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财经头条 > 正文内容

巴菲特的智慧:能持续赚到钱的人,都是“反社交人格”

3小时前今日财经头条1

  

奥马哈的牛排馆里,巴菲特正对着一块五分熟的西冷牛排发呆A股上市公司

  

对面的基金经理唾沫横飞地讲着 “人脉变现秘籍”,说自己上周刚和三位亿万富翁打过高尔夫。老爷子突然抬头问:“你今年收益率多少?” 对方噎了半天,说 “跑输了标普 500”。

  

巴菲特慢悠悠切下一块肉:“我这辈子没打过高尔夫,也不认识几个富翁,但我的收益率跑赢了市场 56 年。”

  

这话像根冰锥,刺破了 “社交等于财富” 的泡沫。

  

我们总以为赚钱要靠酒局、靠人脉、靠 “多个朋友多条路”,可巴菲特用他 91 岁的人生证明:能持续把钱赚进口袋的人,都长着一副 “反社交面孔”,不是孤僻到没朋友,是把无效社交的时间,都变成了印钞机的燃料。

  

  一、“反社交” 不是没朋友,是朋友名单比银行账户还干净

小区里开五金店的老王,好友快五千人,每天的生活就是 “上午进货,下午赴宴,晚上 K 歌”。他总说 “朋友多了生意好”,可月底算账时,利润还不够支付应酬的酒钱。

  

有次他进货缺钱,翻遍通讯录,能开口借钱的只有两个人,还是平时不怎么联系的老客户。

  

这就是第一个反常识的真相:赚钱的人不是没社交,是社交名单经过了 “KPI 筛选”。

  

就像巴菲特的朋友圈,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 查理・芒格(合伙人)、比尔・盖茨(深度合作者)、苏珊・巴菲特(老婆)。

  

这些人要么能和他讨论财报到深夜,要么能在他犹豫时说句 “这生意能做”,没人会拉他去 KTV 唱《朋友的酒》。

  

巴菲特年轻时在奥马哈开证券公司,当地商会请他当副会长,说 “能认识不少大人物”。他去了两次就辞了,理由是 “开会时间够我研究三家公司的年报了”。有人笑他 “不会来事”,可后来那些天天开会的副会长,公司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只有他的公司越做越大。

  

他说:“我和芒格能合作几十年,不是因为我们每周都聚餐,是因为我们看同一份财报,能得出一样的结论。” 真正值钱的社交,是 “认知同频”,你说的话他能接得住,他做的事你能看得懂,不用靠酒精,不用靠红包。

  

可太多人把 “好友数量” 当资产。

  

小李在保险公司上班,每天雷打不动发三条朋友圈,不是 “今天又认识了某总”,就是 “感谢王哥支持保单”。

  

他的好友备注里,“张总”“李董” 加起来有两百多个,可真到他想跳槽时,这些 “总” 们要么已读不回,要么说 “我帮你问问”,最后还是他自己投简历找到的工作。

  

这就是无效社交的本质:你把别人当人脉,别人把你当名片夹。

  

就像超市的免费试吃,你尝了一口觉得不错,想多拿点,人家早就把盘子收走了。

  

巴菲特从不去 “免费试吃”,他只和 “愿意和他分蛋糕” 的人坐一桌,比如芒格,两人合伙时约好 “谁对听谁的”,从不为了面子争输赢。

  

我爷爷是村里的老木匠,一辈子没参加过一次酒局,却靠着三个老主顾活成了 “隐形富豪”。

  

这三个主顾,一个是建筑公司老板,一个是博物馆馆长,一个是做红木家具的。他们不聊家常,只聊 “这个榫卯结构怎么更结实”“这批木料要晾多久”,可每次有大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爷爷。

  

“反社交” 的人都懂:朋友贵精不贵多,就像存钱,一万块存三个靠谱的账户,比散存五百个零钱罐安全多了。

  

而那些沉迷 “广交朋友” 的人,手里握着一堆零钱罐,看着热闹,其实没几个有真钱。

  

  二、社交是 “卡路里炸弹”,吃多了会让你赚钱能力发胖

巴菲特的日程表,可能是富豪圈里最 “寒酸” 的。

  

