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确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确定。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记者于祥明。
近日,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据了解,《行动方案》是国家数据局首次向地方数据管理部门印发的指导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的文件。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稳步推进,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以FP32单精度计算)。
《行动方案》强调,要深入实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因地制宜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数字政务智能化水平,一体化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扩容提质,持续深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新场景,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加快推动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水平。
《行动方案》部署了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品牌铸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升、数据产业培育、数字人才培育、数字化发展环境优化、数字赋能提升等8个方面的重大行动。
在人工智能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在基础设施方面,《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逐步实现各地区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
今年1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在“加快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协作,按照“点、链、网、面”的工作思路体系化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她表示,在持续提升算力供给水平方面,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超过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68EFLOPS。
上个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等7个方面重点任务。“目前已经形成促进数据产业和数据市场发展的政策合力,未来将研究出台更多数据产业增量政策。”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此前表示。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继续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完善,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发布了多项数据政策。从数据政策的供给特点看,主要呈现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市场化导向明显等特征,突出强调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数据产业发展。”赛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邓道正说。
在邓道正看来,数据领域是产业变革的焦点领域,也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的沃土。“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数据市场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数据产业生态,提升数据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邓道正说。
政策红利下,我国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机构统计分析,2020年我国数据产业规模为1万亿元,到2023年已突破2万亿元。预计2024年至2030年间,数据产业将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到2030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7。5万亿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确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有些偏僻地方的设备要及时维护,不然出去玩很担心充电。”“高速充电桩太少。”“充电高峰期出现排队拥堵状态。” 有不少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映射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以及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级的跨越式迭代。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转型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中国成为全球汽车电动化及智能化转型 “创新策源地”。这些巨变正持续影响并塑造中国汽车消费者喜好,并关乎未来 5—10 年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商业模式乃至竞争格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步提高,但仍受充电设施、车辆性能、售后服务等因素制约。什么才是消费者最需要的体验?新能源车消费趋势发展的发力点是什么?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联合新浪共同发起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 1570 份,从消费者基本信息、购车行为、用车体验、售后需求及未来购车意向等多维度,深入剖析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消费群体的三维评估体系:安全为基、成本为尺、体验为纲。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渗透率正式突破 50%,进入 “以电为主” 的新阶段。记者发现,消费群体与产品结构的双重升级使得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特点。
在 2025 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消费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与中产化特征。26岁—45 岁中青年群体以 65。1% 的占比成为绝对主力,这一群体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新技术接受度高,同时兼具家庭责任与理性消费思维。他们的购车决策不再局限于单一性能指标,而是形成了 “安全为基、成本为尺、体验为纲” 的三维评估体系。
目前,消费者购车决策呈现显著理性化特征体现在:安全性(85。67%)、价格(71。59%)和能耗成本(68。85%)位列关注因素前三。此外,售后服务(57。71%)、政策优惠(50。51%)、智能化配置(48。6%)、外观设计(48。15%)也成为了重要关注因素。同时,日常通勤是购车的主要用途。所有受访者中,62。48% 的人选择购车主要是用于日常通勤,这表明购车需求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使用成本低(72。36%)和政策激励(59。36%)成为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原因。另外,科技体验(53。18%)、环保理念(47。01%)、使用便利性(43。31%)、亲友推荐(12。1%)也成为了重要因素。
同时,政策变动会影响下次购车的消费者占比 74。33%,其中观望政策的占比 55。73%,转向其他能源类型的占比 19。3%,坚决选择原车型的占比 15。03%,无影响的占比 9。94%,这说明政策变动对消费者购车决策也有较大影响。这可能反映出他们希望在政策稳定后再做出购车选择,以降低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71。53% 的受访者认为价格透明度需要改进,这显示出消费者对售后服务价格的关注程度较高,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
另外,智能化配置呈现 “高关注、低支付” 特点:65。41% 的消费者关注续航里程,53。18% 期待科技体验,但仅 13。25% 愿意为智能化支付溢价。
据了解,目前智能辅助驾驶正在进入普惠阶段,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处于中立态度。有关数据显示,非常信任目前市场上宣传的智能驾驶技术的消费者占比 9。17%,比较信任的占比 26。82%,一般的占比 39。17%,不太信任的占比 19。24%,完全不信任的占比 5。61%。
调查显示,购车预算 11 万 —20 万元(45。35%)和 10 万元以下(21。78%)的消费者占比较高,这与家庭年收入数据相呼应,反映了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购车预算的关系。同时,82。04% 的消费者认为国产新能源有足够的优势,说明国产新能源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针对购车类型,下次购车倾向于纯电动的消费者占比 27。45%,插电混动的占比 23。95%,燃油车的占比 13。82%,增程式的占比 7。39%,视技术发展而定的占比 27。39%,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是消费者较为倾向的能源类型。
在新能源二手车方面,考虑新能源二手车但需要电池健康报告的消费者占比 30。7%,不考虑的占比 60。89%,不确定的占比 8。41%,消费者对新能源二手车的接受程度较低,主要担忧电池健康问题。
痛点待解: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 的升级挑战!
