林思远表示,公司内部将黑灯实验室产品称为“智惠实验室”,旨在实现智慧赋能、普惠未来。生命科学研究正从单点实验转向大规模队列研究,如百万级人群基因组项目和脑科学计划等,传统实验室面临着通量瓶颈和检测精准度波动等问题。黑灯实验室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作为国内黑灯实验室的重要建设和参与方,聚光科技(300203)认为,黑灯实验室的推出源于市场需求、技术趋势与企业战略的深度共振。从企业战略布局来看,黑灯实验室作为高端仪器,不仅有助于企业巩固技术壁垒,还能积极响应国家“设备更新+国产替代”的政策导向,加快在高端实验室自动化市场的前瞻性布局。
技术突破新亮点。
黑灯实验室的核心创新成果已深度赋能多个关键领域,开辟了“效率+精准”双轮驱动的全新路径。
聚光科技表示,黑灯实验室技术突破的重点体现在全流程自动化与信息化。实验室将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及数据输出等环节无缝集成,实现了全程无人工干预的自动化操作。借助信息化质量控制体系,实验室能够对全链路进行可溯源管理,从而大幅提升效率与准确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分析仪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是黑灯实验室的又一亮点。
实验室引入多项复杂而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例如“模拟人眼视觉识别滴定、智能谱峰识别算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分析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
多技术平台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了黑灯实验室的能力边界。通过整合质谱、色谱、光谱、理化分析等核心技术,实验室构建了覆盖多领域的检测解决方案,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科研场景的需求。
“通过AI技术应用,用户只需要和AI互动沟通需要做什么实验、需要什么耗材、有哪些实验步骤等问题,AI会生成实验标准操作流程(SOP)。同时AI通过与用户持续的沟通,对SOP进行改进和优化,最终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SOP操作步骤,进而转为代码驱动仪器操作,最终输出实验结果。沟通过程像L3级别的汽车自动驾驶模式,用户只需要输入起点和终点,就能够到达终点了,无需操心中间的操作环节。”林思远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说明了黑灯实验室的智能化应用突破。
聚光科技强调,黑灯实验室在自动化程度、检测灵敏度与系统集成度等关键维度实现突破,填补了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在实验室无人化解决方案上的技术空白,打破了关键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推动国产替代向数智化升级的重要标志。
降本增效引擎。
从市场需求来看,传统实验室在检测效率、人工成本和数据一致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那么,黑灯实验室究竟有哪些独特优势?
聚光科技认为,黑灯实验室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传统实验室通常需要多名高技能实验员来完成样品前处理、检测及数据分析等工作,而黑灯实验室通过智能系统替代了约75%的人工操作,大幅减少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
同时,自动化流程有效减少了人为误差带来的返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人力投入的效率与质量稳定性。
除了人力成本降低,黑灯实验室在降低综合成本方面也表现出色。在自动化流程的推动下,实验步骤得到优化,试剂使用更加精准,能源浪费明显减少,综合运营成本降低了约30%。
在生命科学领域,林思远认为,黑灯实验室的使用能够帮助质效双提升。多台设备、多个环节同时运行,可显著缩短实验周期。实时监测功能则提升了实验室的管理效率,通过实时更新实验室情况(如耗材使用情况、设备检测准确率等),无需人工参与即可实现远程管理,保障实验质量。
林思远表示,在华大智惠龙江未来实验室的肠癌产线应用中,αLab Studio的应用与同行业控制软件相比,对同一自动化产线实现了100%的产能提升。在大规模、高通量、标准化应用中,黑灯实验室可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林思远也指出,黑灯实验室并非在所有应用场景中都具备成本优势。因黑灯实验室的搭建要求装载一站式的高精尖设备、技术与系统,其前期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回收周期可能较长,更适用于样本量大、需要不间断长期运行或者需要无人化的实验室。对于一般通量的实验室而言,其意义相对有限。因此,成本效益的评估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综合考量。关于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林思远表示,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较大,黑灯实验室的构建是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的一整套综合解决方案,包括AI技术应用和设备采购,无法一概而论。
林思远详细阐述了黑灯实验室的适用场景,认为特别适用于样本量大、需持续监测、存在传染或安全风险的实验环境,例如细胞培养、病毒检测、化工实验室以及特殊环境下的实验操作等场景。此外,黑灯实验室也适用于高风险应用场景,如P3实验室、易燃易爆实验、厌氧环境实验等。
生物医药行业是智慧实验室渗透较早的行业。除了上文提到的晶泰科技,多家企业在年报中披露了智慧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典型如海尔生物已形成多场景的智慧实验室解决方案。新产业推出了智慧实验室平台iXLAB,推动终端用户的实验室管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迈进。亚辉龙自主研发的实验室智能化自动化流水线系统已在国内完成备案并获批。
整体来看,国内黑灯实验室的发展还处在初期。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中,动脉智库报告显示,A轮融资企业占比约40%,表明赛道处于早期阶段。2023年我国自动化研发实验室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3。07亿元增长至82。29亿元,凸显出较高的成长潜力。
国内相关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也透露出积极的信号,晶泰科技智能自动化业务营收(1。62亿元)已超过药物研发(1。04亿元),同比增长87。8%。华大智造年报显示,作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一的实验室自动化业务,2024年实现营收2。09亿元,同比增长36。7%。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黑灯实验室:AI开启智慧实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