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吃个汉堡喝杯可乐,然后去办公室读财报,下午打几个电话,晚上回家看电影。每年除了股东大会和少数几个固定聚会,他几乎不参加任何 “社交活动”。

  

有次《福布斯》记者问他:“您不觉得错过很多机会吗?” 他指着桌上的《华盛顿邮报》说:“凯瑟琳・格雷厄姆(邮报老板)从没请我吃过饭,可我买她公司的股票赚了 10 亿。机会藏在财报里,不在酒桌上。”

  

这就是第二个扎心的事实:过度社交是赚钱能力的 “减肥药”,它会消耗你的时间、精力、判断力,让你在 “合群” 的幻觉里慢慢变胖(低效)。 就像熬夜追剧,当时觉得爽,第二天上班昏昏沉沉,啥也干不成。

  

我前同事大刘,就是被社交 “喂胖” 的典型。

  

他在销售部当主管,每天的时间不是在陪客户喝酒,就是在去陪客户喝酒的路上。有次他带着团队攻坚一个大客户,连续一周泡在酒局上,合同是签了,可他因为急性问题住了院,医药费比提成还多。

  

更糟的是,他住院期间,团队没人能顶上,几个小单子全黄了。

  

他这就是犯了 “社交成瘾症”,觉得 “不喝酒就签不了单”“不应酬就没前途”,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巴菲特最狠的一次 “反社交”,是拒绝了克林顿的晚宴邀请。

  

理由是 “那天晚上有场不错的棒球赛”。有人说他 “不给大人物面子”,他说:“我要是去了晚宴,就得花时间想穿什么西装,说什么话,这些时间够我看完三家公司的年报了。”

  

这种对 “时间小偷” 的警惕,才是持续赚钱的核心能力。

  

就像健身的人会计算卡路里,反社交的人会计算 “社交成本”,参加这个聚会要花 3 小时,能带来多少实际收益?和这个人聊天 1 小时,能获得多少有用信息?如果答案是 “不知道”“可能有吧”,那他们会果断说 “不”。

  

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更是个 “社交绝缘体”。他住在远离市区的房子里,家里连电视都没有,唯一的爱好是看书。

  

有人问他 “不觉得孤独吗”,他说:“和书比起来,多数人的聊天就像噪音。” 这两个老头能几十年保持年化 20% 的收益率,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是因为他们把别人用来社交的时间,都变成了研究赚钱的时间。

  

  三、“反社交” 的本质,是给大脑装 “防火墙”

1987 年美股暴跌,道琼斯指数一天跌了 22.6%,华尔街一片哀嚎。

  

巴菲特的办公室电话被打爆了,记者问他 “是不是该清仓”,同行问他 “要不要联手救市”,连他姐姐都打电话来哭 “我的退休金会不会没了”。

  

可他该吃汉堡吃汉堡,该看财报看财报,还在暴跌当天买了 5000 万美元的股票。后来有人问他 “当时就不慌吗”,他说:“别人慌不慌关我屁事?我只关心那些公司是不是还在赚钱。”

  

这就是 “反社交” 的终极武器:给自己的大脑装防火墙,过滤掉 99% 的 “情绪病毒” 和 “噪音信息”。

  

普通人的大脑像个没密码的 WiFi,谁都能连进来发点东西,最后内存满了,运行速度越来越慢;反社交的人早就给 WiFi 设了密码,只让 “有用的设备” 连进来。

  

我表哥做期货交易,最狠的时候能一周不出门,手机设成 “免打扰”,只留三个联系人:老婆、开户经理、快递员。

  

他说:“期货这东西,最怕听别人说‘现在都在买这个’。去年有人喊我一起买原油,说‘能暴富’,我没理,结果后来原油跌成负数,那人亏得跳楼了。”

  

这就是赚钱的人必须有的 “信息洁癖”,不是什么消息都听,不是什么意见都信。

  

可太多人把 “别人说” 当成决策依据。

  