“充电桩维护不及时。”“售后流程烦琐。”“电池回收体系不完善,退役电池处理能力不足,存在环保风险。”有消费者对记者表示。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当下,用户体验痛点正从 “能否用上” 转向 “能否用好”。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充电桩维护不及时、新兴品牌服务体系不完善、电池回收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正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乘坐舒适性(4。05 分)和功能易用性(4。05 分)满意度较高,但维护成本满意度仅 3。83 分,成为用户体验的 “短板”。
从需求侧看,80。13% 的消费者看重免费保养,78。28% 关注延长质保,显示用户对售后保障的强需求。但当前仅 31。72% 的车主购买过延长质保,反映出车企在服务套餐设计上仍需贴近用户。更值得注意的是,71。53% 的用户呼吁 “价格透明化”,65。8% 认为 “服务响应速度需提升”。
在售后改进环节上,消费者认为售后最需改进的环节依次是价格透明度(71。53%)、技术专业性(67。45%)、服务响应速度(65。8%)、电池检测 / 回收(67。26%)、原厂配件供应(55。48%)和其他(3。69%)。这说明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服务响应速度需提升,呼吁价格透明化,电池检测 / 回收与技术专业性都要成为改进重点。
此外,续航里程也一直是车主关注的重点。调查显示,实际续航超出预期的消费者占比6。18%,基本一致的占比 55。67%,冬季 / 高速缩水 20% 左右的占比 38。15%,说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仍有待提高。
在用车问题上,用车过程中遇到充电排队的消费者占比 60。32%,电池衰减的占比 55。41%,跨品牌充电兼容性差的占比 38。34%,车机系统故障的占比 31。4%,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车企的重视。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渗透离不开充电设施的发展。但在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设施调查中,非常满意的消费者仅占比 17。01%,基本满足的占比 49。04%,数量不足的占比 19。49%,分布不均的占比 14。46%,说明充电补能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还在完善中,在充电时长方面,能接受单次充电时长≤30 分钟的消费者占比 37。26%,30—60 分钟的占比 41。15%,1—2 小时的占比 11。46%,不在意时长的占比 10。13%,消费者对充电时长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仍希望充电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2025 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以下趋势: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国产新能源品牌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安全性、价格和能耗成本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充电补能设施和续航里程仍需进一步完善;智能化配置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售后服务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环节,需要提高价格透明度和技术专业性;政策变动对消费者购车决策有较大影响;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是消费者较为倾向的能源类型;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消费者对电池健康问题较为担忧。
目前,2025 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从 “政策驱动” 到 “技术驱动” 的转型,消费者需求从 “能用” 向 “好用” 跃迁。车企需在技术迭代、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上同步发力,方能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化体验的成熟与补能网络的完善,将使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绿色、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2025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