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亿存款大挪移!中国家庭打响财富突围战
银行里的钱坐不住了,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股市,每天360亿资金上演“胜利大逃亡”。
A股日k图
券商营业厅里,老股民陈伯盯着屏幕上蹿红的半导体板块直摇头:“连隔壁跳广场舞的王阿姨都在研究K线图了。”他的感慨背后,是2025年7月中国金融体系上演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资金转移大戏。
央行数据显示,当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创下历史性跌幅,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却暴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01 钱袋子大迁徙,存款搬家为哪般?
这场万亿级的资金流动绝非偶然。当我们翻开银行利率表,答案跃然纸上: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三年期定存利率仅1.25%,五年期也只有1.3%A股上市公司。
在物价温和上涨的今天,钱存在银行里就像冰棍在太阳底下——眼睁睁看着它越存越薄。50万元存银行一年,利息还买不了两斤牛肉!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却热火朝天。7月A股三大指数全线上扬:沪指涨3.74%,深证成指涨5.20%,创业板指更是暴涨8.14%。半导体板块个股频现20CM涨停,券商板块单日就净流入87.54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收益差距,老百姓的钱袋子开始“用脚投票”。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这个专业术语突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词。它像一个大箩筐,装着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保险准备金、基金公司资金等。当居民通过银证转账将资金划入证券账户,银行存款减少而非银存款增加,形成了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
02 资金洪流四重奏,经济版图正重塑
这1.1万亿资金大挪移正在深刻改变经济面貌:
资金“活”起来了。7月M1增速升至5.6%,连续三个月明显回升;M1-M2剪刀差收窄至-3.2%。这表明居民和企业正把“死钱”变“活钱”,定期存款纷纷转为活期,用于投资理财。
股市迎来活水。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突破15.6万亿和21.4万亿元,创下年内新高。扣除约2000亿流向北交所打新的资金,估计有5000到8000亿真金白银直接进入了A股市场。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不仅推出“互换便利工具”打通银行资金入市通道,还通过汇金、诚通、国新等投入超3000亿元平准基金。“活跃资本市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超额储蓄开闸泄洪。2022年形成的约9.21万亿元“超额储蓄” 陆续到期,加上居民增量金融资产的再配置,开源证券预计2025-2030年每年流入理财、基金的资金规模各达2-3万亿元。
03 欣喜背后有隐忧,理性投资是关键
这场资金迁徙带来利好的同时,也需警惕暗流涌动:
消费引擎仍显乏力。虽然存款大搬家,但前7个月住户短期贷款减少3830亿元。资金若只停留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在少数热点领域推高资产价格,对零售、餐饮等实体经济提振效果有限。
局部泡沫隐现。中证2000指数的市盈率已飙升至145倍,微盘股遭疯狂炒作。普通投资者若盲目跟风,很容易成为“韭菜”。
结构性问题待解。引导资金流向国家战略领域才是关键。目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5.05万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79万亿——这些实体经济血脉更需要资金滋润。
监管层已有所行动。自7月起,沪深北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戴上“紧箍咒”,规定高频交易每秒撤单不得超过300笔,防止量化交易扭曲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站在银行柜台前的张大妈可能不知道,她的存款搬家正汇入一场万亿级的财富再配置浪潮。2025年,中国将有约105万亿元的存量定期存款到期,这些资金如同高悬的“堰塞湖”,正寻找新的流向。
对中老年朋友而言,理财方式转变已成必然,但切记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妨将部分资金配置于低波动、高流动性的理财产品,既能获取高于存款的收益,又能规避股市大幅波动风险。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地押韵。当隔壁王阿姨也开始谈论股票时,我们更该保持一份清醒:理性配置、分散风险,方能在财富突围战中守住养老钱。1.1万亿存款大挪移!中国家庭打响财富突围战