小王在小区群里看到 “隔壁老王买的基金赚了 50%”,立马跟风买了 10 万,结果三个月亏了 3 万;小李听同事说 “现在开奶茶店很赚钱”,辞了职凑钱开了家,不到半年就关门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他们的问题,就是大脑防火墙太脆弱,别人随便发点 “问题” 就感染了。

  

而巴菲特的防火墙,是用 “独立思考” 和 “长期主义” 做的,他买可口可乐前,研究了 50 年的财报,连糖价波动都算进去了,别人说 “年轻人不喝可乐了”,他只当没听见。

  

这种防火墙,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

  

就像练武术,刚开始怕别人偷袭,练到一定程度,别人怎么出拳都能接住。巴菲特年轻时也犯过 “听别人说” 的错,买过一只别人推荐的 “黑马股”,结果亏了半年工资。

  

从那以后,他给自己定了条规矩:没看懂的生意不做,别人推荐的股票不买,必须自己研究透了才下手。

  

现在的人总说 “信息太多,不知道信哪个”,其实是自己的防火墙没建好。就像家里的窗户,没装纱窗,夏天蚊子肯定多;装了纱窗,既能通风,又能挡蚊子。

  

反社交的人,就是给自己的大脑装了最好的纱窗。

  

  四、普通人的 “反社交” 指南:从 “敢说不” 到 “会筛选”

有人说:“我也想少社交,可工作需要啊!” 这话没错,但 “反社交” 不是让你当山顶洞人,是让你当社交的 “挑食者”,知道什么该吃,什么该扔,什么偶尔尝一口就行。

  

巴菲特的 “反社交” 也不是一刀切,他每年都会参加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和几万投资人见面,因为 “这些人是我的股东,我得对他们负责”。

  

普通人想靠 “反社交” 赚钱,记住这三个 “懒人技巧” 就行

  

第一,给社交设 “价格门槛”。

  

巴菲特说过:“如果一件事的收益抵不上你的时间成本,就别做。” 比如你时薪 100 块,参加一个两小时的聚会,至少得能带来 200 块以上的价值(不管是信息还是机会),否则就是亏本。

  

第二,把 “被动社交” 改成 “主动筛选”。

  

别等着别人约你,自己列个 “社交清单”:哪些人能帮你成长?哪些人能给你机会?哪些人只是浪费时间?然后主动联系值得的人,拉黑消耗你的人。

  

第三,用 “输出” 代替 “混脸熟”。

  

与其在酒桌上说 “请多关照”,不如把精力放在 “做出成绩” 上。就像巴菲特,从不用主动找别人,他的投资收益率就是最好的 “社交名片”,别人自然会找上门。

  

这三个技巧的核心,是把社交从 “消耗项” 变成 “增值项”。

  

就像种地,以前是别人种什么你跟着种什么,累死累活没收成;现在是自己选好种子,深耕细作,反而收获更多。

  

  

最后想说,这个时代最缺的不是社交达人,是能沉下心做事的人。那些在酒桌上称兄道弟的,可能在你需要时跑得最快;那些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可能在你落难时拉你一把。

  

巴菲特 91 岁还能赚钱,不是因为他朋友多,是因为他把社交的时间,都变成了 “让自己更值钱” 的资本。

  

就像老话说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这里的 “盛开”,不是指你多会社交,是指你多有价值巴菲特的智慧:能持续赚到钱的人,都是“反社交人格”

相关文章

诺力股份:公司目前在越南和马来西亚设有工厂

诺力股份:公司目前在越南和马来西亚设有工厂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请问诺力股份在东南亚...

利亚德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双降

利亚德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双降

        北京商报讯(记者马换换王蔓蕾)近期,利亚德(300296)披露2...

港股IPO火热 内资券商 “忙到飞起”-“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宁波

港股IPO火热 内资券商 “忙到飞起”-“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宁波

     6月25日,曹操出行、香江电器在港交所上市。今年以来,港股市场IPO募资金额已达959。29亿港元,同比增长758。8%,呈现爆发式增长...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观察(又一金融巨头暴雷!比恒大还多1.14万亿,15万富豪的财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观察(又一金融巨头暴雷!比恒大还多1.14万亿,15万富豪的财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题:政策“组合拳”加大力度稳岗促就业。   新华社记者姜琳?。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面对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